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 情报收集:了解外界
变成有人钱提示您:看后求收藏(阿里小说网novels.allcdn.vip),接着再看更方便。
耳机里那声金属碰撞的余音还在耳膜上震动,我盯着主控台屏幕,手指已经调出过去十分钟的音频频谱图。排水沟方向的传感器记录显示一次短暂震动,但更让我在意的是背景噪音中那一段微弱却规律的波动——像是某种信号残留,断断续续,夹在风声和设备低鸣之间。 这不是自然现象。 我放大那段波形,反复比对三次,确认它出现在撞击发生前两秒。有人在外面用通讯工具联络,哪怕只是几秒钟的接通,也会在空气中留下痕迹。 不能再靠眼睛看了。 我按下通讯键:“苏晨,带上工具箱,来中央区。” 不到两分钟,他推门进来,手里拎着焊枪套件,脸色还有些发白,显然刚从短暂休整中被叫醒。我没解释,直接把频谱图推到他面前。 “这不是敲击节奏。”我说,“是无线电干扰残余。对方在用设备沟通,可能是手持对讲机,也可能是改装电台。” 他蹲下身放下工具,凑近屏幕看了一会儿,眉头慢慢皱起来:“信号太弱了,基站全停了,能传多远” “不一定靠基站。”我起身走向物资柜,“如果只是点对点短距传输,或者有人在轮流接力转发……我们得知道外面有没有组织,他们在说什么。” 柜子最底层有个灰色塑料盒,标签写着“备用零件”。我把它拿出来,打开,里面是一块老旧的多频段收音机主板,原本计划用来应急维修其他设备,一直没启用。 “改装它。”我把盒子递给他,“我们要监听公共频段,尤其是低功率民用波段。加装自动扫描程序,每小时唤醒十分钟,其余时间断电待机。” 他接过盒子,翻看接口类型,摇头:“天线不匹配,增益不够。屋里全是金属结构,信号进不来。” “那就引出去。”我说,“走通风管道的检修口,接一段外置天线。位置要隐蔽,线路不能裸露。” 他思索片刻:“车场那边有辆报废轿车,fm天线还能用。我可以拆下来改造成定向接收端,通过pvc管穿进通风井,再接入主板。” “尽快做。”我补充,“所有线路内部走线,加物理开关,随时能切断连接。别让我们的信号反向泄露。” 他点头,抱起盒子转身要走。 “等等。”我从抽屉取出一张手绘的频率分布表,上面标注了几组灾变前民间救援队常用的应急频道,“优先扫这几个频段,特别是27.6mhz附近。如果有人在组织避难网络,大概率会用老式短波。” 他接过纸条看了一眼,塞进衣兜,快步离开。 我重新坐回操作椅,把刚才那段异常波形另存为独立文件,命名为“外部通讯疑似残留_001”。然后打开日志系统,在今日任务栏新增一条:【启动外界情报收集计划】。 这不是防御。 这是反击的第一步。 三小时后,苏晨回来了,身后拖着一根弯曲的金属杆和一卷绝缘线。他把东西放在工作台上,开始拆解收音机主板。 “天线处理好了。”他一边焊接接口一边说,“利用汽车原装杆体,加了一圈铜丝增强接收范围。从南侧通风井引出,穿过保温层,固定在屋顶遮蔽角下方,不会直接暴露。” 我走过去检查线路走向。电线沿着墙体夹层埋入,最终接入一个手动旋钮开关,再连到主板。整个路径隐蔽,且可在控制台远程断开。 “电源呢” “接了独立稳压模块,取自备用电池组,不影响主供电系统。扫描程序设在凌晨两点到三点之间运行,那个时段电磁干扰最少。” 我点头:“现在试一次。” 他按下启动键。 设备嗡地轻响一声,指示灯由红转绿。屏幕上跳出扫描界面,频率数字开始缓慢滚动。天线信号强度显示为“1格”,勉强可用。 我们盯着屏幕,等了整整十分钟。结束时,只录到一片杂音。 “太弱了。”他说,“可能距离太远,或者发射源功率太低。” “换时间再试。”我说,“今晚凌晨再跑一轮。” 他没动,手指还在调整天线输入参数。“你说……会不会真有人在阻织幸存者不是抢劫的那种,是正经想活下去的” “如果有,他们一定会想办法联络。”我看向监控墙,“昨晚那些试探,太有章法了。普通人不会懂得避开热感区,也不会用周期性敲击测试反应速度。能这么做的人,大概率也在搜集信息。” 他沉默了一会儿,低声说:“那他们听得到我们吗” “只要我们不开口对外广播,就不会。”我关掉设备,“我们现在是听的一方。谁先发声,谁就暴露。” 他点点头,开始收拾工具。 凌晨一点五十五分,我坐在主控台前,耳机已连接新设备输出端。 苏晨提前半小时启动了系统校准,确认天线无损、电源稳定。此刻,扫描程序进入最后准备阶段。 倒计时归零。 频率条开始滚动,从低频段逐级上升。耳机里先是沙沙的白噪音,接着是断续的静电爆鸣,像风吹过枯叶。 两分钟后,信号强度突然跳到“2格”。 我屏住呼吸。 三分钟后,耳机里传出一段极其模糊的声音—— “……北纬三十一度……b7……物资共享……不要相信移动武装……” 声音极短,重复了一遍,随即被强烈的干扰吞没。 我立刻按下手动录制键,锁定当前频率,保存音频片段。 “来了!”我喊出声。 苏晨从副席冲过来,一把抓起数据板调出波形图。苏瑶也闻声从医疗区赶来,站在我们身后没说话。 “重放。”我说。 音频再次响起—— “……北纬三十一度……b7……物资共享……不要相信移动武装……” 虽然断续,但每个词都可辨识。 “b7”苏晨盯着坐标,“这像不像某种避难所编号我们这片区域以前没有这种命名系统。” “灾变后才有的。”我盯着频谱,“说明有人在统一规划安置点。” 苏瑶忽然开口:“‘不要相信移动武装’……是指像赵强那样的流窜团伙还是正规军变质了” 没人回答。 但这几个字意味着一件事:外界还没有彻底崩塌。还有人在尝试建立秩序,甚至警告他人风险。 我们不是孤岛。 也不是唯一的幸存者。 “标记这个频率。”我对苏晨说,“明天白天做一次全天候轮扫,每两小时记录一次背景噪声变化。我要知道这段广播是定时发送,还是随机出现。” “要不要回复”他问。 我摇头:“现在还不知道对方是谁。贸然回应,等于亮出位置。” 我摘下耳机,把音频文件复制到加密分区,准备逐帧分析语音特征、背景环境音、重复间隔。 就在这时,耳机里又传来一阵轻微的滴答声。 不是广播。 是另一组节奏。 很轻,持续不断,像是某种摩尔斯码的变种。 我迅速切换回实时监听模式,手指悬停在录音键上。 滴——滴滴——滴—— 三短一长,停顿,再重复。 这不是求救信号。 也不是干扰。 它是……编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