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沙沄提示您:看后求收藏(阿里小说网novels.allcdn.vip),接着再看更方便。
晨曦初现,朝霞如轻纱洒落在大地上,少丰和光标师兄又踏上了征程,连续十多天马不停蹄的采访,虽疲惫不堪,但收获颇丰。今日,他们应邀前往国宾馆,去参观一位九旬奶奶的国画作品。少丰和光标都兴奋不已,精神抖擞。这是他们首次踏入国宾馆,扑面而来的国画作品如同一股强大的冲击波,震撼着人们的心灵。一幅幅《红军不怕远征难》、《记腊子口》、《红军西进歌》、《八年抗战忆延安》、《雄鸡一唱天下白》,犹如时光的列车,将人们带回到那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且看《强渡嘉陵江》的水墨丹青,山色苍茫如巨龙盘踞,红旗翻卷似火焰燃烧,千船风帆若箭雨齐发。江水翻滚如万马奔腾,乌云密布似黑幕笼罩,炮火激起的数道冲天水柱,宛如银龙腾空。在枪林弹雨之中,红军战士们拼死攻击的磅礴气势,被淋漓尽致地展现在画面上。下端空白处,密密麻麻地留下了元帅将军等老红军多达四十余位亲历者的签名,仿佛是他们用生命谱写的壮丽史诗。 更让人匪夷所思的是,这些国画的创作者竟然是一位年逾九旬的老奶奶!她虽非科班出身的画师,也未曾接受过系统的绘画训练。但她不仅是历史的亲历者,更是国画的创造者。她用毕生的阅历、满腔的热血,以及饱含激情的笔墨,完美地交织在一起,描绘出一幅震撼心灵、魅力无穷的历史长卷。这位老奶奶姓王,众人都亲切地尊称她为王奶奶。她可是健在的最长寿的女红军之一!1912 年农历腊月二十八,她出生在巴山南麓一个一贫如洗的家庭,家中无地无房,只能栖身于借他人山墙搭建的茅棚内。她的妹妹竟然活活饿死。父亲离世后,为了安葬父亲,家中忍痛卖掉三岁半的二弟,换回棺材木板和两升麻豌豆。六七岁时,她就到卖担担面的馆子推磨挣钱。由于年纪小、力气弱,为了防止困倦摔倒,她只好将磨上的横棍绑在肚子上,用尽全身的力气推动磨盘,从天黑一直推到月照东墙。 她犹如一颗青涩的果实,在十五岁的年纪,被送到一户姓李的人家,成为了媳妇。不到三个月的时光,她便逃离了那个家,回到了自己的巢穴;不久之后,她的人生如同迎来了黎明的曙光,出现了转机。那时,她的两个舅舅常常带着一群朋友到她家集会,她和母亲则如忠诚的卫士,为他们站岗放哨。当时的她,宛如一只懵懂的小鹿,并不知晓这些人的真实身份,只知道他们是善良的好人;后来她才恍然大悟,那位卖布的“杨布客”,竟然是杨克明,他们都是隐藏在黑暗中的地下党。在杨克明的激励下,她毅然决然地剪断了长发,松开了刚刚被束缚的双足,宛如一只挣脱牢笼的鸟儿,获得了自由。此后,她积极配合农民协会,四处宣传放脚、剪发、男女平等这三件大事,鼓励妇女劝说男人远离鸦片的毒害,动员妇女们踊跃参加农民协会。她还勇敢的跟随游击队打游击。1933 年她入了党;同年 10 月,许军长率领红九军如天兵天将解放了她的家乡,她毫不犹豫地投身于红军,成为了妇女独立营的营长。1935 年的春天,她如英勇的海燕,随军强渡嘉陵江,踏上了漫长而坎坷的征程。 由于她对唱歌和跳舞有着浓厚的兴趣和天赋,在迎接中央红军北上抗日的征程中,她被抽调到新剧团,负责宣传工作。漫漫长征路异常艰辛,不仅路途遥远,而且环境恶劣,物资匮乏。剧团和宣传队的任务却比其他部队更为艰巨,他们需要走比别人多一倍的路程。在部队行军时,剧团必须提前赶路,赶到队伍的前头。这意味着他们要更早地起床,更晚地休息,承受更多的疲劳和压力。而当部队休息时,演员们也不能停下脚步。他们需要折返回来,为战士们进行慰问演出。从队伍的最前端一直表演到最后端,确保每一个战士都能感受到文艺的力量和温暖。 不仅如此,剧团有时也会面临战斗的考验。尽管他们的武器装备相对较少,但他们并没有退缩。每个人都背着自己的乐器,手中紧握着扁担等棍棒,勇敢地投入战斗。王奶奶每每回忆起那段经历时,就会感慨地说:“剧团的人也参战,我们虽然枪很少,但大家都毫不畏惧。我们背着乐器赶路,手中的扁担之类的棍棒就是我们的武器。虽然不是正规的武器,但我们依然用它们与敌人展开激烈的搏斗。” “那时候啊,真的不知道什么叫苦,哪怕遇到再大的困难,我们也一定要杀出一条血路来,因为我们已经无路可退了。我们心中所想的,就是要打开一条生路,而这唯一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够和其他部队成功会合。在那个时候,男女之间并没有什么区别,打仗的时候,并不是说让女人留下来,男人去冲锋陷阵,而是所有人都一起并肩战斗。”当王奶奶回忆起那段过草地的日子时,她感慨地说道:“过草地真的是非常艰苦啊,不仅要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还要应对敌人的猛烈攻击。那片草地根本就没有路,敌人又多,而我们的人数却很少,所以我们只能想尽一切办法去战斗。如果打得好,我们就能取得胜利;但要是打得不好,那我们这些人恐怕就都没了。” 她说:过草地时,最可怕的还是饥饿,能够果腹的仅仅只有野菜和草根。但是,野菜和草根也不可能支撑那么多人的队伍一次次地采集,更何况有的“野菜”和“草根”还有毒,长征的途中,许多战士因为误食了有毒的“野菜”,而永远地留在了草地中。过若尔盖草地时,她的体重仅有50多斤。当说至此,她就笑着说:“要是胖的话,哪里过得来啊!踩到泥潭里就要陷下了。”过草地时,她的很多战友就在她的身边陷进了沼泽,没能再爬出来。 在懋功庆祝红一、四方面军会师的联欢大会上,阳光明媚,彩旗飘扬,人们欢声笑语,洋溢着胜利的喜悦。她站在人群中,兴奋地观看着表演,感受着这热烈的氛围。就在这时,她注意到山坡下有几个剧社的战友正在休息。她走过去,和他们一起坐在草地上,享受着片刻的宁静。突然,一位留着胡子的老同志出现在她的视线中。他手里拿着一包衣服,径直朝她走来。“胡子”脸上挂着亲切的微笑,走到她面前,轻声说道:“小同志,请你帮帮忙,要过雪山了,我想请你帮我把这两件单衣合起来,装上羊毛,缝成一件‘羊毛衣’。这样会暖和一些。” 她有些惊讶,但立刻点头答应了下来。接过衣服后,她仔细地将两件单衣对齐,然后把羊毛均匀地铺在上面。接着,她用针线熟练地将衣服缝好,做成了一件厚实的“羊毛衣”。第二天,她早早地来到了“胡子”老同志的住处,将缝好的衣服交给他。“胡子”看到衣服后,非常高兴,连连称赞她的手艺好。他还特地嘱咐她,过雪山时一定要多准备一些辣椒,因为辣椒可以御寒,帮助大家度过寒冷的雪山。 她始终牢记着“胡子”老同志的话,准备了足够的辣椒。一路上,她经历了无数的困难和挑战,饥饿、子弹、草地,都没有阻挡她前进的步伐。她靠着坚强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熬过了饥饿,躲过了子弹,走过了那片随时可能吞噬人生命的草地。 当他们穿越雪山时,一场可怕的事故发生了。她的一根脚趾永远地留在了那片冰天雪地之中。据王奶奶回忆,仓德山是他们翻越的第四座雪山。在此之前,他们已经成功地征服了夹金山、梦笔山和长板山。这些山脉高耸入云,山势陡峭,空气稀薄,气候更是变幻莫测。当他们踏上仓德山的征程时,起初阳光明媚,天空湛蓝如洗。但随着他们逐渐向山腰攀爬,天气却突然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云雾迅速聚拢,如同一层厚厚的灰色帷幕笼罩着整个山峰,冷风如鬼魅呼啸着袭来,细雨如牛毛纷纷扬扬地洒落。 继续艰难地向上攀登,当他们终于抵达山顶时,情况变得更加恶劣。浑身的大汗被刺骨的冷风吹拂,瞬间凝结成冰,双手因极度寒冷而变得僵直,几乎无法抓住手中的木棍。耳朵更是被冻得剧痛难忍,仿佛被刀割一般。王奶奶感慨地说:“我们当时只穿着单薄的衣服,一边艰难地行走,一边嘴里嚼着辣椒,以此来抵御严寒。”在雪山上的夜晚,极度的疲惫让人们纷纷进入梦乡。由于人数众多而被子却少得可怜,很多人都无法得到足够的保暖。王奶奶的脚在睡梦中被严寒侵蚀,当她醒来时,一摸自己的脚,竟然发现一个脚趾已经断了,就这样被活活地冻掉了。 王奶奶在三军大会师之后,毅然决然地加入西路军,跟随大部队一同渡过黄河,踏上了河西走廊这片充满未知与艰险的土地,开始了漫长而艰苦的征战生涯。剧团奉命前往慰问从古浪成功突围出来的红九军。谁也没有料到,他们在途中竟然与马家军的部队不期而遇。面对突如其来的敌人,剧团的战士们毫不畏惧,迅速抢占了一座三层楼高的土围子,与敌人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战斗。 在土围子内,剧团的战士们奋勇抵抗,尽管敌人人数众多、装备精良,但他们依然坚守阵地,毫不退缩。经过一整天的浴血奋战,剧团的弹药终于耗尽,陷入了绝境。在这场惨烈的战斗中,剧团的负责人大部分壮烈牺牲,只剩下三十多名战士被敌人当场俘虏。敌人原本以为他们占领的是红九军的军部,满心欢喜地期待着能从这些“重要人物”身上获取到有价值的情报。可当他们发现被俘虏的大多是孩子和妇女时,不禁大骂自己上了当。不过,敌人转念一想,觉得这些“剧社”的人或许还有些用处,于是决定将他们留下,暂不处死。 除了让红军战士们为他们唱歌跳舞以解闷外,敌人还异想天开地提出要扩大剧社的规模。王奶奶和她的战友们虽然身处险境,但他们并没有放弃希望。趁着敌人对剧社的“重视”,他们巧妙地利用各种机会,掩护了一些尚未暴露身份的红军女干部,使她们得以逃过一劫。后来,组织上得知了剧团被俘的消息,迅速展开营救行动。经过一番努力,终于有数千名同志被成功解救出来,并安全送回到了八路军的队伍中。王奶奶也在这次营救行动中获救,重获自由的她,毫不犹豫地投身到兰州八路军办事处的工作中。在这期间,她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勇敢无畏的精神,成功救出了许多身处险境的同志。 在这里发生的另一件事则影响了她的一生,那就是她和“胡子”老同志重逢。这段经历对她来说意义非凡,不仅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更让她收获了一份真挚而深厚的爱情。当回忆起和“胡子”谢老的结合时,她感慨地说:“那是同志们的关心,也是组织上的安排。”这句话虽然简单,但却蕴含着无尽的深意。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人们的生活和情感都受到了诸多因素的影响,而她和谢老的结合,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一个是经历过长征、年龄排行第二的老革命家,他学富五车,才华横溢;另一个则是没有多少文化、但正值青春年华的红军女战士。他们虽然身份和背景有所不同,但却有着共同的理想和信念——为革命事业奋斗终身。在兰州“八办”那简陋狭小的平房里,这两位志同道合的战友走到了一起,结为革命伴侣。从那一刻起,他们的命运便紧紧地交织在一起,共同走过了风风雨雨的岁月。从兰州到延安,再到京城,她几乎一直陪伴在谢老身边。无论是艰苦的战争年代,还是新中国成立后的建设时期,他们始终相互扶持,共同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和挑战。这段经历不仅见证了他们坚贞不渝的爱情,也展现了他们为革命事业无私奉献的精神。 长征给了她令人难以置信的勇气和力量。在此后的人生道路上,她50岁时学文化、70岁时开始练书法、写诗歌、习绘画;她76岁时重返草地,为老区人民脱贫致富出谋划策; 她更以94岁高龄重走长征路,探望健在的老战友,被称为奇迹。但谁也不知道她还经历了一系列的磨难:72岁,一起意外车祸使她脊椎受伤;75岁,癌症切除手术在她身上留下30多厘米的疤痕。可是,王奶奶依然乐观、坚强。组织和参加各种活动,都喜笑颜开。是当之无愧的社会活动家。一有空闲,她就练习书法和绘画,在她的家里,随处可见她的书画作品,其中大部分都和长征有关。她不仅是长征的亲历者更是长征的见证者,更是长征精神在当代的代言人;她用身体力行传承的长征精神,将激励着我们“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