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8章
云淞BB提示您:看后求收藏(阿里小说网novels.allcdn.vip),接着再看更方便。
“譬如拆枪,需将每个零件精准安装、润滑保养,方能令枪械焕发新生。” 朱传武点头赞同。许平话锋一转:“但军校培养 ,究竟培养什么这才是关键。” 许平摆了摆手,“在黑云寨时我们讨论过,培养人才并不容易。不仅需要实战经验,熟悉战术体系,还要掌握战场分析能力——既要会绘制作战图纸,更要能解读地图对战局的影响。” “黄埔军校那套未必适用。他们的教材虽源自实战,但脱离现实需求。比如最基础的地图问题——我们八路军获取地图极其困难。我能弄到地图全靠特殊渠道,但真正的战场判断不能依赖图纸,必须结合实地情报与群众力量。” “战争自有其规律。要让胜利天平倾斜,必须汇聚所有有利条件。任何细微失误都可能导致溃败。何况全球战局相互关联——欧罗洲战场正陷入胶着,漂亮国至今仍在观望,靠 贸易牟利。但我断定,他们很快就会参战。” 朱传武皱眉质疑:“山寨消息闭塞,报纸新闻往往滞后半年。您如何预判漂亮国的动向” 许平暗自得意——这当然得益于重生者的先知先觉。但他表面严肃道:“战略预判基于对各方实力的分析。比如德意志的野心:从古罗马帝国到拿破轮时代,欧罗洲始终未能真正统一。如今德意志鼓吹‘第三帝国’,妄图用铁蹄征服整片大陆,已然成为笼罩欧罗洲的黑色噩梦。” “眼下要与那头俄熊抗衡绝非易事。如今整个欧洲战场深陷泥潭,鬼子正拼命打通补给线,他们的物资储备已濒临崩溃!” “这些物资主要由漂亮国供应,所以他们必定会耍无赖——拿了货不付钱,还要横行霸道!” 这番话逗得朱传武忍不住发笑。他皱眉问道:“漂亮国真有这么强的实力” 许平叹息道:“确实如此。鬼子那边约有三四艘航空母舰,体积是我们的小船七八倍甚至十几倍。” “但漂亮国拥有至少七八艘同类航母,据说一两个月就能新增两三艘。要知道,鬼子花了十几年才造出四艘!” 这悬殊的战斗力令朱传武震惊。他对航母缺乏概念,便用眼神向许平求解。许平解释道:“航母的规模超乎想象——以我们大沽镇的地界拉长,长度约等同航母的一千五百米,宽度在两三百米左右。” “这种海上巨兽搭载着战机火炮,配合周边护航舰队形成完整作战体系。你想想,它在海上移动时该有多强的威慑力” “原来如此……”朱传武挠头追问:“可海战必须依赖这种重型装备吗” 许平摆手道:“重点不在武器类型,而是工业产能。他们造航母像搭积木般轻松,飞机年产量超万架。一旦开足马力,产能将达何等恐怖程度” 见朱传武若有所思,许平继续分析:“作战拼的是后勤补给。我们连迫击炮都难以量产,蒋光头那边月产百余具掷弹筒已是极限。可人家造这些如同儿戏,年产飞机上万架——我们不仅造不出,连购买都捉襟见肘,更别提培养飞行员了。” “我们只能外购,但全年能买几十上百架飞机就算奇迹了。既无生产能力,又缺采购资金,连飞行员都是稀缺资源!” “要培养飞行员,首先得有能作战的飞机在天上飞,你觉得这简单吗十年时间我们可能连几百个飞行员都培养不出来。说到底,这不光是物资落后,而是全方位的差距!” “鬼子的实力确实比我们强。他们一个月能造几万挺机枪,甚至上百架飞机,但问题是,他们有生产能力,却缺乏足够的物资支撑,这才是关键。” “他们现在拼命想打通南北交通线,目的是什么不是为了南下,而是为了利用我们的铁路,把橡胶、煤炭、原油这些战略资源快速运回本土。可这些资源我们陆地上根本没有,全靠海上进口,尤其是漂亮国控制的油田。” “鬼子自己没这些资源,只能花钱买。可一边打仗一边扩大 生产,消耗巨大,这局面他们根本撑不住。” 朱传武叹了口气:“你一直在强调物资问题,可他们打了这么多年,难道还没意识到吗” 许平摆摆手:“教员的《论持久战》早就点明了。现代战争光靠人多地广不行,还得掌握战争的核心要素。古代靠人海战术或许能占地盘,但时代变了——鬼子就是没想通这点。” “他们沉迷《三国演义》,却忘了那是一千八百年前的事。那时候人口少,资源压力小。可现在呢我们的人口是他们的近十倍,他们物资和人力都捉襟见肘。” “逼得他们只能用伪军,可伪军能顶什么用一旦物资链断裂,穷兵黩武的下场就是自取 。历史上哪个朝代走到这一步不是土崩瓦解三国打得再热闹,最后赢的也不是曹操家,而是司马氏——可惜鬼子连这道理都没看透。” “归根结底,蜀吴两国后继乏力,资源、人力消耗殆尽。北方地广人多,司马家族将纷争局限于内部,未过多波及百姓与普通士卒。” “因而兵强马壮,应者云集。待吴蜀衰微,便如秋风扫落叶。外敌虽知表象,却不解深层缘由——彼时人口本就稀少。” “过度压榨民力,终未将人视为战争根本。教员《论持久战》早已阐明:决定胜负的是人,而非器械物资。” “纵使外敌明白此理,亦无力回天。其人口凋零,物资匮乏,焉能不败纵观三国以降,诸葛亮的蜀汉与东吴连年征战,何尝不是穷兵黩武” “诸葛亮七出祁山真伪姑且不论,但其耗尽国力确为事实。此后两晋南北朝诸国,多因征战无度而亡。” “隋虽一统天下,炀帝三征 、开凿运河,民怨沸腾,终致覆灭。” “自三国至隋唐,乃至宋元明清,穷兵黩武皆招致祸患。外敌傲慢自负,以为战无不胜,殊不知征战只会加速其败亡。” “更可悲者,明知踏上绝路却无法回头。反观某大国,其体量百倍于我。” “该国必将是我们追赶的目标,更是必须超越的对象!” 许平凝视灯火,对朱传武摆手道:“眼下谈超越为时尚早。当务之急是学习其完整工业体系,而非仅满足于制造 或 。” “这远远不够。唯有将技术彻底消化吸收,方能击退侵略者,赢得最终胜利。” 朱传武沉吟道:“大当家所言极是。但历史上可有中途醒悟的案例” 许平轻笑:“百年前长矛军横扫南华夏,拥众近亿,几乎颠覆清廷,岂非明证” 朱传武听到这里,眉头微蹙:"您是说曾剃头采用围城战术,是因为太平军战略转变" 许平捻须笑道:"正是!当年曾文正公初练湘军时,不过三千乡勇。那些庄稼汉抡起锄头是好手,可遇上身经百战的太平军,简直像孩童耍木棍。" "最惨时连吃败仗,他差点投江自尽。"许平突然压低声音,"知道吗原本奏折写的是'屡战屡败',后来幕僚给改成了'屡败屡战'——就这四个字,让咸丰帝龙颜大悦。" 朱传武若有所思:"所以后来改用壕沟围城,是以静制动" "妙就妙在这里!"许平拍案道,"当太平军放弃流动作战,死守天京城时,湘军的机会就来了。那些城墙再高,粮仓再满,终究架不住铁桶般的围困。" "更关键的是..."许平蘸着茶水在桌上画圈,"当时江南各省巡抚个个都是硬骨头。曾剃头能脱颖而出,全靠他琢磨出的这套'结硬寨,打呆仗'的法子。" 朱传武望着茶渍渐渐晕开,轻声道:"难怪人说时势造英雄。" 许平长叹一声,目光落在朱传武身上,"历史并非简单的重复,那些隐藏在迷雾中的细微之处,往往就是改变局势的关键。" "长矛军本有机会取胜,却功败垂成。这种成败得失,无论对曾国藩还是后来的湘军淮军,乃至如今的军事力量,都有着深远影响。" "从那时到现在,不过短短百年光景。这段时间里,我们的军队经历了从八旗制度瓦解,到湘军淮军兴起,再到效仿德意志新军,直至今日的现代化转型。" "虽然过程中有新旧之分,但军队的演变从未停止。我们与日寇的对抗,正是跨越古代、近代与现代战争的生动体现。如何让现代士兵摆脱旧式作战方式,这是必须思考的问题。" 朱传武由衷赞叹:"大当家学识渊博,令人敬佩。但您研究这些,是否只为深入理解《论持久战》还是从中看到了更多" 许平摆摆手:"我看的远不止这些。军事、地缘政治、各国差异,以及我们自身的发展道路,方方面面都很重要。"他直视朱传武,"举个简单例子,你担心小鱼儿和高粱红的安危吗" 朱传武眉头紧锁:"确实担心。我们装备简陋,虽然您这里有电台,但他们离黑龙寨太近。据推测,那里的日军正在进行秘密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