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影小说提示您:看后求收藏(阿里小说网novels.allcdn.vip),接着再看更方便。
腊八的雪裹着寒气,落在钱塘镇的青石板上,却没挡住一个穿棉袍的老者匆匆赶路——老者是镇东“翰墨斋”的掌柜周先生,手里紧紧抱着一方裂了纹的老墨砚,砚台里还沾着些未干的墨痕,脸色发白:“大师!求您救救书斋!这半个月来,书斋里的老墨砚总在深夜自己研墨,还会传出‘写不尽’的叹息声,学徒们都被吓得不敢来练字了!” 济公正坐在禅房里剥腊八蒜,蒜香混着醋味飘满了屋子,闻言放下手里的蒜,接过墨砚——砚台是端溪石所制,砚身泛着温润的紫黑色,砚池边缘有一道细细的裂痕,像是当年被人不小心摔过,砚底刻着个“陆”字,字迹苍劲,透着股文人风骨。“墨砚自己研墨是有人把没写完的文章刻在了墨痕里,想等个懂文的人来续。” 必安早就凑了过来,盯着砚台里的墨痕:“师父,会不会是书斋里藏着‘文鬼’啊我听说以前的文人要是有文章没写完就去世,魂魄会附在笔墨上,继续找机会写呢!” 济公笑着敲了敲必安的脑袋:“哪来这么多‘文鬼’不过是人心的执念罢了。走,去翰墨斋瞧瞧,看看是谁的文章,让这砚台记了这么久。” 一行人往翰墨斋走,越靠近书斋,越能闻到淡淡的墨香,混着雪后的清冷,透着股说不出的怅然。书斋的木门上挂着“翰墨传香”的匾额,推门进去,屋内的书架上摆满了各类典籍,正中央的书案上,那方老墨砚正放在宣纸旁,砚池里的墨汁还泛着微光,像是刚研好的。 “就是这方砚台!”周先生指着书案,声音发颤,“昨晚我起来关窗,看到墨锭自己从砚台旁滚过来,在砚池里磨了起来,磨好后,一支毛笔还自己蘸了墨,在宣纸上写了个‘秋’字,然后就停住了,像是忘了接下来怎么写!” 济公走上前,指尖轻轻拂过砚池里的墨痕——墨痕下隐约能看到半行未写完的诗句,字迹飘逸,带着几分洒脱,却又透着股难以掩饰的愁绪。他翻开书案上的一本旧诗集,封面上写着“陆放翁遗稿”,里面夹着张泛黄的字条,是个叫陆文清的文人写的:“吾此生唯愿写尽江南秋,奈何病骨难支,恐难如愿,留此砚待后人续。” “陆文清是五十年前钱塘镇的文人,”周先生叹了口气,“他一辈子都在写《江南秋词》,想把江南的秋天都写进诗里,可他四十岁那年得了咳疾,身体越来越差,直到去世,《江南秋词》还缺最后一首,这方砚台,就是他生前最常用的。” 必安拿起那本旧诗集,翻到最后一页,果然看到半首未写完的诗:“霜染枫红映碧流,渔舟唱晚逐云游。”后面的诗句空着,只留下几滴淡淡的墨渍,像是陆文清咳血时滴在纸上的。“那我们帮他把诗写完,是不是他的执念就解了” 济公点点头,拿起毛笔,蘸了砚台里的墨,对着宣纸沉思片刻,然后提笔写下:“最是江南秋好处,一川烟雨任君留。”诗句刚落,砚台突然发出一阵轻微的震动,砚池里的墨汁泛起一圈圈涟漪,一个穿着长衫的男子身影从墨汁里飘出来,正是陆文清。他对着宣纸上的诗句反复诵读,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陆文清的身影走到书架旁,拿起那本《江南秋词》,轻轻抚摸着封面,然后转身对着济公深深鞠了一躬,又看了看那方老墨砚,像是在告别。紧接着,他的身影渐渐变得透明,最后化作一缕墨烟,钻进了砚台里,砚池里的墨汁也随之平静下来,只剩下那首完整的《江南秋词》,在宣纸上泛着淡淡的墨光。 “他走了。”济公放下毛笔,“执念解了,他终于能安心了。” 周先生把那方老墨砚小心地收进锦盒,放在书斋的正厅,还将那首完整的《江南秋词》装裱起来,挂在砚台旁。从那以后,书斋再也没发生过怪事,反而吸引了许多文人墨客前来,大家都想用这方“有灵性”的墨砚练字,感受陆文清留下的文人风骨。 离开书斋时,雪已经停了,夕阳透过云层洒下来,给书斋的匾额镀上了一层金边。必安蹦蹦跳跳地跟在济公身后,手里拿着周先生送的小楷毛笔:“师父,陆文清先生是不是在另一个世界,继续写他的《江南秋词》啊” 济公摸了摸必安的头,笑道:“会的,只要他的诗还在,他的心意就还在,就能一直写下去。这世间的执念,大多是‘未完成’,只要有人帮他完成,就算过了再久,也能释怀。” 必安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又问:“那以后我们还来书斋练字好不好我也想写出像陆先生那样好看的字!” 济公笑了笑,拍了拍必安的肩膀:“好啊,只要你好好修行,多做善事,以后咱们天天来,也学学这‘惜才’的道理。” 两人的身影渐渐消失在街头,身后的翰墨斋,墨香依旧飘满了整条小巷,路过的行人闻到墨香,都会忍不住停下脚步,探头往书斋里望一眼,像是想看看那方“有灵性”的老墨砚。而济公知道,这世间的文人意趣,就像这砚台里的墨汁,只要有人传承,有人珍惜,就能永远散发着淡淡的幽香,解开那些藏在笔墨间的旧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