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霞漫山河提示您:看后求收藏(阿里小说网novels.allcdn.vip),接着再看更方便。

1810年,是大英帝国在全球扩张的巅峰时期之一。这一年,欧洲大陆战火纷飞,拿破仑的铁骑横扫欧陆,英国则凭借其强大的皇家海军,牢牢掌控着全球海洋霸权,成为无可争议的“海上之王”。 然而,即便是在这个海军力量如日中天的年代,大英帝国的真正“战列舰”数量,其实也并非无穷无尽。 1810年,英国皇家海军有多少真正的战列舰 所谓“战列舰(line of battle ship)”,指的是那些火力强大、装甲厚重、设计用于在战列线中与敌舰正面交锋的大型主力舰,通常是三层或两层甲板,装备60门至120门火炮不等,是当时海战的绝对主力。 在1810年,英国皇家海军拥有: 约100艘左右的“一线战列舰”(即真正的战列舰,line-of-battle ships), 三级战列舰(74炮左右):约60 二级战列舰(80~90炮):约20艘 一级战列舰(100炮以上,如着名的“胜利号”):约10艘左右 此外,还有大量的护卫舰(frigate)、巡航舰、炮舰、运输船等辅助舰艇,它们在侦察、通信、护航、袭击商船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但在大规模舰队决战中,无法与战列舰正面抗衡。 也就是说,整个大英帝国,在全球范围内真正能投入“战列线决战”、硬碰硬对抗敌国主力舰的,不过百艘上下。 而这百艘战列舰,还要分散部署在全球各个战略要地——从英吉利海峡到地中海,从西印度群岛到北美殖民地,从非洲好望角到印度洋,再到遥远而动荡的南海与东亚海域。 印度洋与南海:大英帝国的“战列舰真空区” 在1810年,尽管英国皇家海军看似无敌,但在印度洋与南中国海(即南海)这一战略要冲区域,其真正的“战列舰”部署却极为有限。 原因很简单: 欧洲是核心,本土与地中海优先; 北美与加勒比地区牵制了大量舰队,尤其是与法国的冲突不断; 西非、南美与东印度航线虽重要,但南海与印度洋东部,在当时尚属“次级战略区”,虽然日益重要,却未得到最精锐兵力的集中配置。 因此,在1810年前后,整个印度洋与南中国海区域,英国真正部署的“一线战列舰”总数,不过六条左右! 这六条战列舰,通常是三级战列舰(74门炮左右)为主,它们被分散布置在: 印度洋航线(如好望角至印度、锡兰一线) 马六甲海峡与巽他海峡 东印度公司控制下的港口(如槟城、马德拉斯、孟买) 南海周边(如澳门、广州、新加坡附近海域) 它们承担着:保护英国商船队,威慑当地势力(如荷兰、葡萄牙、清朝水师、马来海盗等),拦截敌对国船只(如法国私掠船、美国商船、甚至清朝水师的意外冲突),为陆军提供海上支援(如在印度进行的多次战争)。 可以说,这六条战列舰,就是大英帝国在远东与印度洋的“海上支柱”,是维持其全球贸易霸权与军事威慑力的核心力量之一。 损失一条三级战列舰,对大英帝国意味着什么 那么,当这样一支精锐而稀缺的海上力量,在印度洋或南海上损失一艘三级战列舰时,对于大英帝国而言,究竟意味着怎样的震撼与打击 1. 战略层面的震撼:信心与威慑的崩塌。在1810年,英国皇家海军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威慑。尤其是那标志性的三层甲板、密布火炮的战列舰,是海权与国力的象征。 而三级战列舰(74炮),是战列线中的中坚力量,数量最多,性价比最高,是英国维持海上霸权的主力型号之一。 当这样一艘战列舰——尤其是在远离本土、深入南海或印度洋的战场上——被敌人击沉、俘虏,或公然击败时,其带来的冲击远不止于一艘船的损失。 它意味着: “大英帝国的海军,并非无敌。” “在远东,在印度洋,在那些他们以为可以随意横行的海域,他们的战舰也会被击沉。” 这种心理层面的打击,对于当时依赖“海军威慑”维系殖民体系与贸易垄断的英国而言,是战略级的震撼。 2. 战术层面的损失:兵力真空难以弥补 在印度洋与南海,英国总共就部署了六条战列舰。 每一艘战列舰都承担着明确的巡逻、护航、威慑与作战任务,它们不是“预备队”,而是“前线兵力”。 损失一艘,意味着: 该区域的制海权可能瞬间倾斜 某些商船队失去掩护,面临被劫掠风险 陆军登陆作战失去火力支援 对当地势力(如清朝水师、东南亚海盗、荷兰残余力量等)的威慑力大打折扣 而且,战列舰不是短期内能补充的。一艘74炮三级战列舰,从建造到形成战斗力,通常需要数年时间,更别提在战争期间英国船坞资源本就紧张。 3. 政治与外交影响:殖民体系与盟友信心动摇 1810年,大英帝国虽强,却并非没有敌人。法国、西班牙、荷兰、美国,甚至一些地区性强国(如奥斯曼、波斯、莫卧儿残余势力),都在不同程度上对英国构成挑战。 而英国维持其全球霸权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通过强大的海军让其他国家“不敢轻举妄动”。 一旦在印度洋或南海这样的“次要但重要”区域,一艘战列舰被敌人公开击败甚至击沉,其政治影响可能是连锁性的: 殖民地总督与盟友会对英国海军的保护能力产生怀疑 中立国(如葡萄牙、丹麦商船)可能转向中立甚至倒向敌方 反英势力(如东南亚海盗、清朝地方武装)可能受到鼓舞,更加敢于挑战英国权威。 在1810年那个风起云涌的大航海时代,战列舰不只是木头与钢铁的组合,而是大英帝国全球霸权的象征,是海权理论的实体化,是贸易安全的保障,是殖民体系的支柱。 而在远离本土、兵力本就捉襟见肘的印度洋与南海上,六条战列舰,就是大英帝国几乎全部的“海上拳头”。 损失其中一艘三级战列舰—— 不仅仅是一次战术失败, 不仅仅是一艘军舰的沉没, 而是对大英帝国全球威慑力的一次沉重打击, 是对其“海上无敌”神话的一次公开质疑, 更是其远东战略布局的一次潜在崩塌。 在那片被烈日炙烤的海面上,每一艘战列舰的损失,都如同从帝国的王冠上,硬生生剥落一颗明珠。 而1810年的那一天,当那艘三级战列舰在英国人难以置信的注视下,升起了妈祖军的战旗,大英帝国的南海霸权,已然开始动摇。 7月,当西南季风正盛、海浪翻涌如沸之时,南海深处爆发的这场足以载入史册的海战。在这片远离欧洲权力中心、却连接东西方命运的海上通道上,妈祖海军以一场干净利落的围歼战,成功击溃并最终缴获了一艘英国皇家海军的“三级战列舰”。 这并不是一场普通的胜利。 它不仅是一次战术上的大捷,更是一次技术革命对旧时代海权体系的迎头痛击; 它不仅意味着一艘强敌主力舰的易帜,更象征着大英帝国坚不可摧的海上霸权,第一次真正遇到了挑战者——而且这个挑战者,技术领先,来势汹汹。 妈祖军在这艘缴获的战列舰上,装备了他们规模应用的“线膛炮”——即炮管内部带有螺旋膛线的火炮。 这种火炮虽然在1810年的欧洲尚未普及(直到19世纪中期才大规模应用),但妈祖军通过高超的冶金与精密加工技术,已经率先掌握,并将其运用到了主力舰炮上! 这意味着,这艘英国三级战列舰,在换装线膛炮后,可以在更远的距离上精准打击敌方战舰,甚至具备“先敌开火、精准摧毁”的能力! 更令人震惊的是,妈祖军还在这艘战列舰上加装了蒸汽机辅助推进装置! 虽然当时蒸汽机技术尚处于早期(大规模用于军舰还要等到1830~1850年代),但妈祖海军通过秘密研发与工程突破,已经造出了大型蒸汽机,并将其与风帆系统结合,形成“风帆+蒸汽混合动力”模式! 这艘原本航速只有8~10节的英国三级战列舰,在加装蒸汽机后,航速提升了约3节(达到11~13节) 在海战中,每提升一节速度,都意味着更强的战术机动性:抢先占据t字横头位、更快抢风转向、更灵活躲避炮火 在追击与撤退时,蒸汽动力意味着不再完全依赖风向,真正做到“想打就打,想走就走” 这艘战列舰,不再只是一艘依靠老天爷赏饭吃的“风帆巨兽”,而是一艘初具近代化战斗力的“半蒸汽战列舰”! 英国要派出几艘战列舰,才能对付这样一艘“进化版”的三级战列舰 原本,英国皇家海军凭借战列线战术、火炮数量与训练优势,通常以2:1甚至3:1的数量优势,去围歼敌方战列舰。 但面对这艘被妈祖军缴获并升级后的英国三级战列舰,情况彻底变了: 英国若想击沉或制服这样一艘“进化版三级战列舰”,至少需要出动3~4艘同类型传统三级战列舰,甚至更多! 而如果妈祖军再为这艘战舰配备几艘高速飞剪船作为侦察与骚扰力量,形成“战列舰+飞剪突击群”的战术组合,英国人可能需要5艘以上的战列舰,才能勉强与之对抗! 横行四海的英国海军,这次真的遇到大麻烦了 1810年之前,英国皇家海军凭借其庞大的规模、领先的技术与全球部署,几乎主宰了每一片海洋。 而妈祖海军,正以技术为刃,以海洋为台,向世界证明:属于东方的新海权时代,将要崛起。 7月,对于远在伦敦的英国海军部而言,一切似乎仍在掌控之中。 印度洋与南海上,商船依旧往来频繁,来自东方的香料、茶叶与丝绸依旧通过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庞大船队运往欧洲;皇家海军的战舰依旧游弋在各大关键航道,维持着帝国的海上秩序与威慑力。而在南太平洋的边缘——从荷属东印度的巴达维亚(今雅加达)到英国新南威尔士殖民地悉尼——那支承担着运输、巡逻与威慑任务的小型英国舰队,也依旧按照既定航线往返于两地之间,仿佛一切如常。 然而,他们并不知道: 在这年7月的某一天,在南海的某片风高浪急的海域,他们的一艘三级战列舰,已经永远地从英国皇家海军的序列中消失了。 那艘英国三级战列舰(74门炮,标准主力舰)在南海深处遭到妈祖海军的围攻,并最终被击溃、登船、俘获时,远在数千公里外的英国海军高层、舰队的母港指挥官,甚至这艘船的出发地巴达维亚与目的地悉尼,都对此一无所知。 原因很简单: 南海与印度洋远离英国本土,信息传递依赖船只 从巴达维亚到悉尼,船只来回需要至少五到六个月时间 也就是说: 最乐观的情况下,英国人也要等到1810年年底——12月前后,才可能得知那支前往悉尼的护航舰队消失了。 而在那之前,英国海军部依旧会认为那支舰队“在航”,那艘战列舰“在执行任务”,舰上数百名船员“仍在服役”。 他们不知道,那艘战列舰其实已经被妈祖海军俘虏。 而对于那些被妈祖军俘虏的英国海军人员,他们的命运并不会如同传统战俘那样被迅速交换或羁押。 这些英国战俘——包括军官、水手、陆战队员——在经过初步审问与甄别后,被送往澳洲的16开拓据点。 这些被送往澳洲的英国舰员,将被分散安置在16个据点及周边的营地之中,从事包括: 城市建设营地:参与早期的城市规划与基础设施建设,比如码头、道路、防御工事、政府建筑等; 矿山挖掘营地:被派往附近的金矿、煤矿或石料场,进行高强度体力劳动; 农业与公共工程营地:从事种植、伐木、开荒、水利等基础生产活动; 他们被告知: “你们将在这里工作,为帝国与殖民地做出贡献。” “你们将接受‘改造’。” “三年之后,若表现良好,将有可能获得自由身份,或被遣返回国。” 然而,在这三年之内,他们没有自由。 对于这些曾经在海上叱咤风云、自诩为“日不落帝国守护者”的英国海军官兵而言,这种落差是毁灭性的: 他们曾驾驶着战舰,代表国王与国家巡视四海;如今却穿着粗布囚衣,在澳洲的烈日下挥汗如雨;他们曾以纪律与荣誉为傲;如今却在异国他乡,成为殖民地开发机器中的一颗无名螺丝钉。 而在伦敦,在朴茨茅斯港,在印度总督府,在巴达维亚的英国商馆里,没有人意识到那艘三级战列舰已经永远地沉寂在了南海的波涛之下。 海军部的文书依旧在更新着那支舰队的“例行航线”; 舰长的家属依旧在等待他完成护航任务、平安归来; 海军军官们照常规划着下一季度的印度洋巡逻与商船护航。 但在澳洲北面的铁矿港,在远离商业码头,一个妈祖海军的专用码头里,三级战列舰之上,一面妈祖军的旗帜正在正迎风飘扬; 在那艘被俘获的英国三级战列舰的甲板上,妈祖军的工程师们正在改造线膛炮与安装蒸汽辅助装置,为它赋予全面的新生。 这一次,他们将安装自己工厂制造的32磅线膛炮,他们以前制造过,但飞剪船的龙骨无法承受其后坐力。工厂在日夜加班。它将拥有更长的炮管长度,拥有更大的管径比,虽然射速要慢于传统的32磅炮,但拥有更精确和更远的射程。 而卸载下来的重炮,也将改装弹线,用于重点城市炮台的建设。

网游竞技推荐阅读 More+
网游无限属性

网游无限属性

伍开
别人升级才能加属性。我有钱就可以加属性!只要钱够多,属性就可以无限加!宇宙亿族的游戏大竞技,我们的太阳系,我们地球人能走到哪一步呢!
网游 连载 149万字
女配不狠难翻身

女配不狠难翻身

弦歌雅意
苏琬在人生得意风头正劲的时候,很悲剧的摔了一跤,后果是她穿越到了自己新出演的后宫戏中!还是那个悲剧的一号炮灰!但是天生女王的苏琬怎么会轻易认输?作为影后,她卖..
网游 连载 37万字
随机抽奖的奥特曼世界

随机抽奖的奥特曼世界

八云节操
主角睡觉的时候被诺亚塞了个奇怪的东西后穿越到奥特曼世界里的故事。群号:190511099,欢迎大家来提建议和吐槽
网游 连载 52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