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亲征!朕早已为此战做好万全准备!
葱半钱蒜二两提示您:看后求收藏(阿里小说网novels.allcdn.vip),接着再看更方便。
这些文臣还有一个根深蒂固的认知:以德服人。他们天真地认为,用所谓的圣人之道、儒学礼教可以感化边地族群。简直是痴人说梦。 “诸位爱卿可知,林丹汗为何愿与我大明结盟” 这一问,把众臣问得哑口无言,无人能答。朱由校再问: “是因为我大明国力强盛还是因为我大明军威赫赫抑或是林丹汗真心臣服” 礼部尚书张瑞图这才开口回应: “陛下,臣认为,是因为他们惧怕我大明军威,同时又被努儿哈赤所压迫。” 这个说法勉强沾了点边,但并未击中要害。 “林丹汗一直想统一蒙古各部,意图重现成吉思汗时代的荣光。你们真以为,我们可以放任他继续扩张” “努儿哈赤虽是当前大敌,但只要我们守住辽沈之地,就算再厉害的人也难以施展。此时,只能稳守,不宜轻进。” “朕数月前便已令熊廷弼整军备战,正是出于此等考虑。将大权交付于他,是为了让其放手去做。若想战胜敌人,先得认清自身实力。” “至于林丹汗,情况完全不同。他被科尔沁与建州联手压制,与我结盟不过是权宜之计,是迫于形势的暂时合作。” 众人听后,皆觉陛下之言一针见血,直指要害。但他们仍不赞成皇帝亲自出征。 内阁次辅徐光启开口道: “陛下若坚持讨伐察哈尔部,但此时出兵,是否真为良机” 朱由校命人将一幅新绘制的地图挂起,说道: “朕以为,此时正是最佳时机。朕早已为此战做好万全准备!” 他又详细讲述出兵的种种理由与目标,指着地图一一说明,最终目的,是为了获取战马资源。 借大胜之势分化蒙古各部,削弱林丹汗威望,拉拢亲明部落与不服从林丹汗的部族,为己所用。 足足讲了半个时辰,才终于说得众人点头应允。朱由校说得口干舌燥,连嘴唇都有些酸痛。 可即便他们认可了出兵计划,依旧坚决反对皇帝亲征。 吏部尚书王绍微道: “即使如此,臣仍不赞同陛下亲自出征。” 薛贞、霍维华、倪文焕等人也齐声附和: “臣也反对。” 朱由校正思考如何说服他们,内阁辅臣王在晋忽然开口: “臣支持陛下亲征。” 此言一出,众人皆惊,纷纷望向他。 王在晋神色自若,再次强调: “臣支持陛下亲征。” 倪文焕不解地问: “辅臣为何这样说难道不怕陛下陷入危险” 众人静候王在晋作答,他缓缓说道: “臣以为,若要出关讨伐林丹汗,非陛下亲征不可。” “九边将领多数难堪大任,士兵也久未实战,守城尚可,远征草原极可能惨败。” “陛下手中有详尽地图,又深知蒙古内情。臣相信,陛下必能大胜林丹汗。” 王象乾也点头称是: “陛下,王尚书所言极是。臣守边多年,如今确实无人能担此重任。” 见两位内阁重臣皆表赞同,其余六部九卿也难以再行劝阻,只得作罢。 他们心里清楚,这话不假,也符合现实。可皇帝亲征就真的能确保胜利吗 众人心中并无把握,甚至有些人暗自担忧,怕重蹈土木堡的覆辙。 尽管无人再开口劝阻,但每个人的忧虑都深藏不露。稍有差池,后果不堪设想。 工部尚书宋应星向前一步,问道: “陛下打算如何出关作战” 朱由校站在地图前,背对众人说道: “这正是我要说的。” “我将以羽林军为主力,宣府、大同两镇为辅助,共计十万精兵,兵分两路出塞。” “一路由宣府镇出发,一路从古北口出兵,分头行动,形成夹击之势,一路由西向东推进,另一路向北穿插,最终于承德集结。” 朱由校并未透露自己真正打算从喜峰口出塞的计划。尽管在场多是信任的大臣,但他不敢确定这些人是否真的守口如瓶。 虽说朝廷已经经过一番整肃,但他仍不敢掉以轻心,难保身边无人是敌方细作。防人之心,不能少。 更何况,这个时代根本没有保密概念,一点风吹草动,便恨不得满城皆知,四处张扬。 “户部需筹备五万石军粮,二十万两军银,无需征调民夫,由羽林军先行押送至密云。” 宋应星再次问道: “陛下计划何时出兵” 朱由校闭眼思索片刻,答道: “十五日后。” 十五日后正是月末,朱由校早已算好行军时间,正好能在三月初完成出塞准备。 那时正值互市开启,正是蒙古部落最为松懈之时,注意力也多集中在交易上,正适合出兵。 “陛下以十万大军出关,宣府、大同两镇岂不兵力空虚若有其他部落来袭,该如何应对” “是啊陛下,宣大乃是九边要地,一旦边防松动,京师西北恐无屏障。” 倪文焕与薛贞仍旧心存疑虑。 “朕早已有了安排,两位不必担忧,九边不会有失。” 内阁首辅王象乾接着问道: “陛下亲征在外,京师防务如何布置哪些大臣随行又有谁坐镇后方” 朱由校早已对此做了周密安排,这种关乎国本的事,他从不敢轻忽。 他扫视在场众臣,说道: “内阁大臣王在晋、兵部右侍郎杨嗣昌、吏部右侍郎陈奇瑜三位随行!” 薛贞拱手问道: “陛下,只这三人随行吗是否再多安排几位” “朕是去打仗,不是去游山玩水,带那么多大臣做什么,这三位已经足够。” “虽说如此,但多几位懂兵事的人在陛下身边,总归更稳妥些。” 朱由校在殿中来回踱了几步,说道: “留守一事,就让王师傅与徐光启共同负责,六部九卿从旁协助,五城兵马司也暂归内阁调度。” “各自回去安排,兵部着手准备调令,户部负责钱粮供应,有一点要记住,不得扰民,不得大张旗鼓,越低调越好。” “臣等领命!” 朱由校轻叹一口气,终于说服了这些官员。眼下,全面准备必须马上启动。 “传二十五卫亲军指挥使入宫见朕,再召英国公前来。” 二十五卫亲军仍可信赖,毕竟他们负责的是京师与皇城的安全。尤其是腾骧四卫,一向随侍皇帝左右,忠诚度不容置疑。 自己离京期间,政务可以交给内阁与六部的文官处理,但军权绝不能轻易放手。 不是不相信王象乾与徐光启,而是军政大权不能集中于一人之手。 在这些人中,只有英国公既有资格也有实力掌控兵权,是最合适的人选,也是朱由校最信任的人。 英国公家族世代掌管京营,对皇室忠心不二,身为勋贵之首,足以压制那些平日放纵的贵族,文官系统也对他有所忌惮。 回看历史,魏忠贤权势滔天,甚至被称为“九千岁”,文官在他面前几乎抬不起头。 可即便是这样的权臣,也不敢轻易招惹英国公,不敢越界半步,可见其地位之稳固,两百多年来一直超然于权力斗争之外。 “臣等恭请陛下圣安!” 亲军二十五卫中,除了武功三卫与旗手卫,其余二十一卫都负责皇城守卫。 按照太祖皇帝的制度,一卫编制为五千六百人。亲军卫在最鼎盛时期,每卫人数超过万人,声势浩大。但经历土木堡之变和京师保卫战后,便逐渐衰落。 土木堡之变后,兵部逐渐介入亲军事务,亲军也不再归属五军都督府,只有腾骧、武骧四卫仍由皇帝直接掌控。 这四卫是宣德年间设立的,归属御马监管辖,兵部无权干预。朱瞻基这么做,显然是察觉到文官势力膨胀,难以控制,才用这种方式维护皇权。 虽然名义上仍称亲军,但多年下来,自正统年间起,兵部不断扩张权力,将能夺的权都夺走了。如今,只剩下一个名号,早已没有了昔日的威严。 这些卫所如今与普通卫所无异,腐败、空饷等问题一个不少。 “朕召你们前来,只问一件事……如实上报各卫现有可战之兵。朕不追究过往,但若有虚报瞒报,休怪朕无情。” 朱由校之所以强调不讲旧情,是因为这些指挥使大多靠世袭得位,祖上几代都在亲军卫效力,从永乐年间开始,从未中断。 众人面面相觑,各怀心思。有人觉得不能如实上报,有人则主张老实回话。 朱由校看出他们的顾虑,便命王朝辅将他们逐个带出,分开看管,防止串通。唯独留下腾骧四卫的指挥使。 腾骧四卫是可以信任的。他们归御马监统辖,尚未被文官集团渗透。 朱由校猜测,历史上崇祯帝所谓的“净军”,就是以这四卫为骨干训练而成。事实证明,这些部队确实忠诚可靠。 当李自成攻破京城时,除少数勋贵如末代英国公张世泽带领家丁死战不退,只有御马监的“净军”和零星锦衣卫仍愿为皇帝拼命。 朱由校要做的,就是一步步将属于皇帝的权力收回,唯有集权,才能推动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