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新城建设
时代的微尘提示您:看后求收藏(阿里小说网novels.allcdn.vip),接着再看更方便。
一九八零年的初夏,阳光已经带上了几分灼人的力度,炙烤着东源——不,现在应该叫东源镇了——这片如同巨大工地的土地。 空气中弥漫着水泥、尘土和青草被碾碎后混合的独特气味,各种机械的轰鸣声、打夯的号子声、敲击石料的叮当声,从清晨响到日暮,交织成一曲高亢而杂乱的建设交响乐。 张九烨站在一处刚刚推平的山坡上,戴着顶草帽,汗水沿着鬓角流下,在他沾满灰尘的工装领口洇开深色的痕迹。他望着脚下这片热火朝天的景象,心中涌起的,不仅仅是参与建设的豪情,更是一种仿佛能触摸到历史脉搏的沉重责任感。 县政府决定南迁,并将这里作为新县城的核心区域,这个消息如同最强劲的东风,彻底吹散了他心中最后一丝关于发展规模的疑虑。 “县城一起来发展,这是天大的好事!”他对着身旁同样满面尘灰的孙镇长(原孙乡长)和几位工程负责人说道,声音在机器的喧嚣中依然清晰,“这意味着我们可以更早、更快地把整个宁河县的人力、物力、财力吸引过来!集中力量办大事!我们必须抓住这个机会,彻底改变这片区域过去没有大型城市、没有铁路通达的命运!” 他展开手里那张刚刚由县里规划设计院送来、还带着墨香的新县城总体规划草图。图纸上,未来的宁河县城并没有选择平坦的河谷耕地,而是巧妙地依托山脉走势,布局在山谷出口的缓坡地带。 “你们看,”张九烨的手指划过图纸,“县城立在山谷口,既方便利用河流水源和现有道路,又能聚合全县的人员物资,还最大限度地节约了耕地!县城主要朝我们东源镇这个山谷方向发展,两边沿着主干道同步建设,未来用快速公路连接,设计时速下,从县城中心到镇中心,不过六到十分钟车程!” 一位从省城请来的老工程师扶了扶眼镜,赞叹道:“张总指挥,这个规划很有远见啊!依山而建,错落有致,既保护了良田,又形成了独特的城市景观。” “光有规划还不够,”张九烨语气凝重起来,指着图纸上那些用虚线标注的地下部分,“关键在这里——地下管网!排水、排污、电力电缆、燃气管道、未来肯定要铺的电话网络线缆……所有管线的预留通道、预埋孔道,必须一次性规划、一次性建设到位!绝不能再像老城市那样,今天挖开铺水管,明天刨开埋电缆,劳民伤财,扰民无数!我们要建的,是一座至少能管五十年前瞻性的现代化新城!” 这个要求,让在场的不少基层干部倒吸一口凉气。一次性到位这得投入多少人力物力 果然,在随后召开的新城建设动员暨规划研讨会上,以县建委李副主任(原乡李副主任,因其背景,在区划调整中调任县建委)为首的一些保守派,再次跳了出来。 “张九烨同志!我承认你有干劲,有想法!”李副主任拿着规划草案,语气尖刻,“可你这规划,也太好高骛远了吧排水排污按最大暴雨量设计还要预留什么燃气管道、网络通道这些东西,咱们市里都还没有普及!你一个县城,搞这么超前,是不是太浪费了我看,还是脚踏实地,先把路修通,把房子盖起来再说!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以后有条件再搞嘛!” 他身边几个同样对大规模建设心存畏惧或觉得动了他们传统业务蛋糕的干部,也纷纷点头附和。 “李副主任,”张九烨平静地看着他,目光却锐利如刀,“正是因为市里都没有,我们才更要提前布局!难道我们要等十年、二十年后,城市发展起来了,再把崭新的马路开膛破肚吗那才是最大的浪费!我们现在多投入一分在基础建设上,未来就能为城市发展节省十分、百分的成本和麻烦!这不是好高骛远,这是科学规划,是对宁河县未来几十万百姓负责!” 他转向与会的县领导何书记和黄县长,语气诚恳而坚定:“何书记,黄县长,新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这些地下管网,就是新城的‘筋骨’!筋骨不强健,就算楼盖得再高,也经不起风雨,更承载不了未来的发展!我恳请县委县政府,支持这个高标准的建设方案!” 何书记与黄县长交换了一个眼神,黄县长微微点头。何书记清了清嗓子,一锤定音:“九烨同志说得对!新城建设,必须有前瞻性!不能刚建成就落后!就按这个规划执行!地下管网,必须高标准,一次到位!谁再在这个问题上打折扣、扯后腿,就是宁河县发展的罪人!” 有了县里的尚方宝剑,李副主任等人顿时蔫了,不敢再明着反对。建设浪潮以更迅猛的势头铺开。张九烨指挥着庞大的建筑工程队,如同指挥一支军队,分片分区,同时推进道路硬化、管网铺设和首批行政办公大楼、职工住宅小区的基础施工。 然而,就在建设如火如荼之际,一场不期而至的、数十年未遇的夏季暴雨,给了新城区规划一个严峻的考验,也给了张九烨一个意外的“助攻”。 暴雨倾盆而下,山洪汹涌。 已经初步建成主干管网的新城规划区,雨水迅速被地下宽敞的排水系统吸纳、导走,路面虽有积水,但很快退去。 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邻近一片尚未按新标准改造的旧村落,以及李副主任之前负责督导的、坚持“省钱”方案修建的一段辅助道路,瞬间沦为泽国,泥水倒灌,损失不小。 暴雨过后,事实胜于雄辩。原本一些对新规划将信将疑的干部和群众,看着新城区的安然无恙和对比区域的狼藉,彻底信服了张九烨的远见。李副主任更是灰头土脸,在县里的总结会上做了检讨。 站在雨后初晴、一片清新的建设工地上,张九烨看着工人们清理着少量淤泥,检查着坚固的管网,心中对未来的构想更加宏大和清晰。新城建设只是载体,真正的核心,是产业。 他回到指挥部,立刻召集了以周文明为首的技术研发小组。“城建是骨架,产业才是血肉和灵魂!”他对这群充满朝气的年轻人说,“我们的五金、泡面、养殖,是当下的支柱,但我们要看得更远!下一步,我们要集中力量,研究冰箱、电视机、电饭煲、高压锅!将来,还有空调、空气炸锅!这些,才是未来每个家庭都离不开的热门产业!” 他看着大家有些震惊又兴奋的表情,继续描绘更惊人的蓝图:“等这些家电产业赚了钱,积累了技术,我们就要瞄准更尖端的领域——投资电脑产业!从生产电脑配套的外设、主板开始,慢慢尝试触摸芯片!还有手机!未来,核心就是手机芯片!甚至,我们要敢想汽车产业!只有建立起这样层层递进、不断升级的产业集群,培养出庞大的产业工人和技术人才,我们这座城市,才能在未来激烈的区域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哪怕先从代工做起,也能维持城市的发展活力!否则,没有强大的产业配套,我们想融入甚至引领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崛起,就是一句空话!” 技术员们被这番宏大的构想震撼了,眼中燃烧起憧憬的火焰。他们知道,脚下的工地不仅是在建设一座新城,更是在铺设一条通往工业强国梦想的坚实道路。 夕阳西下,将张九烨的身影在工地上拉得很长。 他望着远方层峦叠嶂的群山,以及山下初具雏形的城市骨架,心中充满了前所未有的紧迫感和使命感。 路,已经选定;蓝图,已经绘就。 接下来,就是带领着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以这座正在崛起的新城为舞台,去书写一段波澜壮阔的产业传奇。他知道,更艰巨的挑战,还在后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