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6章 辩论
丝滑朱古力提示您:看后求收藏(阿里小说网novels.allcdn.vip),接着再看更方便。
“我方认为,让本土读者读懂,才是翻译的根基。 黄同学说翻译是戴着镣铐跳舞,可如果读者连舞步都看不懂,这舞跳得再标准又有什么意义 上个月,我在校内图书馆里看到了一本原版安徒生童话,里面卖火柴小女孩那一篇。 有译者把火柴翻译成洋火,把圣诞树译成松柏挂彩纸。 这样的翻译不和原着贴合,但是却可以让那些农村的没见过圣诞树的孩子也能通过松柏想起过年时候的热闹。 如果完全贴合原着,他们懂什么叫圣诞树吗” 黄明轩一怔,那本安徒生童话他没看过,他不是农村长大的,小时候就跟着爸爸看过圣诞树的文化,没想过农村孩子不懂圣诞树这一事。 台上的钟向华眼神闪了闪,俞泽的发言倒是符合他是个农村孩子的背景,完全为农村孩子着想。 别说圣诞树了,农村地区的孩子连圣诞节是什么都不知道。 黄明轩看的外文原着不少,思考了半分钟后,就想出了反驳的点。 “《红与黑》里的红是军装,黑是教士袍,如果贴合本土习惯把教士袍改成黑褂子,那主角于连的野心还能体现出来吗” “这个不是什么问题,加批注就行了。 我看的红与黑,最早的中译本里译者在教士袍后面加了一行注: 说欧洲神父穿的黑袍类似咱们寺庙里的僧袍,但代表的身份不一样。” 俞泽声音朗朗,“农村孩子不懂什么教师袍,但见过僧袍。” 黄明轩一时语塞色,他从小读的都是精装原版,没有留意过那些注脚。 钟向华忽然开口,“俞同学,你觉得《堂吉诃德》里的风车该怎么译” 俞泽想都没想:“就叫风车,但注脚可以加一句,像某些地区农村村口的水车,不过是风带动的。” 俞泽不是一昧的在反驳正方,而总是提到注脚的重要性。 里昂在一旁若有所思,他想到自己翻译《水浒传》里面的梁山泊,就保留了原名。 也加了注解,‘像欧洲的罗宾汉聚集地’,这样他们本地人一下就懂了。 这个辩论题,倒是比原来的有意思。 夏文昌在观众席上眉头皱的能夹死苍蝇,这些评委怎么没有一点动作就让雨泽这么轻松的辩论 考上帝都高等学府的,谁没看过几本名着 这题目不是瞎出嘛。 十分钟的比赛时间到了,工作人员喊了停止。 几个评委都有些意犹未尽,这场辩论虽然在尾巴,他们早已经有些疲乏,但却是听的最津津有味的一场。 什么叫势均力敌,旗鼓相当,这就是啊。 祝如意也在台下。 她坐在最后一排。 前两天她回了一趟家,她爹地祝鸿知道了她给帝都大学捐款的事儿,不但没说什么,还道一百万捐的少了,这是好事,可以再捐点到别的学校去。 钟向华放下手里的评分笔,目光在于泽和黄明轩之间转了一圈,忽然笑了。 “这场辩论,让我想起三十年前读的第一本外文译着。 译者在扉页写道‘愿此书如渡船,载不懂外文者到彼岸。’ 今天。你们两位都算得上好船夫。” 比赛结果半小时后公布。 黄明轩也辩浑身畅快,下了台,他主动攀上俞泽的肩膀,“你小子的注脚论有点意思,回去我得跟我爸好好聊聊。” 俞泽笑笑,“你也不赖。” 俞泽刚刚在台上就看到了黄达坤和殷国强两人来了,此时出了候场,自然是走过去打招呼。 “黄伯伯、殷伯伯,你们都来了啊。” 黄达坤一脸兴奋,“你小子刚才提到的细节,是故意说给钟老听的吧 我跟他打过交道,那家伙最较真这种。” 俞泽哭笑不得,他对钟老一无所知,一点也不了解。 殷国强哼了一声,从布包里掏出一个铝制饭盒,“别听他瞎说。 喏,这是我家老婆子蒸的菜肉包子,给你垫垫肚子。” 俞泽寄来的那些山货,他家那口子可是夸了又夸。 一直说俞泽这孩子比自己家儿子还孝顺,今天听说他要来看比赛便一大早起来做了包子让他带来。 黄达坤瞳孔放大,这老狐狸,怎么还带了吃的呢,他什么都没带! 观众席的椅子被夕阳晒得暖暖的,党老师端着两杯热水过来递给俞泽。 一杯自己捧着,另一杯猛灌了两口,脸上还有一些后怕,“还好你刚才辩论答的顺一点没受影响,我之前还捏着把汗呢。 你那位亲戚夏科长在席间那么一说,真怕我真怕评委们戴有色眼镜看你。” 俞泽接过水杯,摇了摇头,“党老师,那不是我亲戚。” “嗯”党老师一愣,“不是亲戚那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