懒星一枚提示您:看后求收藏(阿里小说网novels.allcdn.vip),接着再看更方便。
第二天天刚蒙蒙亮,我就被妈妈提溜了起来。 胡乱的吃了几口饭。就被妈妈背着向区上走去。 我家距离区里有八里地,大部分路是石板路。家门口有一里多地没有铺石板。冬天土路不容易干,所以还有些湿滑。 妈妈背着我一步三滑的向前走着。肩上还挂着一个帆布袋,里面装得鼓鼓的,一看就不轻。 二十分钟后,终于走到了石板路上。两天没下雨了,石板路上是干的。 我看着大冬天额头上已经有毛毛汗的妈妈。就嚷嚷着要下来。 “妈,我下来。自己能走。” “好吧” 妈妈喘着气说:“你先走会儿,走不动了妈妈再背你。” “好的” 我答应着,一蹦一跳的在前面走着。 走了一个多小时,终于来到了区上。 这是一个典型的西南山区小镇。一条两米多宽用青石铺成的街道,也许是年代久远了,青石条上被踩出了一个个凹坑。街道两边大多是用木板修建的房屋。木板也都是黑黝黝的,一看就有历史的厚重。 顺着青石街道,来到一座不长的石拱桥,桥下一条蜿蜒的小河将小镇一分为二。走过石桥,来到一个有栅栏的大院子里。院子中间停着三辆用大车轮胎做的架子马拉车。院子两边都搭着马厩,里面拴着十来匹驮马。 "他三叔,去县上的车还有多久?" 妈妈走进院子就嚷嚷开了。 徐姓是这方圆百里内的大族,而且据传袓上就是一房五兄弟散开的。所以走到哪都能碰上叔叔,伯伯又或是侄儿,侄孙什么的。 "哟,大嫂。要去县上哦。马上要出发了。这趟正好我亲自去。你们稍稍等一下。" "哎,好。" 妈妈一边应着,一边拉过我。 "幺儿,快喊三叔。" "三叔好"我脆声声的叫了声。 "哎呀,这仕林好像又长了一头了。越来越俊了。像大哥小时候,大哥可是咱们徐家长得最俊的。"一边说着一边从房檐下的办公桌上,拿起一个白面小馒头递给我。 "给,拿着吃。" 早餐没吃多少,又走了一个多小时的路。我的肚子早就饿了,我咽着口水,转头望向妈妈。 妈妈笑着说:"拿着吧,你三叔给你的。不是外人。" 我赶紧接过馒头。对着三叔说了谢谢。然后张嘴就咬了一口。这才想起旁边的妈妈,于是小心的从没咬过那边办了一半,举着手努力递到妈妈嘴边。 "妈妈,给你吃。" "妈妈不饿,你吃"妈妈推着我的手说道。 "不嘛,要你吃。"我使劲把半个馒头往妈妈嘴里递。 "好,好。妈也吃。"妈妈拗不过我,也拿着那半边馒头吃了起来。 没多一会儿,三叔就从马厩里牵来了两匹马儿,套上了大车。开始招呼要坐车的坐上车架。然后把后面用两根手臂粗的木杆给绑上。 大家都坐好。这个时候那个一直坐在办公桌后面嗑瓜子的售票员。才不紧不慢的走过来,一边询问到哪里,一边收钱。近的两分,最远一角。我们就是最远的。妈妈掏出一角毛票递得售票员。 "到终点。" 售票员收了钱,在一张纸上写画了一阵,然后给前面的三叔签了字。就算完成了程序。 "驾" 三叔轻轻的抖动缰绳,马车便缓缓地驶出了大院。等马车上了公路。三叔一扬鞭子。 "啪'。鞭子在空中响起了一声脆响。马车开始慢慢加速。由于不是赶集的日子。车上除了我和妈妈外就只有四个乘客。其中两个跟妈妈差不多大的中年妇人。一个二十来岁,打扮的像学生的男青年。别一个是个五十来岁的男人,看着一副干部模样,背着个黄色军挎。 马车嘚嘚的向前行驶着。没一会儿车上的人就开启了聊天儿模式。聊着聊着,妈妈很自然的把话题转到了我的身上。于是我又极不情愿的背了一遍《七律:长征》和加法口诀表。不出意料的引起了大家一片片的啧啧称奇。 妈妈的嘴角哦,那是无论如何都压不住了。 就连三叔也连连称赞“好,好。真不愧是大哥的崽。真是聪明。” 经过两个多小时的颠簸,马车行驶到了一片山崖的前面。在山崖的下面有一块平整出来的土坝子。坝子上有几间用竹子修建的简易房间。由于到县城的公路还没全线贯通,区上到县里往来的人员,物资都要到这里中转。三叔回程就得装上好几大袋邮件等东西。 下车跟三叔道别后,妈妈便拉着我的手沿着青石铺成的台阶向山崖上攀爬。一起的还有那个干部模样的男子。他一路上都不怎么说话,默默的走在前面。 又花了半个多小时,终于翻过了这片山崖。山崖这边有一辆用拖拉机改了一下的车辆。 于是每人又花了6分钱坐到了拖拉机的车箱里。 拖拉机突突突突的,一路冒着黑烟。终于在下午2点多到达了县城汽车站。 妈妈跳下车厢,跺了跺有些发麻的双脚。回头将我抱下了车。跨上了帆布袋,牵着我的小手,出了汽车站。 车站外是一条宽敞的水泥街道。街道上人来人往,好不热闹。不少人都骑着或推着自行车。 虽然这是一个西南的山区小县城。但是因为县城有一座,全国都排得上号的,生产尿素的化工厂。 而且在三线建设的时候,在县城周边的山里。又从全国各地,陆续迁来了十几家各种各样的兵工厂。据说城里经常能听到军工厂测试武器时,传来隆隆的爆炸声。 有了这么多的工厂,县城里大量的人员都有工作。加上从全国各地支援过来的技术专家。这使得这座不大的县城显得异常的热闹和繁华。 沿着大街走了三四百米。妈妈带着我转进了一条铺着青石斜着向下延伸的小街。街道下面一段的斜面成了阶梯。阶梯一直延伸到一条小河边上。 花了两分钱买了一张船票后,我们坐上了一艘带着竹席顶棚的小船。 没一会儿,听到售票亭里传来叮叮当当的摇铃声。撑船的船夫也敲了敲挂在船头的一块铁板。然后拨出船镐。顶在岸边的石头台阶上,使劲一撑。小船便快速的向对岸驶去。船夫放下撑杆,用船桨划了几下。小船就已经到达了岸边。 上岸后又爬了一段石台阶。爬完台阶,来到一条依然是青石铺成的小街。这里好像是水产公司。一个门面前排着十几个,提着木桶,背着背篓,有的就用竹条串着几条鱼的。其中还有一个扛着一条有三十几斤鲤鱼的汉子,头高高仰着。满脸得意神情。应该是水产公司收购渔获。 不时有断断续续的声音传出来。 "周志,你再好好看看,这么漂亮的鱼。咋才三等,麻烦你再看看------。" "看什么看?我干了二十几年了。会看错?拿开,拿开。别耽误后面的人。" "哎"一阵阵叹息声,夹杂几句呵斥声不时传来。 站在水产公司前,就能看到三姨妈家住的地方。那是一幢县城里常见的二层红砖楼,长长的一溜,两侧分别有楼梯上二楼。 三姨妈家就住在楼下的最边上。把楼梯下面收拾了一下,搭了个顶,用着厨房。 哎呀,终于要到了。再走一会儿的话,我这小短腿非废了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