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不是一个世界的人
疏影踏月行提示您:看后求收藏(阿里小说网novels.allcdn.vip),接着再看更方便。
自从分田以来,宋绵绵白天跑手续、量地块,晚上研究种什么作物最合适,几乎没怎么休息。 宋绵绵接过饼,咬了一口。 那口感硌着牙,麸皮混在其中,咽下去时还有点卡喉咙。 但她吃得格外香甜,每一口都嚼得很慢。 她想起以前在城里吃的白面馒头。 洁白松软,带着奶香。 那时候为了瘦,一口都不敢多吃,唯恐长胖被同事嘲笑。 可现在,连这样的饼都显得格外珍贵。 宋父蹲在田埂上,抓了把土在手里揉了揉,点头感慨。 “这地真肥啊,是块顶好的地!” 泥土细腻湿润,指缝间轻轻一捻便散开。 “你看这颜色,深褐带黑,保水保肥,最适合种粮食。以后水渠通了,浇地也方便。” 只要等到秋收前引渠放水。 这十亩田就能实现一年两熟,收成翻倍都不成问题。 想到这里,他忍不住哼起了年轻时常唱的老调子。 “爹,我琢磨好了。” 宋绵绵走到他旁边蹲下,顺手捡了根细长的树枝,在松软的土地上缓缓划拉起来。 “咱们三亩种玉米,两亩种水稻,两亩种豆子,两亩种马铃薯,一亩就种山药。玉米秆能喂牲口,牲口有了草料,冬天也不愁;豆子能养地,连着种几年,土就不板结了;土豆出得多,存得久,荒年也能顶一阵子;山药虽然收得慢,但卖得起价,年底还能换些银钱应急。” 大嫂一听,眼睛睁得老大,满脸惊讶。 “小妹你还懂这个我寻思你平日里不怎么下地,怎么连这些门道都清楚” 她顿了顿,皱眉又问。 “不过……不种点大米吗米饭多香啊,一家人偶尔也能吃顿白净的饭。” 宋绵绵笑了笑,抬头看了大嫂一眼。 “大嫂说得对,米饭确实香,可咱们也得考虑长远。所以我才这么安排,粗细粮搭配着来,吃得均衡,家里也经得住消耗。而且轮着种不同的作物,地力不会亏,往后每年都能稳稳当当有收成。” 宋母这时走了过来,鞋底踩在碎石路上发出轻微的响声。 “咱们绵绵自打上次摔了那一跤,醒来后不仅说话有条理,做事也周全了,什么都懂了,真是娘的好闺女。” 宋绵绵心里猛地一紧,指尖不由得微微一颤,树枝几乎脱手。 她哪敢说自己是从另一个世界来的 低下头,掩饰住眼神里的异样,她轻声说:“娘,以前是我懒,贪玩,不爱听人讲这些事,不代表我不看也不学。那次摔倒之后,脑子像是突然通了一样,以前不明白的道理,现在都想通了,也明白了很多从前忽略的事。” 宋父在一旁听着,捋了捋下巴上的短须,爽朗一笑。 “好!好!真是我宋家的好闺女!不光会盘算田里的事,还知道替家里人着想,懂得节制和长远规划,我这心里踏实啊!” 一家人正说着笑着,气氛温馨融洽。 忽然远处传来一阵急促的马蹄声。 宋绵绵闻声抬头一看,只见一堆人沿着刚修好的水渠缓步走来。 水渠边上还残留着新泥的气息,渠水在阳光下泛着粼粼波光。 领头的是一位身穿青灰色官服的年轻男子,腰佩玉带,面容清俊。 正是负责赈灾事务的钦差大人黎安。 阳光洒在他身上,映得官服泛出淡淡的光泽。 他骑在一匹枣红马上,神情沉静。 “是黎大人!” 大嫂一眼认出了那人,顿时紧张地拽了拽自己的衣角。 “小妹,咱们要过去行个礼吗毕竟是朝廷来的官,又是帮咱们修了水渠的大恩人……不去见礼,怕是不太妥当。” 宋绵绵望着那逐渐靠近的身影,眸光微动。 水渠工程已近尾声,百姓饮水灌溉不再发愁。 不出几日,黎安便要回京复命。 他的前程似锦,步步高升已是定局。 而自己,不过是个偏僻山村里普普通通的姑娘。 没有背景,没有见识,更无可能踏入那金殿玉阶的世界。 她收回视线,淡淡地说。 “大人忙着呢,正查验工程,咱们别去了。再说了,行礼也只是形式,心意到了就行。眼下最重要的是把手头的活干完,地翻好了,种子备齐了,春耕才不耽误。” 往后,她只想着一件事。 让家里过得好一点,再带着村里的人一起吃饱穿暖。 开垦荒地,改良种植,推广肥田之法。 让每一家灶台上都有热饭,炕上有厚被。 这样就够了。 太阳落山,余晖洒在田野上。 远处的山影渐渐模糊,炊烟从各家各户的烟囱里袅袅升起。 一家人慢悠悠地收了锄头、镰刀和竹篓,拍拍身上的尘土,说笑着往家走。 孩子们蹦跳在前头,大人们跟在后面。 两天后。 天还没亮透,晨雾还笼罩着村子,村口的公鸡才打过第一声鸣。 宋绵绵已经早早醒来,坐在床边打好铺盖卷,用粗布绳仔细捆牢。 她又把几样简单的锅碗瓢盆归置进一只小竹篮里,检查了一遍,确认没有落下什么。 她知道,今天是个重要的日子。 铺子即将正式开张,一切都要准备妥当。 阿跃早就在门口等着,背着手站在柴垛旁。 身影被朦胧的晨光勾勒得清瘦挺拔。 他穿一件洗得发白的短褂,裤脚高高挽起,露出结实的小腿。 听见门响,他立刻转过头来。 见是宋绵绵出来了,二话不说走上前,接过她肩上的包袱,利落地往自己肩上一甩。 “走吧,”宋绵绵抹了抹额角细密的汗珠,语气轻快地说,“今天先去取匾额,再把后院给收拾出来。等东西都安置好了,我们就能开始备料了。” 两人出了门,沿着村道一路往前走。 脚下的泥土还有些潮湿,沾在鞋底发出轻微的啪嗒声。 晨风微凉,吹动路边的芦苇,沙沙作响。 他们走到路口的老槐树下,停下来等牛车。 这条路通向城里,每天清晨都有农人赶着牛车进城卖菜或办货。 算是乡下与城镇之间的一条活络命脉。 阿跃依旧跟在她身后几步远的地方,不紧不慢地走着。 他依旧不爱说话,但眼神特别认真。 时不时扫一眼周围的动静,又悄悄瞥一眼宋绵绵的背影。 牛车慢悠悠地从远处晃过来,拉着一辆破旧木板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