快乐斋主人提示您:看后求收藏(阿里小说网novels.allcdn.vip),接着再看更方便。
立春 小草发新芽,清河泛浪花。 朦胧睁柳眼,欢笑万千家。 我们来一起赏析这首描写立春的优美小诗: 原诗: > 立春 > 小草发新芽,清河泛浪花。 > 朦胧睁柳眼,欢笑万千家。 赏析: 这首小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生动鲜活的意象和和谐的韵律,精准地捕捉并描绘了立春节气到来时万物复苏、生机勃发、人间欢欣的景象,充满了早春的喜悦与希望。 一、意境赏析:生机盎然、普天同庆的早春图景 1. 微观起始,生命萌动: “小草发新芽” 是诗意的起点。诗人选取了最微小、最普遍却也最富生命力的意象——小草。一个“发”字极具动感,仿佛让我们看到积蓄了一冬的力量瞬间破土而出,宣告着生命的回归。嫩绿的“新芽”是春天最直接、最鲜明的信号,象征着新生与希望的开端。 2. 中景展开,冰释水流: “清河泛浪花” 将视野稍稍拉远。立春之后,气温回升,冰封的河水开始解冻、流淌。“清河”暗示着水质的清澈,带来明净之感。“泛浪花”则生动地描绘出水流涌动、波光粼粼的动态画面。“泛”字用得巧妙,不是汹涌的波涛,而是轻盈、欢快的涟漪,仿佛河水也在为春天的到来而雀跃。这代表着寒冬的束缚被打破,自然界的活力开始奔涌。 3. 拟人妙笔,植物初醒: “朦胧睁柳眼” 是诗中极具神韵的一句。诗人运用了精妙的拟人手法和传统意象“柳眼”(指初生的柳芽,形状如眼)。一个“睁”字赋予柳树以生命和知觉,仿佛它刚从冬眠中苏醒,睡眼惺忪地打量着这个崭新的春天。“朦胧”二字更是传神,既描绘了柳芽初绽时那层毛茸茸、若隐若现的娇嫩状态,又暗示了早春时节空气中可能还弥漫着些许轻雾的湿润感,营造出一种轻柔、梦幻的早春氛围。这句诗将植物的生长过程赋予了情感和意识,极大地增强了画面的生动性和感染力。 4. 宏阔收束,人间同乐: “欢笑万千家” 将视角从自然景物转向人间社会。立春不仅是自然节气的更替,更是重要的传统节日(古称“打春”),标志着农事活动的开始和新一年希望的降临。千家万户的“欢笑”之声,点明了人们对春天到来的普遍喜悦和期盼。它可能源于解冻后农耕的准备、节日的庆祝活动,或者仅仅是因感受到万物复苏的生机而产生的由衷快乐。“万千家”强调了这种喜悦的普遍性,使得整首诗的意境从自然之美升华到人间温情,充满了祥和、乐观与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意境总结: 全诗四句,由近及远,由小到大,由物及人,层次分明地构建了一幅立春全景图。从脚下初生的小草,到解冻欢流的河水,再到朦胧初醒的柳树,最后是千家万户的欢声笑语,共同奏响了一曲生机勃勃、充满希望的春之序曲。意境清新明丽,格调欢快昂扬,充满了对生命复苏的礼赞和对新生活开始的喜悦。 二、韵律赏析:简洁明快、朗朗上口的五言绝句 1. 体裁与格律: 这首诗采用了标准的五言绝句形式。四句,每句五字。 2. 押韵: 全诗押平声韵(平水韵下平六麻韵)。韵脚字是:芽 、花 、家 。这三个字韵母主要元音都是“a”,声音响亮、开阔,与诗歌表达的喜悦、生机勃勃的主题完美契合,读起来朗朗上口,余音悦耳。 3. 平仄: 虽然原诗没有严格遵守近体诗(如五绝)最严格的平仄格律(例如首句“小草发新芽”平仄为“仄仄仄平平”,是标准律句;但次句“清河泛浪花”若按最严标准,“泛”字处宜平),但它整体上读起来节奏感很强,音调起伏自然流畅,更偏向于古绝的韵味,以自然流畅为主,服务于意境的表达。 其节奏点(每句的第二、第四字)平仄大致有变化(如:草-新 / 河-浪 / 胧-柳 / 笑-千),使得朗读时抑扬顿挫,避免了单调。 4. 语言与节奏: 简洁明快: 每句都是主谓结构或主谓宾结构,语言极其凝练(如“发新芽”、“泛浪花”、“睁柳眼”、“万千家”),没有多余的修饰,直击核心意象和动作,符合五言诗精炼的特点。 动词传神: “发”、“泛”、“睁”、“欢笑”这几个动词是诗眼,精准而富有动感,是推动画面和意境的关键。 叠词与意象: “朦胧”这个叠音词,既描绘了状态,又增添了音韵美。“柳眼”是精炼的传统意象。 朗朗上口: 整首诗语言通俗易懂(如“小草”、“浪花”、“欢笑”、“家”),意象鲜明,押韵和谐,节奏明快,非常适合诵读和记忆,具有民歌般的清新流畅之美。 总结: 这首《立春》小诗,如同一幅笔触细腻、色彩明丽的水墨小品,也像一曲轻快悦耳的春之短笛。它以生动精准的意象(新芽、浪花、柳眼、万家欢笑)捕捉了立春时节最典型的物候特征和人间气息,营造出万物复苏、生机盎然、普天同庆的欢乐意境。在韵律上,它遵循五言句式,押韵和谐响亮,语言简洁明快,动词运用传神,节奏自然流畅,朗朗上口。全诗洋溢着对春天、对生命、对新开始的无限喜悦和赞美之情,艺术地再现了立春这一节气所蕴含的蓬勃生命力与无限希望。 立春 寒枝犹挂雪残消,冻土才吟封解谣。 檐角冰凌珠欲落,梅梢冷蕊色初凋。 苍山泼墨书神品,碧水扬波赋韵潮。 最是东君添趣意,人间从此启春朝。 好的!这首《立春》七律描绘了冬春交替之际特有的微妙景象,意境深邃,格律严整。我们来详细赏析其意境与韵律: 原诗: > 立春 > 寒枝犹挂雪残消,冻土才吟封解谣。 > 檐角冰凌珠欲落,梅梢冷蕊色初凋。 > 苍山泼墨书神品,碧水扬波赋韵潮。 > 最是东君添趣意,人间从此启春朝。 --- 一、意境赏析:冬春临界点的张力与新生 这首诗的核心意境在于精准捕捉并艺术呈现了 “立春”时节特有的矛盾与过渡之美。它不写春意盎然,而是聚焦于寒冬势力犹在、春之生机已暗涌的 “临界点”,充满了张力与希望。 1. 残冬余威,挣扎犹存 : “寒枝犹挂雪残消”: “寒枝”、“雪”是典型的冬日意象,“犹挂”点明冬的顽固,“残消”则暗示其不可避免的消退。画面感极强:枝头残雪半融半挂,冬的余威与春的暖流在此角力。 “冻土才吟封解谣”: “冻土”是大地封冻的象征,“才吟”二字精妙,仿佛大地刚刚开始低吟着解冻的歌谣。“封解谣”将大地拟人化,赋予其感知和声音,暗示禁锢即将打破,生命在冰层下悄然复苏。 “檐角冰凌珠欲落”: 细节捕捉精准。檐下冰凌(冰溜子)是冬日标志,此刻“珠欲落”,描绘冰凌尖端融化成水珠、将滴未滴的瞬间。这是冬的“泪珠”,也是春的“前奏”,极具动感和临界感。 “梅梢冷蕊色初凋”: 视角独特。通常咏梅赞其傲雪,此处却写其“色初凋”。梅花作为报春使者,在立春时节已完成其使命,花瓣开始凋零,暗示冬的尾声(梅是冬花)和百花即将接替登场(春的开始)。一个“冷”字点明寒意未退,“初凋”则预示更新的开始。 2. 春意暗涌,生机勃发 : “苍山泼墨书神品”: 视角拉远至苍茫群山。冬雪消融,山体裸露的深色土壤、岩石与尚未消尽的残雪、常青树交织,如同巨大的水墨画。“泼墨”形容山色浓淡相宜、气势磅礴,“书神品”则盛赞自然造化之神奇,暗喻大地如一张正在书写春天序言的巨幅画卷。 “碧水扬波赋韵潮”: 视线转向解冻的河流。“碧水”取代了冰封,“扬波”显示水流恢复活力,“赋韵潮”再次运用拟人,将水流声比作吟诵春之诗篇的韵律和潮汐般的涌动。此联气象开阔,色彩鲜明(苍/碧),动静结合(泼墨书/扬波赋),以雄浑的笔触宣告春的势力不可阻挡。 3. 春神点化,人间启新 : “最是东君添趣意”: “东君”是司春之神。此句点明前述变化皆因春神“添趣意”所致。一个“趣”字,将自然现象拟人化、趣味化,仿佛冬春交替是东君精心安排的一场充满意趣的戏剧。 “人间从此启春朝”: 尾句直抒胸臆,点明主题“立春”的根本意义——它是人间开启春天纪元的标志(“启春朝”)。“从此”二字充满期待和宣告意味,预示着寒冬彻底结束,温暖、生机、希望正式降临人间。这是全诗情感和意境的升华点。 意境总结: 全诗通过细腻观察(残雪、融冰、凋梅)与宏大想象(泼墨苍山、扬波碧水),成功描绘了立春时节 “冬寒未退尽,春意已盎然” 的独特景观。诗人敏锐捕捉了自然万物在季节临界点上微妙的变化与内在的张力,既有对残冬挣扎的刻画,更有对春之生机不可遏制的礼赞。尾联引入“东君”点题,将自然现象升华为人间新纪元的开启,意境深远,充满希望与哲思。 --- 二、韵律赏析:工稳典雅的七言律诗 这首诗是一首标准的 七言律诗,严格遵守了七律的格律要求。 1. 押韵: 押 平水韵下平声“二萧” 韵部。韵脚字为:消 、谣 、凋 、潮 、朝 。 这五个字在平水韵中同属“二萧”韵,韵腹(主要元音)相近(-iao/-ao),发音响亮、悠长,适合表达春天开阔、希望的主题。全诗一韵到底,音韵和谐统一。 2. 平仄: 采用 仄起首句入韵式 。 平仄格式大致如下 : > 寒枝犹挂雪残消 > 冻土才吟封解谣 > 檐角冰凌珠欲落 > 梅梢冷蕊色初凋 > 苍山泼墨书神品 > 碧水扬波赋韵潮 > 最是东君添趣意 > 人间从此启春朝 全诗 严格遵守了七律的平仄交替、粘对规则。每句内部平仄相间(如“寒枝犹挂雪残消”),上下句之间平仄相对(如首句第二字“枝”对第二句第二字“土”),联与联之间平仄相粘(如第二句第二字“土”与第三句第二字“角”相同)。中二联(颔联、颈联)尤其工整。 3. 对仗: 中二联(颔联、颈联)严格对仗: 颔联: 檐角冰凌珠欲落 梅梢冷蕊色初凋 “檐角”对“梅梢”(建筑对植物,方位细节),“冰凌”对“冷蕊”(冬日/早春意象),“珠欲落”对“色初凋”(主谓结构,动态对状态)。 颈联: 苍山泼墨书神品 碧水扬波赋韵潮 “苍山”对“碧水”(山水,色彩),“泼墨”对“扬波”(动宾,艺术动作对自然动作),“书神品”对“赋韵潮”(动宾,艺术成果)。 对仗工整而不呆板,意象选择精当,动词(挂、吟、落、凋、泼、书、扬、赋)运用生动传神,极大地增强了画面的表现力和语言的凝练美。 4. 语言与节奏: 典雅凝练: 用词典雅(如“残消”、“封解谣”、“冷蕊”、“泼墨”、“神品”、“韵潮”、“东君”、“春朝”),意象丰富且具有传统文化内涵(梅、东君、泼墨山水)。 动词精妙: “挂”、“吟”、“落”、“凋”、“泼”、“书”、“扬”、“赋”、“添”、“启”等动词,准确生动地描绘了物态变化和自然伟力。 修辞多样: 拟人(“冻土才吟封解谣”、“碧水扬波赋韵潮”、“东君添趣意”)、比喻(“珠欲落”、“泼墨书神品”)、对仗(中二联)运用娴熟。 节奏鲜明: 七言句式(四三或二二三节奏)带来庄重舒缓的节奏感。平仄的交替起伏和韵脚的规律回响,使得全诗诵读时抑扬顿挫,音韵铿锵和谐。 总结: 这首《立春》七律,以其严谨的格律(平仄、押韵、对仗)、典雅的语汇、精妙的意象组合和深邃的意境构思,成功刻画了立春节气冬春交替、万物苏生的独特景象和内在张力。诗人不仅敏锐捕捉了残雪消融、冻土初解、冰凌欲滴、梅花初凋等细微物候变化,更以“泼墨苍山”、“扬波碧水”的壮阔笔触,抒写了春回大地的磅礴气势。尾联借“东君”点明主旨,宣告“人间从此启春朝”,将对自然的观察升华为对生命轮回、时节更替的礼赞和对人间新生的美好期许。全诗意境由微入宏,格调由沉郁转向昂扬,展现了高超的艺术技巧和深沉的人文情怀,是一首咏叹立春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