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御医变军医
葱半钱蒜二两提示您:看后求收藏(阿里小说网novels.allcdn.vip),接着再看更方便。
乾清宫 五位军医正在轮流为纯妃诊脉,朱由校为了确保无误,特许他们可以近前搭手。 按以往规矩,不论是谁,都不得靠近,更别提看到纯妃的面容。隔着帘子诊脉是常事,后妃的容颜更是不能轻易示人。 五人诊断完毕,结果却让朱由校难以安心。其中三人说法含糊不清,一人倒是斩钉截铁地说纯妃怀孕无疑。 可朱由校心里却犯了嘀咕,因为前一晚太医院的人几乎一致认定没有身孕。 他将目光落在最后一人身上,那是一位年长者,在几人中地位最高,也最受敬重。更重要的是,他是李时珍的后人。 朱由校望着他,语气温和却带着一丝凝重: “李大夫,就看你的了,别有压力,务必用心诊断。” 李长文感到肩上担子极重,这是关乎皇室血脉的大事。他虽继承祖上医术,又常年游历四方,见识广博,但此刻也不禁额头渗出汗珠。 他缓步走到床边,轻扶纯妃的手腕,低头凝神,这是中医讲究的“切脉”。整个房间鸦雀无声,连朱由校也在静静等待。 约莫过了片刻,李长文起身,朝朱由校一拜: “陛下,臣已经确认,皇妃有孕在身,只是时间尚短,加之体质较弱,所以脉象微弱。不过臣已摸到喜脉,绝无差错。” 这番话让朱由校神情一振,脸上露出笑意: “你确定没问题要不要再诊一次” “陛下,臣愿以性命担保。只要皇妃静养调息,饮食规律,再辅以滋补汤药,不出十日,脉象自稳。” 朱由校心中已有数。自从苏琴入宫以来,他对她的起居格外上心,也曾命御医开过调理方子。 如今看来,那些御医不单医术堪忧,连最基础的诊脉都没查出喜脉,确实难当大任。 “那就有劳李大夫与几位御医一同商议,拟一份调养方子。” “臣等遵命。” 他又吩咐道: “王德化,宫外所需药材和食材,安排专人采买。从今日起,纯妃一日三餐交由御马监和东厂负责,另派人妥帖照料。” 皇宫膳食原由光禄寺、尚膳监、尚食局三方操办,虽不缺品质,但口味和营养远谈不上精细,更像是后世的集体食堂。 自嘉靖皇帝起,因多次遭遇刺杀,甚至宫女都意图弑君,其对安全极为重视。 他登基后第一件事,便是更换所有御医,从民间亲自挑选亲信之人。 自此之后,皇帝的寿命明显增长,嘉靖、隆庆、万历三代共在位百年有余。 尤其是嘉靖,终日服丹炼药,竟也稳坐皇位四十多年。 反观前朝,宣宗、景泰、武宗皆非正常死亡。 尤其是武宗朱厚照,落水染病而亡,令人唏嘘。 朱由校想起自己也曾以“威武大将军”自居,一身武艺,结果落水一场便殒命,实在荒唐。 嘉靖确有远见,找到了症结所在,彻底整顿。 如今,御医一职已显疲态,是时候效仿嘉靖,来一场彻底换血。 只是朱由校不会如嘉靖那般宽容,这些人,只配被罢黜。 “琴儿,这几日你就住乾清宫,安心静养。” 纯妃一听,连忙应道: “陛下,后宫不可干政。若陛下执意违背祖制,恐怕朝堂又起风波。” 苏琴入宫已有两月有余,又有太妃悉心指点,对宫中礼法已大致通晓。 朱由校牵起她的手说道: “你只需安心静养,其他事情无需操心。朕岂会惧怕几句闲言碎语” “你是大明眼下最尊贵之人,朕只盼你能顺利诞下皇子,延续我大明血脉。” 纯妃本就性情羞怯,听皇帝提及“皇子”二字,顿时脸颊绯红,低头掩面,羞不可当。 朱由校又温言宽慰几句,待她入睡后,悄然步出寝殿,至前殿下令: “传太医院御医觐见。” 此事必须尽早处置,否则恐生变故,尤其眼下皇妃已有身孕,更需慎之又慎。 “臣等叩见陛下!” 朱由校虽对这些人已无半分好感,却未表露于色,只淡淡道: “几位神医果然妙手仁心,皇妃只是偶染小恙,并未有孕。” 太医院正听后,立刻笑答: “此乃臣等职责所在,皇妃安康,亦仰赖陛下圣德庇佑!” 其余众人也纷纷开口附和,争相献媚,唯恐陛下未听见其言。 待他们言毕,朱由校缓缓开口: “朕观诸位才德兼备,忠心可嘉,现军中缺军医之职,朕有意调任几位前往效力,意下如何” 御医们闻言皆是一愣。 这不是该奖赏我们吗怎地反要贬去军中 “陛下,臣等职责在身,专司陛下安康,若陛下突发不适,该如何是好” “陛下,此举恐有不妥,太妃年迈,若染病无人照应,还请陛下三思!” “皇妃旧疾未愈,若耽误医治,后果不堪设想!” 众御医纷纷进言,群声附议,皆不愿调任。毕竟军营哪比得上太医院的清闲安逸 朱由校心中冷笑,果真如此。 这些人口中仁义道德一套一套,比之医术倒更胜一筹。 但他并未点破,只道: “朕不是与你们商议,而是传旨。” …… “当此国难之际,诸位何以推辞再三” 他故作不悦,御医们顿时慌了神,连忙回禀: “陛下,臣等并非贪图安逸,实乃职责所在,不便离任。” “臣等愿为陛下赴汤蹈火,但太医院事务繁重,实在难以兼顾军务!” 他们舍不得眼下荣华富贵,正如士绅不愿多纳税赋,殊途同归。 多年安逸,早已磨去了他们的锐气,连祖宗传下来的根基都快忘得一干二净,还能指望他们做成什么事 “朕心里明白各位忠心耿耿,让你们暂任军医官也只是权宜之计。” “朕即将亲征,正需要诸位随行护驾。” 一句话说完,众人全都愣住了,这个理由实在无从反驳。 原本是他们自己高举忠君旗帜,如今陛下真的要上前线,他们还有什么理由退缩 更让人震惊的是,陛下竟真有亲自出征之意 太医院中有人忍不住开口: “陛下,不知陛下是否已有亲征之决心” “正是,刘卿果然明白朕意。” 你这是图什么呢难道忘记了当年英宗的下场吗糊涂至极,害人又害己。 你可是堂堂皇帝,连二十岁都不到,安安稳稳在宫中不好吗打仗不是儿戏。 你要是去了,我们若不去,岂不是违抗圣旨这等罪名,谁能承受得起真是让人着急。 他们本就一百个不愿意去军中,如今更是要上战场,更是一万个不情愿。 “陛下,臣虽只是御医,不敢妄议政事,但仍恳请陛下三思,以江山社稷为重,放弃亲征之念!” “陛下,亲征事关重大,臣愿为陛下赴汤蹈火,可陛下安危才是重中之重啊!” 难得你们还有几分自知之明,尚能认清身份,比起那些满口大义的文官强得多。 “够了,朕已决意,几位爱卿非军医之最佳人选不可,不要再推辞,立刻上任。” “王伴伴,带他们前往军营,所需药物器械朕早已备妥,不必再回家中,所需之物告知王朝辅即可,自会有人安排。” 皇上话已出口,他们还想争辩,却见殿外走进一队锦衣卫,领头的正是孙云鹤这个狠角色。 当今皇上手段如何,他们心中有数,杀人连眼睛都不眨一下。 在这样威慑之下,谁还敢继续反抗只能硬着头皮被押往军营。 只要进了军营,随军出征,朱由校自有百种办法让他们彻底消失。 御医之事已了,皇宫内部的关键位置也已清理干净,只等纯妃那边传来消息。 朱由校亲手写下两份手谕,交给一名锦衣卫百户,并叮嘱其快马加鞭,火速送往辽东与喜峰口。 杨寰离开已有近三个月,料想辽东那边文臣武将、军阀势力的情报也已掌握得差不多,该召他回来了,眼下正是用人之时。 熊廷弼已基本完成对沈阳的整顿,上次虽斩获颇丰,野猪皮自身也损失惨重,短时间内应不会再有大动作。 没了杨寰在暗中查探,为熊廷弼输送消息,他只能正面出击,用强硬手段压制那群人。能不能压得住,还真是个未知数。 那些人个个都不是善类,稍有不慎,说不定就被他们倒打一耙,反咬一口,甚至勾结外敌都难说。 喜峰口那边也得早作安排,毕竟自己要从那里出关,提前知会李松平和满桂一声,以免事到临头措手不及。 想到这里,朱由校终于翻开了魏忠贤送来的奏本。这是袁应泰所写,辽东的大致情形他本该熟悉,但朱由校还是想亲眼看看,那些关外的“土皇帝”到底有多嚣张。 开始他还能沉住气,可越看越是震惊。 原本以为凭着自己来自后世的知识,对明末辽东多少有些了解,但眼下内容却让他大开眼界。 据袁应泰所言,辽东已经形成了一个庞大利益集团,以地方官员、武将、士绅、地主豪强为核心,渗透了半个辽东。 这个集团还在持续扩张,不管是关内还是关外,只要有利可图,统统不放过。 山东、北直隶、九边各地都有他们的触角,四处拉拢人脉,编织关系网。 怪不得历史上不管发生什么,崇祯都不敢轻易动辽东。就这层层交错的势力,想动都动不了。 也难怪祖大寿、吴三桂等人胆敢如此放肆。只要外地军队前来支援,他们便想方设法将人拖进泥潭,逼你无路可退。 他们勾结商贾、私运物资、杀人冒功、倒卖军械、贩卖粮食铁器、欺压百姓、兼并土地,甚至泄露友军情报,坏事做尽。 只要能赚钱,什么手段都能想出来。他们眼里只有利益,毫无底线。 朱由校看得目瞪口呆,这要是公布出去,足以震惊天下。 才看一半,他已经怒火中烧,猛地将奏本砸在御案上,惊得身边太监立马跪地。 片刻后,他怒声下令: “立刻召许显纯进宫,速去!” 一个小太监连滚带爬地跑了出去,王朝辅也不敢多言。 “臣叩见陛下!” 要动这些人,必须谋划周密,一击制胜,绝不能让他们有丝毫反扑机会。 这些人盘根错节,手握兵权,若不一次性连根拔起,后果不堪设想。 更何况还有努尔哈赤和林丹汗在一旁虎视眈眈。一旦辽东有变,他们绝不会放过这个机会,辽沈之地,正是努尔哈赤梦寐以求的目标。 “派人去辽东,找几个靠得住的,专门盯着那边的官员和商人。尤其是那些做走私、倒卖粮食和军需物资的,必须把他们的底细摸清楚。” “重点查祖家、李家,只要有点可疑的地方,不管是谁,都得查到底。” “臣领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