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千纸提示您:看后求收藏(阿里小说网novels.allcdn.vip),接着再看更方便。
朴应智听高宇顺提到需要大水桶,脸上瞬间浮现出懊恼之色。 他抬手重重地拍了一下自己的额头,那动作带着几分急切,更有对自己思虑不足的深深自责。 “干爹,是孩儿思量不周全,这就去寻!” 他急忙说道,语气中满是愧疚。 朴应智一边说着,一边在心里暗暗责备自己。 其实这倒也不能全怪他思量不周全。 以往出行,都是如此安排,谁能想到这次会需要大水桶呢 负责的办事人员也是按照以往的惯例,以为多备几只小桶就万事大吉了。 毕竟在商旅中,用大水桶实在算不上是个好主意。 大水桶这东西,对马匹那可不友好。 想象一下,笨重的大水桶挂在马身上,随着马匹的步伐晃荡,很容易就会磨破马匹的皮肤。 而且马皮一旦被磨破,想要痊愈可就难了。 长时间的摩擦,伤口很容易感染,马匹会痛苦不堪,行走都会变得困难,更别说还要驮着物资赶路了。 所以,一般情况下,人们宁可多费些力气用小水桶,毕竟可以放进行李框中。 朴应智深知其中利害,可这次却因为没考虑到这些细节,让干爹有了担忧。 他一刻也不敢耽搁,转身便快步走向附近的人家,准备打听哪里能找到合适的、能装成年人的大水桶。 他的脚步匆匆,心中满是对解决问题的急切渴望。 此时,夕阳的余晖洒在大地上,将朴应智的身影拉得长长的。 他在这光影中快步前行,全然不顾自己即将消失在夜幕中的身影。 他知道,自己必须尽快解决大水桶的问题,这样才能不辜负干爹的信任,让此次前往沈阳的行程顺利开启。 而在不远处等待的高宇顺,望着朴应智远去的方向,有一丝对行程能否顺利的隐隐担忧。 整个营地,在这夕阳的映照下,显得格外宁静,但谁都知道,一场为了行程顺利的小风波正在悄然掀起。 就在朴应智为寻找大型水桶而奔波时,一位太监突然灵机一动,提出了“大型水囊”的概念。 高宇顺听闻这个想法后,并没有立刻表态,而是陷入了深深的思索之中。 他微微闭上双眼,脑海中飞速运转,仔细权衡着这个提议的利弊。 随着思绪的流转,他渐渐意识到,这大型水囊倒确实是一个可行的办法。 其实,早在汉唐时期的丝绸之路上,西方商人就曾使用大型水囊来装饮水。 那漫漫黄沙之中,水囊就如同生命的保障,为他们穿越艰难险阻提供了可能。 想到这里,高宇顺缓缓睁开双眼,眼中闪过一丝肯定。 他觉得这水囊的确是个不错的选择。 首先,大型水囊横放在马背上,相较于笨重的水桶,对驽马的负担要小得多。 它不会像水桶那样紧紧摩擦马匹的皮肤,避免了伤到马匹的风险,更有利于长途跋涉。 其次,水囊取水也相对方便。 当队伍停下来休息时,只需轻轻解开系着水囊的绳索,就能轻松地放出里面的水。 这对于需要频繁补充饮水的行程来说,无疑是一大便利。 更重要的是,此次行程绑在马背上的是女人与孩子。 他们形体娇小,在水囊里安置起来并不会显得拥挤。如此一来,既节省了空间,又方便了行程中的照料。 高宇顺还进一步考虑到,可以将水囊设计成双层的。 人被安置在内层,虽然空间可能略显局促,但足以保证安全。 而外层则依然能够注入大量的水,为众人提供充足的饮水。 并且,这样一来,即使有人路过检查,也很难发现水囊里还藏着人。 这无疑为此次行程增添了一份隐蔽性,减少了不必要的麻烦。 高宇顺越想越觉得这个办法可行,他唤来朴应智,将自己的想法说了出来。 朴应智听了,立即明白了意思。 他立刻着手安排人去寻找合适的大型水囊,并请来了手艺精湛的工匠,准备按照高宇顺的想法,将水囊改造为双层的设计。 很快,工匠们便开始行动起来。 他们挑选了坚韧耐用、防水性良好的材料,精心裁剪、缝合。 经过一番努力,两只双层水囊终于制作完成。 高宇顺亲自检查了一番,对水囊的质量和设计都非常满意。 此时,夕阳的余晖洒在水囊上,泛起一层金色的光芒。 高宇顺看着这些即将陪伴他们踏上征程的水囊,默默点头,对于绑人后续增加了信心。 朴应智手中那块腰牌,仿佛有着无上的魔力。 当他们一行人来到定辽城门前时,守城的将军连看都未仔细看上一眼,便大手一挥,放他们顺利通过了关卡。 这看似轻松的通行背后,实则有着多重缘由。 每个月朝鲜都会进贡布匹,而朴应智手中的腰牌正是宫中贵人所有。 大清新立不久,还没有学会明人那些繁杂的盘剥与刁难。 更何况,这些守军将领大多是包衣奴出身。 他们深知宫中贵人的威严,更不敢轻易得罪贵人的亲戚。 所以,面对朴应智一行,他们只是例行公事般地放行,眼中满是敬畏与顺从。 高宇顺骑在马上,看着城门在自己眼前缓缓打开,心中五味杂陈。 他对此次前往沈阳的行程充满了期待,不仅仅是因为任务本身,更是因为这一路上所观察到的种种现象。 他深知,如今的大明文武官员体系早已崩坏不堪。 在他的印象中,若是换做大明的关卡,别说是每月一次的通行,就算是每天一次,那些守门的将军或者士兵也绝对不会放过任何刁难的机会。 他们往往会以各种理由索要贿赂,或是故意拖延时间,让过往的行人苦不堪言。 这种腐败的风气,如同毒瘤一般侵蚀着大明的根基,让整个国家变得千疮百孔。 高宇顺暗暗下定决心,要将这一路上所见所闻详细地记录下来。 他觉得,这些记录或许能够为大明提供一些改变的机会。 他深知,大明复兴的重担不能仅仅压在主子一人身上。 作为天家奴才,他也肩负着一份责任,有必要为主子尽一份力量。 如今大明的百姓们在沉重的赋税下艰难生活,官员们贪污腐败、徇私舞弊,军队中士气低落、纪律涣散。 他知道,如果不进行改变,大明必将走向灭亡。 回到住处后,高宇顺立刻铺开纸张,拿起毛笔,开始记录下这一路的所见所闻。 他的笔锋时而沉重,时而激昂,将自己内心的感受和对未来的期望都融入到了文字之中。 他希望通过这些记录,能够让主子了解到民间疾苦和官场腐败的现状,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改革。 在昏暗的灯光下,高宇顺的身影显得格外孤独。 但他知道,自己的努力是有意义的。他相信,只要主子能够看到这些记录。 并且愿意做出改变,大明就还有复兴的希望。 而他,也将继续尽自己的一份力量,为这个曾经辉煌无比的王朝贡献自己的智慧和热血。 历经六天半的日夜兼程,高宇顺一行人终于踏入了清廷的核心之地——盛京。 当高宇顺勒住缰绳,举目远眺这座城池时,心中不禁泛起层层涟漪。 在他过往的认知里,沈阳城的城制理应与山东地区的威海卫城别无二致,同属三级卫城。 大明对于卫城的规制有着细致的划分,每一种规制都对应着不同的规模与功能,犹如一张精密的大网,维系着边疆的稳定。 镇城,那是大明边疆防御体系中的璀璨明珠。 以宣府镇的宣化城为例,规模宏大,城墙高耸入云,仿佛一道坚不可摧的屏障。 城门前设有瓮城,宛如一只蛰伏的巨兽,随时准备吞噬来犯之敌。 周边还环绕着镶卫堡,它们如同忠诚的卫士,拱卫着镇城的安全。 镇城不仅是军事防御的核心,更是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散发着威严与庄重的气息。 都司城,如辽阳,规制按府城建造。其防御能力接近镇城,城内街巷纵横,商铺林立,人来人往,热闹非凡。 这里是区域的管理中心,官员们在这里处理政务,商人们在这里交易货物,百姓们在这里安居乐业。 都司城的存在,让边疆地区有了稳定的秩序和发展。 副卫城,如威海城,更侧重于防御功能。 它的规模相对较小,却凭借着坚固的城墙和巧妙的防御布局,成为边疆防御体系中的重要一环。 威海城的每一块砖石、每一道城墙,都凝聚着匠人的智慧和心血,见证了无数次的战斗与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