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门有佛提示您:看后求收藏(阿里小说网novels.allcdn.vip),接着再看更方便。

隆庆元年(1567年),明国京师北京的寒意尚未褪去,宫中的廊柱还残留着素服丧仪的残角,宫墙内的气氛却比冬日更显肃穆。嘉靖皇帝朱厚熜的灵柩停放在殿中,檀香与纸钱的气息交织,正在宣告着一个时代的落幕。 一队仪仗从东华门缓缓驶入,为首的朱载坖身着素色孝服,面容清瘦,眼神中带着一丝未脱的局促。这位刚从裕王府搬入皇宫的新帝,此刻还未完全适应隆庆皇帝这个身份。过去二十余年,他因嘉靖帝二龙不相见的忌讳,连入宫请安都需谨慎避讳。 如今骤然承继大统,面对这巍峨宫阙与满朝文武,难免心生忐忑。 “陛下,已至太和殿。”太监黄锦轻声提醒,他本是嘉靖朝旧人,如今被隆庆留用,暂时负责宫中礼仪诸事。隆庆帝停下脚步,抬头望向乾清宫的匾额,鎏金的三字泛着冷光。他深吸一口气,整理了一下孝服的衣襟,方才迈步走入殿内。 殿中,文武百官身着丧服,整齐排列,见隆庆帝进来,齐齐跪伏行礼:“臣等,参见陛下。”隆庆掠过两旁文武径自走到嘉靖的灵柩前,跪下叩首,当额头触碰到冰凉的地面时,心中却突然涌起一股复杂的情绪。这其中既有对先帝的敬畏,也有对自身命运的感慨,更有对当下这副烂摊子的焦虑。 礼毕后,隆庆帝起身看向站在一旁的两位阁臣,同时也是他的两位师傅:徐阶与高拱。 徐阶已年过六旬,须发皆白,却依旧精神矍铄,他上前一步,躬身道:“陛下,先帝后事已按礼制筹备,定国公徐永宁已率钦天监选定下月初下葬。眼下最要紧的,是让陛下尽快了解朝政,以应对内外诸事。” 高拱比徐阶年轻,身材挺拔,眼神锐利,他紧随其后进言道:“徐阁老所言极是。先帝虽留下基业,却也遗下诸多难题,臣等恳请移驾,好为陛下详述当前情形。” 隆庆微微颔首,他自然知道,此刻不是沉浸于丧礼情绪的时候。随着徐阶与高拱的引领,他穿过层层宫苑,走向内廷。那原是嘉靖帝常年不临朝的地方,如今,却将成为他开启新政的起点。 殿内,暖阁的炭火烧得正旺,却驱不散隆庆心中的寒意。徐阶将一本厚厚的账册摊开到他面前的桌案上,封上写着“嘉靖四十五年入支总览”,纸张因厚重而微微泛黄。 “陛下,先帝在位四十五年,前期开创中兴,后期无为而治,自然留有后手。今太仓银尚有一百三十万两结余,这就是先帝留给陛下的全部‘家底’。”徐阶的声音沉稳、措词恰当,却难掩语气中的凝重不堪,“只是,这些‘家底’若是面对当前内外,亦恐怕难以支撑太久。” 隆庆帝上前随意翻开账册,随着一行行数字映入眼帘。北方蒙古俺答部每年寇边,军费支出需一百八十万两;东北女真各部落蠢蠢欲动,辽东一线亦需增兵,年耗银超六十万两;沿海虽经戚继光荡平倭患,却仍需维持规模,年支银四十万两;再加上官员俸禄、赈灾及河工维护等常规支出,隆庆元年预计岁入只约二百万两,支出却已然超过五百五十万两,赤字高达三百五十万两之巨。 “三百五十万……”隆庆帝心中算着这笔帐,不由得喃喃自语,手指下意识的摩挲着账册边缘,“先帝所留下的一百三十万两,恐怕连填补赤字的零头都不够。徐师傅、高师傅,你们可有对策” 隆庆帝的目光扫向两位阁臣,眼中不由得满是急切。自藩邸时,他便听闻朝政混乱、财政枯竭,却没想到情况竟如此严峻。若不能尽快解决赤字问题,恐怕到时候连国家运转都将陷入困境。 徐阶正要开口措辞,高拱却已抢先一步,躬身回复道:“陛下,臣以为,当务之急并非只盯着国库银子,而是要先整顿朝堂风气,以收拢人心。先前,因言获罪者甚众,户部主事海瑞上疏直言,被打入诏狱已近一年,此等刚直不改,不可辜负。臣恳请陛下,立即释放海瑞,并为所有因直言获罪的官员平反,以彰显陛下英明!” 隆庆帝眼中一亮,他在藩邸时便知道这位海瑞,此人如今是朝野公认的清官直臣。释放海瑞不仅能收拢人心,更能向天下传递新帝的信号,确实是一步好棋。 “准!”隆庆帝果断下令,“拟旨,即刻释放海瑞,恢复户部主事原职;令,此前所有因言获罪的官员,由吏部逐一核查后,尽数平反复用。” 高拱心中一喜,连忙叩首道:“陛下圣明!” 徐阶见状,也上前一步,躬身道:“陛下英明。释放直臣、平反冤案,如此便能收拢人心;但内阁如今人手短缺,急需补充得力干将。臣举荐一人,礼部右侍郎张居正。此人精通财政、熟悉边防,若能召其入阁,必能为陛下分忧。” 张居正是嘉靖二十六年进士,历任翰林院编修、右春坊右中允,隆庆尚在藩邸时,其兼任裕王府讲官。“好!张师傅,也是朕信得过的。”隆庆再次点头,“拟旨,擢张居正为吏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入阁参政,来协助徐、高二位师傅一同处理朝政。” 短短片刻,两道旨意便拟定,进而迅速传遍京城。被关押在诏狱近一年的海瑞,接到释放旨意时,正在狱中读《论语》,他放下书卷,望着窗外的阳光,开始了他的嚎啕大哭,他的君父嘉靖皇帝终究还是去了。 而在官署的张居正,接到入阁旨意时,正伏案处理文书,他起身望向皇宫方向,心中清楚,自己所想要施展抱负的机会,终于要开始新的斗争了。北京的寒风依旧凛冽,但朝堂上的气氛,却已悄然发生变化。 隆庆帝议事后的第三日,召集徐阶、李春芳、郭朴、高拱四位原有阁臣,及陈以勤与张居正两位新补阁臣,提出了两项更具冲击力的决策。 “先帝崇道,修建宫观、举行斋醮,耗费了大量银子。”隆庆帝的语气坚定,“朕以为,这些虚耗民力财力之事,当立即停止。当下,立即废除所有斋醮活动,遣散宫中所有方士;尚未完工的道观,一律停工,所用物料折价变卖,充入国库。” 嘉靖朝四十五年,修建宫观、举行斋醮的支出累计超过二百万两。如今隆庆帝公然下令废除,无疑是对嘉靖朝弊政的直接否定。 内阁六人齐齐躬身:“陛下圣明!此举节省开支,缓解国库压力。”解决了虚耗问题,隆庆帝的目光投向了亏空。嘉靖朝后期严党专权,贪污受贿成风,严嵩、严世蕃父子虽已倒台,但其残余党羽仍遍布朝野,这些人侵吞国库而得的钱,可不能简单放过。 “严党余孽不除,国库永无充盈之日。”隆庆帝对六位阁臣道,“朕命你们牵头,统辖刑部、大理寺、都察院,务必彻查严党残余,赃多迹着者,一律抄家,其家产充入国库,不必入内帑。” 清查之事原由徐阶总揽全局,只是如今诸事繁忙,自是不宜再由其分心劳累。副都御史邹应龙于嘉靖朝便参劾严嵩父子,如今也是受到了隆庆帝的重用,被委以主导纠察严党残余的重任。其余如御史林润等,分别于江南等地追查严党残余势力。 隆庆元年正月下旬,北京的街头已渐渐有了年味气息,而朝堂上的变化,比年味更让官员与百姓感到振奋。嘉靖二十余年不临朝的惯例,终于被隆庆帝打破了。隆庆帝会准时出现,召集阁臣议事,听取各部院奏报,何其难得的景象啊! 变化更多的体现在议事时,兵部尚书赵炳然奏报:“蒙古俺答部近期于大同边境集结,似有寇边之意,臣向内阁提个法子,以加强防御。” 隆庆帝当即召见问道:“大同现有兵力多少粮草可充足需增派多少守住防线” 赵炳然还习惯在嘉靖朝,却是没想到新帝会如此细致,好在他对此也是颇为熟知,当下开口答道:“大同现有兵力八万三千有奇,粮草当五十一万石,年例银在四十万两上下。如今蒙古诸部局势,不在兵之多寡,而在将之优劣。” 隆庆帝闻言颌首,旋即看向同样来奏事的户部尚书高耀:“户部,当下度支能否满足这这四十万两” 高耀闻言只得硬着头皮,躬身回复道:“陛下,近期查抄严党家产获银计四十余万两,变卖道观物料又获近二十万两之数,再加上太仓原有的一百三十余万两,今岁支撑大同一线军费当不成问题。只是,臣以为,对峙只是权宜,长远来看,开通互市,才能根本解决北方边患。” 隆庆帝闻言,眼前一亮:“互市此事可行” “臣以为,不妨与诸阁臣细议。”高耀解释道,“俺答部虽时常寇边,却也需要中原的茶叶、布匹、粮食。若能开通互市,双方各取所需,边患自然减少。东北女真诸部,臣的意思也是如此,不若许以互市,施以羁縻即可。” 隆庆帝点头:“好,此事朕会与诸位阁臣商议,你们各部也要拿出方案,之后再奏报来。” 这样的议事场景,每日都在上演。官员们发现,新帝隆庆虽不如嘉靖那般聪慧自负,却胜在务实勤政,愿意倾听臣下意见,对朝政弊端也敢于改变。那些曾在嘉靖朝因循守旧、敷衍了事的官员,如今也不得不打起精神积极履职。 谁都知道,新朝的风气好似有了变化,若是再像以往那般懈怠,指不定便要吃了瓜落。 随着一项项隆庆帝所能想到的新政推行,隆庆朝初期的朝堂气象,与嘉靖朝后期形成了鲜明对比。过去是“嘉靖独治,官员因循”,如今是“直臣复用,君臣勤政”;过去是“财政枯竭,边患敷衍”,如今是“清查贪腐,开源节流”。 隆庆元年的正月末,一场小雪落在北京街上,将皇宫的红墙、街头的店铺都染成了一片银色。隆庆帝站在宫殿的窗前,看着窗外的雪景,心中感慨万千。短短一个月,他从一名窝在藩邸的皇子,成为执掌天下的皇帝。 这一个月的变化,远超隆庆帝在藩邸时对未来的想象。 “陛下,阁老送来关于互市与开关的方案。”黄锦轻声禀报,将一份奏折呈到隆庆帝面前。 隆庆帝接过奏折仔细阅读,这套方案可谓详细可行。戚继光调蓟州总兵官,这位在东南发光发热的赫赫武将,去了北方与蒙古交手,自然也是让人放心的。在威慑之下逐步放缓针对蒙古的军事打击,从而迫使蒙古接受和议。 “好方案!”隆庆帝不由得赞叹道,“立即传旨,让内阁就按此方案执行。只是这东南开海一事,还需等朕再斟酌斟酌。南倭北虏,皆是大明心腹之患啊!今倭患虽大为减弱,但走私仍猖獗不堪,需从长计议。” 隆庆帝放下奏折,目光再次望向窗外。雪渐渐停了,阳光穿透云层,洒在雪地上,反射出耀眼的光芒。他知道,自己接手的这副担子,依旧沉重。—— 北方边患、东北女真、财政赤字,这些问题都不可能在短期内解决。 而在千里之外的日本九州,当阿苏惟将通过明国商人和朝鲜消息,得知隆庆朝所颁布的各种新政。当他听闻“释放海瑞、张居正入阁、废除斋醮、清查严党”的种种消息时,不禁感慨道:“明国新君的魄力远超预期,对明商路的停滞,或许要持续很久很久了。” 隆庆元年即日本永禄十年(1567年)正月,对明国而言是权力洗牌的开始。隆庆帝以务实勤政的态度,打破了嘉靖朝晚期的怠政风气,启用直臣、革新弊政,为后续的系列变革埋下了伏笔。 而这一切,都始于这个寒冷却充满希望的正月。 一个旧时代落幕,一个新时代开启的转折时刻。 随着太和殿的钟声响起,渐渐传遍京城,仿佛在宣告明国将会翻开新的不同一页。

军史穿越推荐阅读 More+
名花志香

名花志香

明日君再来1
八岁那年,父亲救上一个落水女孩,让我给她做人工呼吸后来这个女孩成了我的老师,我同她就有了割不断,理还乱的关系
军史 连载 2万字
两界供应商

两界供应商

努力x
在两个平行世界的夹缝之中有这样一间毫不起眼的木楼。中州大陆有这样一间不起眼的供销超市,每天人满为患,期待着那新奇独特的产物。一碗红烧牛肉的泡面,味道堪称绝世,..
军史 连载 9万字
天珠门人

天珠门人

东陵书生
高中学生邱磊,在一次偶然机会下救了天珠门老人一命,得到了天珠门老人的指点,从一个懦弱的学生,成为一代高手。然而逐渐成长的邱磊却接替了老人遗留下的使命,被迫卷入..
军史 连载 93万字
我家农场是天庭种植基地

我家农场是天庭种植基地

金帛火皇
一不小心,叶枫成了新一代神农,三界神仙眼中的香饽饽。嫦娥仙子养的玉兔,吃的就是我农场种出来的红萝卜。天兵天将们施展撒豆成兵神通的豆子,就是我农场种出来的。太上..
军史 完结 79万字
我在大明忙种田,平推东瀛美利坚

我在大明忙种田,平推东瀛美利坚

枫桥十三夜
+++++刚参观完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朱旺,穿越到了大明洪武朝朱元璋的御船之上。好消息:有系统!坏消息:系统不够给力,连导弹坦克歼星舰都不给!没关系,咱就算只靠脑子里的知识,灭个倭照样是轻轻松松!“老朱,我不装了,摊牌了,其实我是个神仙!不怕告诉你,大明是被倭国给灭的!”“老朱,只要同意灭倭,你大孙子的命我救了!”“老朱,这几种粮食叫玉米红薯和土豆,所以不要担心灭倭的粮草问题!”“老朱,这是牛痘
军史 连载 72万字
还好,都未走远

还好,都未走远

汐颜如梦
八年前陆承也对叶繁一见钟情,于是一段唯美的爱情发生了!他不明白为何热恋中的女友会和他分手……
军史 连载 1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