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魔幻侠提示您:看后求收藏(阿里小说网novels.allcdn.vip),接着再看更方便。

暮色中的剑门关被细雨浸染成黛青色,石阶上青苔斑驳,仿佛藏着八百多年前的履痕。南宋淳熙年间,年逾五旬的朱熹负手而立,望着层峦叠嶂间蜿蜒的金牛道,山风掀起他宽大的衣袂,恍惚间,这位理学大儒的身影与巴山蜀水的苍茫融成了一幅流动的水墨画。谁能想到,这位生长于闽北的鸿儒,会与千里之外的巴蜀大地结下如此深厚的渊源,让理学的星火在这片云雾缭绕的土地上,绽放出别样的光彩。 一、渊源初起:学术交游牵情丝 朱熹与巴蜀的缘分,早在其学术成长历程中便已悄然埋下伏笔。他的易学既重义理,又吸收象数,这与长寿学者谯定的学风相近。据《宋史谯定传》载,朱熹曾受业于刘子翚、胡宪、刘勉之、李侗等名师,而胡宪、刘勉之又曾拜师于程颐弟子谯定,按此传承,朱熹应为谯定的再传弟子。谯定擅长易学,曾协助程颐完成《周易程氏传》,这份学术脉络的牵连,让朱熹的思想与巴蜀学术土壤有了天然的契合点。 四川绵竹人张栻,更是对朱熹理学思想的最终形成起到关键作用。张栻字敬夫,号南轩,身为南宋理学家、哲学家、教育家,他与朱熹共有三次相见,乾道三年(1167年)的“潭州嘉会”尤为着名,二人相与讨论中和、太极、仁等问题,思想碰撞间,为理学发展注入新活力。朱熹后来多次提及此次会面,赞张栻“超诣卓然,非所可及” ,且二人书信往来不绝,张栻写给朱熹的信有72封之多,朱熹回书也有52封,字里行间满是对学术的热忱与对彼此的惺惺相惜。 此外,朱熹对四川学者李舜臣赞赏有加。李舜臣为隆州井研(今四川乐山市井研县)人,学《易》于冯时行,亦是谯定的再传弟子,着有《易本传》三十三篇 。《宋史李舜臣传》载“朱熹晚岁,每为学者称之”,足见其学识受朱熹认可,这些川籍学者如繁星,点缀朱熹学术天空,也让巴蜀与朱熹的联结愈发紧密。 二、入蜀:云雾深处觅真知 孝宗淳熙三年的春天,一场绵绵春雨笼罩着整个临安城。时年五十一岁的朱熹,收到了好友、时任四川制置使范成大的来信。信中,范成大以他一贯的豪迈笔触,描绘着蜀地的山川壮丽、人文荟萃,盛情邀请朱熹入川讲学。彼时的朱熹,虽已声名远播,但他深知,蜀地自古以来便是文化昌盛之地,那里的书院林立,学子如云,藏龙卧虎。他渴望在这片充满神秘与活力的土地上,与当地的学者切磋学问,将自己的理学思想传播得更远。 经过数月的跋涉,朱熹终于踏入蜀地。当他翻越秦岭,望见成都平原的那一刻,不禁被眼前的景象所震撼。沃野千里,阡陌纵横,锦江如带,环绕着繁华的成都城。街边的茶馆里,人们操着浓郁的蜀地口音,谈天说地,悠闲自在;书院中,传来学子们朗朗的读书声,清脆悦耳。这座城市的繁华与包容,让朱熹感受到了一种别样的文化气息。 在成都,朱熹受到了热烈的欢迎。他先后在多个书院讲学,每次授课,书院内都挤满了慕名而来的学子。他站在讲台上,手持书卷,声音沉稳而有力,将“存天理,灭人欲”“格物致知”等理学思想娓娓道来。他的讲解深入浅出,旁征博引,不仅引经据典,还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让晦涩难懂的理学变得通俗易懂。学子们听得如痴如醉,不时提出疑问,朱熹总是耐心解答,与他们展开热烈的讨论。 一日,在文翁石室讲学结束后,一位年轻学子恭敬地问道:“先生,您说‘格物致知’,但这世间万物纷繁复杂,我们该如何去‘格’呢”朱熹微微一笑,走到窗前,指着庭院中的一棵古树说道:“就像这棵树,它的生长、开花、结果,都有其规律。我们观察它的四季变化,了解它的生长习性,便是‘格物’。通过对具体事物的研究,进而领悟其中蕴含的道理,便是‘致知’。这不仅是对自然的探索,更是对自身内心的追寻。”学子们恍然大悟,纷纷点头称是。 朱熹对蜀地学子的关爱与期许,还体现在与川籍门人晏渊的交往中。晏渊曾“万里往考亭而师”朱熹,“闻其言为最详,记其说为最备,故其得之为最精”,是朱熹得意门生。晏渊回到家乡后,执掌涪州北岩书院二十多年,授徒甚众,对朱熹学说在四川地区的传播贡献重大。朱熹在《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朱子语类》等着述中,多处体现对晏渊的喜爱,晏渊回川后,朱熹不顾身体日衰,先后写三封信,既表达思念,又反复强调修德进学,拳拳之心,溢于言表。 三、论道:锦江之畔的思想碰撞 在蜀地讲学期间,朱熹不仅向当地学子传授理学,还与众多蜀地学者进行了深入的学术交流。锦江之畔的一处庭院,成为了他们论道的场所。庭院中,花木扶疏,清泉潺潺,石桌上摆放着笔墨纸砚和几本古籍。朱熹与张栻、吕祖谦等学者围坐在一起,时而激烈争论,时而会心一笑。 张栻是蜀地着名的理学家,他的思想与朱熹既有相通之处,又有独特见解。一次,他们围绕“太极”的概念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张栻认为:“太极乃天地万物之根源,它蕴含于万物之中,生生不息。”朱熹则提出:“太极是‘理’的最高范畴,它先于天地而存在,是万物运行的准则。”两人各抒己见,从白天一直争论到傍晚,谁也说服不了谁。然而,正是这种思想的碰撞,让他们对理学的理解更加深刻。 除了与学者们的交流,朱熹还深入民间,了解蜀地的风土人情。他发现,蜀地百姓虽然生活安逸,但在思想上却较为保守。于是,他决定将理学思想与蜀地的文化传统相结合,让理学更接地气。他走进茶馆,与百姓们聊天,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述理学中的道理;他参与当地的庙会活动,在热闹的氛围中传播自己的思想。 在一次庙会上,朱熹看到一位卖糖画的手艺人,技艺精湛,手中的糖稀在石板上勾勒出各种生动的图案。他灵机一动,对围观的百姓说道:“这糖画看似简单,实则蕴含着‘理’。手艺人心中有图案,手中有技法,才能创作出精美的糖画。就如同我们做人做事,心中要有道德准则,手中要有真才实学,才能成为一个有用之人。”百姓们听后,纷纷鼓掌称赞,原来高深的学问也能如此贴近生活。 四、留情:巴山蜀水入诗来 蜀地的壮丽山河,深深触动了朱熹的心灵。他在讲学、论道之余,常常漫步于山水之间,领略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妙。青城山的幽静、峨眉山的雄伟、都江堰的壮观,都成为了他笔下的素材。他挥毫泼墨,写下了一首首动人的诗篇,将对蜀地的喜爱之情融入其中。 “蜀客望乡归,还家未有期。秋风一万里,吹尽鬓边丝。”在这首诗中,朱熹借蜀客思乡之情,抒发了自己对蜀地的眷恋。他虽然是外来之人,但在这片土地上,他感受到了家的温暖,收获了真挚的友情和学术上的进步。他仿佛已经成为了蜀地的一部分,难以割舍。 都江堰的水利工程,更是让朱熹赞叹不已。站在江边,望着那奔腾不息的江水,以及古人智慧结晶的水利设施,他感慨万千:“岷江之水,滔滔不绝。李冰父子,功在千秋。此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之典范,其中蕴含的‘理’,值得我们深思。”他将都江堰的水利原理与理学中的“天人合一”思想相结合,进一步丰富了自己的理论体系。 在蜀地的日子里,朱熹还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们一起游历山水,饮酒赋诗,谈古论今。其中,与一位名叫陆游的诗人的交往,成为了他蜀地之行的一段佳话。陆游性格豪放,诗风大气磅礴,与朱熹的沉稳儒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然而,两人却一见如故,对文学、对人生有着相似的见解。他们常常一起探讨诗歌创作,朱熹欣赏陆游诗歌中的爱国情怀和对生活的热爱,陆游则钦佩朱熹的学识渊博和思想深邃。 在这段时光里,朱熹不仅与文人墨客往来频繁,还对蜀地的民间艺术产生了浓厚兴趣。他观看川剧表演,被那独特的唱腔和精彩的变脸绝技所吸引,不禁感叹民间艺术的魅力与创造力,认为这也是文化传承与表达的独特形式,其中蕴含着百姓对生活的理解与热爱,和理学所倡导的关注民生、感悟生活的理念不谋而合。 五、遗泽:理学星火耀巴蜀 朱熹的蜀地之行虽然短暂,但却给这片土地留下了深远的影响。他的讲学,让理学在巴蜀大地广泛传播,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学子。这些学子们将朱熹的思想带回各地,开办学堂,传授知识,使得理学在蜀地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在朱熹离开后,蜀地的书院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成为了传播理学的重要场所。文翁石室、鹤山书院等,都以朱熹的理学思想为教学核心,培养出了许多杰出的人才。这些人才在政治、文化、教育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推动了蜀地的发展与进步。 朱熹与蜀地学者的学术交流,也促进了理学的发展与完善。他们的思想碰撞,产生了许多新的观点和理论,为理学注入了新的活力。蜀地的文化传统与朱熹的理学思想相互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巴蜀理学文化。 值得一提的是,朱熹的《家礼》在清代巴蜀地区移风易俗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儒学和朱子学在清代巴蜀地区传播较早,为《家礼》的传播提供了深厚文化土壤。早在汉景帝末年,蜀郡守文翁推行儒学教育,使巴蜀大地深受儒风影响。而朱熹门人记录师徒答问的《朱子语类》,最先致力于汇辑成编的是四川学者李道传,最终将语录统一排定的是四川人黎靖德,足见巴蜀学人在《朱子语类》形成和传播方面的贡献,也体现了巴蜀地区崇朱子学的传统,使得包括《家礼》在内的朱子学得以广泛传播,深刻影响了巴蜀的思想文化和民风民俗。 从婚礼习俗来看,清代巴蜀地区士庶人的婚礼受《家礼》影响甚深。乾隆时期,川东涪州遵循《家礼》,婚礼有“议婚”仪节;嘉庆年间金堂县的婚礼,涵盖了《家礼》规定的所有仪节。同时,巴蜀地区婚礼在遵循《家礼》时还有“复古”倾向,部分地区虽受《家礼》影响,但婚礼仪节并不完全恪守,而是在应用时有所变通,如乾隆《涪州志》、嘉庆《金堂县志》、光绪《彭水县志》等都明确表示遵从婚礼“六礼”,相对于《家礼》简化的仪节,有“复古”之意,体现了清代巴蜀人对醇风化俗的期待 。 丧礼方面,《家礼》依据《士丧礼》对丧礼仪节做了新设计,在清代巴蜀地区,有很多地方推崇《家礼》所规定的丧礼。康熙年间峨眉县,“丧称大事,士大夫家应遵《家礼》” ;嘉庆年间金堂县,“丧礼俗以《家礼》为法” ;同治年间成都的丧礼,“各仪节皆与文公《家礼》相符”。不过,受佛教、道教的影响,清代巴蜀地区的丧礼与《家礼》也存在很大差异,从巴地到蜀地,诸多方志记载显示丧礼多受佛道影响,如请僧道诵经、作佛事等。 在成都,还有着与朱熹相关的独特地理印记。春熙路东段以东的大科甲巷,曾有朱熹后裔修建的朱熹总祠。清乾隆四十四年,朱子后裔已在四川形成广泛影响力,彼时取“登科中甲”中的“科甲”二字,花700两纹银立祠于成都市中心。明、清两朝科举考四书五经,经文解释依朱熹《四书集注》等书为准,因此每逢乡试,赶考者蜂拥至科甲巷,提前半月住进栈房,天天进入“朱祖文祠”朝拜先贤,而后才进入贡院“应试”。由于朱氏裔孙不能直呼先祖之名,1789年购宇立祠时,业主名为“朱祖文”及“朱氏祖宗文公”,《杜卖文契》加盖清朝大红官印予以确认 。 因祭祀人众,宗祠容纳不下,朱氏后辈又在成都府华阳县东门外三十余里(今成都市龙泉驿区十陵街道)建立“半节河宗祠”作为陪祠。“半节河宗祠”房屋始建于明崇祯十四年(1641年),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从广东省长乐县(今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迁来的朱氏后人,用两丈红布、一只公鸡从陈姓人手中换取该房屋,经维修立祠、居住。被确认为陪祠后,朱氏后人还在此修建“朱子书院”,逐渐形成书院、文公殿和“六堂”的规模。沧海桑田,如今位于青龙湖湿地公园核心地段的陪祠,成了四川唯一的朱熹宗祠,2013年被成都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成都市文物保护单位,每年春分,四川各地的朱熹后人会来此举行传统“春灼”祭祀活动,让朱熹与巴蜀的联结,在岁月中延续,在仪式中传承。 时光流转,八百多年后的今天,当人们漫步在成都的街头,走进古老的书院,依然能感受到朱熹留下的文化气息。在文翁石室的陈列馆中,还保存着当年朱熹讲学的资料和他的手迹;在一些学术研讨会上,学者们依然会探讨朱熹的理学思想及其与巴蜀文化的关系。朱熹的巴蜀情结,早已成为了一段佳话,融入了蜀地的历史长河中,成为了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夜幕再次降临,锦江之上,灯火阑珊。仿佛还能看见朱熹与友人在江畔漫步,吟诗论道的身影。巴山蜀水的云雾间,依然回荡着他的谆谆教诲,那是跨越时空的智慧之声,永远激励着后人在求知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其它综合推荐阅读 More+
早安,宝贝

早安,宝贝

宋可乐
早安宝贝宋可乐陆晋琛在宋可乐的心中,陆晋琛就是她的监护人,她依赖他,信任他,总以为男人会像天神一般的永远保护她。直到有一天,他说:“我爱你!”女孩儿被吓得落荒而逃,男人却不肯再放手。首长下令,霸道通缉。“丫头,你往哪里逃!”
其它 完结 288万字
我真不想当海贼啊

我真不想当海贼啊

东方守
时值大海贼时代前夕。那一年,罗杰海贼团解散,海贼王罗杰被处刑,大海贼时代拉开序幕。那一年,艾斯尚未出生,路飞他爸龙还是个单身汉,贝尔梅尔还没有捡到娜美和诺琪高,不老女神玛琪诺也还只是个小女孩。那一年,一切尚未开始。一个21世纪的灵魂穿越到了罗杰海贼团一名年轻的船员身上,他不想当海贼,却是被悬赏通缉,冠以大海贼之名。故事从罗杰海贼团解散的那一天开始。【PS:时间线在大海贼时代开幕前,有果实,风格偏轻
其它 完结 108万字
空间种田:糙汉的仙妻全家宠

空间种田:糙汉的仙妻全家宠

琴止
女仙渡劫失败被雷劈,魂穿乡下小农女,醒来就收获瘸腿毁容相公一枚,双亲失联的侄儿侄女三个。好在咱有空间仙府随身,还有仙决护体,滋润舒服一生无忧。皇后娘娘乔小福:我是姑姑养大的。首辅大人乔二禄:我也是姑姑养大的。武林萌主乔三寿:我也是姑姑养大的!哎呀,相公,为什么一到就寝时间,你脸上的胎记就没了?某青龙:还不走,听你们的墙角一整晚,我是不想活了吗……
其它 连载 151万字
带着英雄联盟系统回火影

带着英雄联盟系统回火影

打咆哮
方伟穿越了,穿越后的他成为了佐助的弟弟,还随身带着英雄联盟系统,”奇怪我的沙子怎么不听我的话了“我爱罗很纳闷,方伟贼笑着解锁了英雄沙漠皇帝阿兹尔,他解锁蛮王,和雾忍七刀众比刀术,解锁盲僧,与小李和凯比体术。他利用英雄联盟系统在火影世界里留下一个又一个的传说。ps,书友群:661086321,咆哮一群,欢迎大家进入聊天打屁。
其它 连载 39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