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县里发奖金
时代的微尘提示您:看后求收藏(阿里小说网novels.allcdn.vip),接着再看更方便。
腊月廿八的宁河县城,处处张灯结彩。新落成的县政府大院门口,两排崭新的红灯笼在寒风中轻轻摇曳,映照着刚刚清扫过的水泥路面。与东源镇那边的热闹市井不同,这里洋溢着的是一种同样发自内心、却又带着几分庄重秩序的喜悦。 一大早,各局委办公室里的电话铃声就比往常急促了许多,伴随着一阵阵压低了的兴奋交谈。 "听说了吗今天发年终奖!" "真的多少啊" "不清楚,但财务科的小王说,比往年任何一次都多!" 上午九点,县政府大礼堂里,全县机关事业单位年终总结暨表彰大会准时召开。何书记、黄县长等领导端坐主席台,台下黑压压坐满了人,个个脸上都带着期盼的笑容。 何书记做完年度总结报告后,话锋一转,满面红光地说:"同志们!过去这一年,是我们宁河县历史上极不平凡的一年!全县生产总值实现跨越式增长,这其中,凝聚着在座每一位同志的心血和汗水!特别是我们县政府各部门的同志们,在县城搬迁、服务东源快速发展等重大任务中,加班加点,任劳任怨,展现了极高的政治素养和业务水平!" 他顿了顿,提高了音量:"为此,经县委县政府研究决定,今年将发放特别年终奖励!县政府在编人员,按工作表现和贡献,分别发放三百元、五百元、一千元不等的奖金!教育、医疗、消防、水利、住建等系统的事业单位人员,发放两百元至五百元的奖励!" "哗——" 台下先是一片寂静,随即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 "一千元!我没听错吧" "老天,这比我三个月工资还多!" 坐在角落里的李副主任脸色变幻不定,他旁边的一个年轻干部激动地扯着他的袖子:"李主任,您听见了吗一千元啊!这下过年可宽裕了!" 李副主任勉强挤出一丝笑容:"是啊,是啊......"心里却五味杂陈。他不得不承认,张九烨带来的这套发展模式,确实让所有人都受益了。 黄县长接过话筒,笑着说:"除了奖金,我还要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截止昨天,新区的干部住宅分配工作已经全部完成!符合条件的同志,节后就可以办理手续入住了!" 这下,会场彻底沸腾了。住建局的小刘激动地站起来:"县长,这是真的吗我分到了一套一百二十平的三室一厅" "千真万确!"黄县长肯定地点头,"单身同志分配公寓,已婚同志分配一百二十平米住宅,级别高的同志分配一百六十平米以上的大平层!我们要让每一位为宁河发展做出贡献的同志,都住得舒心、安心!" 散会后,人们兴高采烈地涌向财务科领取奖金。 教育局的老张数着手里厚厚的五沓十元钞票,眼眶湿润了:"三十年工龄,头一回拿到五百元奖金!今年终于能给老伴买件像样的皮袄了!" 刚从乡卫生院调到县医院的李医生,拿着三百元奖金,对同事说:"咱们医院新大楼开春就动工,听说还要进一批省城的先进设备。留在宁河,真是留对了!" 这股喜悦的浪潮,迅速从县政府蔓延开来。 消防队的小伙子们领到奖金后,相约要去东源百货给家人买新年礼物;水利局的老工程师们则盘算着用这笔钱添置些新家具,好配得上即将入住的崭新公寓。 整个宁河县城沉浸在一片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而这一切,恰好被前来采访的中央电视台和省台记者们看在眼里。 "太不可思议了!"央视记者老林扛着摄像机,在新区的住宅楼前连连惊叹,"这哪里像是个县城这住宅标准,这配套设施,比很多地级市都要好!" 省台的年轻记者小方指着商业街上摩肩接踵的人群:"林老师您看,这里的人流量,这购买力,简直堪比省城的商业中心了!" 他们随机采访了几个路人。 第一个被采访的是东源五金厂的老工人张根生,他穿着崭新的中山装,手里拎着刚买的年货。 "老乡,过年好啊!看您这大包小包的,今年收成不错" 张根生黝黑的脸上绽开自豪的笑容:"何止不错!俺是东源最早一批跟着九烨书记干的,从垦荒队干到五金厂。不瞒您说,家里现在有两三万存款了!" 他指着远处整齐的厂房,"以前俺们睡工棚、啃窝头,谁能想到能有今天感谢政府,感谢九烨书记啊!" 第二个被采访的是个二十出头的年轻人,他叫李建军,是三个月前从邻县来东源食品厂打工的。 "小伙子,在这边工作怎么样" 李建军激动地说:"太好了!我在这干了三个月,每个月能拿一百多块!要在我们老家,干半年也挣不了这么多。" 他望着周围的高楼,眼中充满向往,"我打算过了年把媳妇也接来,好好干,将来就在这安家,做个城里人!" 最后,记者采访了一个从其他乡来东源镇逛街的村民王老五。 "老乡,第一次来东源" 王老五搓着手,羡慕地打量着四周:"来过几次,但每次来都觉得变化太大。你看看这楼房,这小院,这马路......"他叹了口气,"几年前咱们都差不多穷,可现在东源人家家住小院、楼房,什么时候我们村也能这样就好了。" 傍晚时分,张九烨在新区散步时遇到了正在取景的记者团队。 老林认出了他,赶紧上前:"张书记,我们正在做一个关于改革开放成果的专题,东源的变化真是太震撼了!" 张九烨谦和地笑笑:"这都是党的政策好,是全县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 小方好奇地问:"张书记,您看现在县政府工作人员也领到了丰厚的奖金,住进了新房,您觉得这意味着什么" 张九烨望着远处渐渐亮起的万家灯火,沉思片刻说:"这意味着,发展必须是普惠的、共享的。只有让每一个为发展付出努力的人都能享受到发展的成果,这样的发展才是可持续的,才是真正有意义的。" 夜幕降临,新区分到房子的干部职工家中陆续亮起温暖的灯光。 教育局的老张一家正在新房里包饺子,阳台上挂满了腊肉香肠;医院李医生的小女儿在新家的客厅里欢快地跑来跑去;消防队的小伙子们则在公寓里举杯相庆...... 周文明和王晓红并肩走在崭新的小区里,看着一扇扇亮灯的窗户。 "晓红,还记得我们刚来插队时的东源吗"周文明轻声问。 王晓红点点头,眼中闪着光:"记得,怎么会忘记。但是现在,这里已经是我们的家了。" 张九烨回到家中,李秀娟正在厨房忙碌,孩子们在客厅里玩耍。透过窗户,他能看见整个新区璀璨的灯火,听见远处隐约传来的欢笑声。 何书记的电话就在这时打了过来:"九烨啊,今天记者采访的素材我看了,很好!央视的同志说,要把咱们宁河作为改革开放的典型来报道!" "这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张九烨诚恳地说。 "是啊,"何书记感慨道,"不过九烨,我最欣慰的不是那些数字,而是看到老百姓脸上真心的笑容,看到我们的干部也过上了体面的生活。这才是我理解的社会主义。" 挂掉电话,张九烨站在窗前久久不语。他知道,这一切才刚刚开始。 让更多人过上幸福生活,让这片土地更加繁荣,这才是他重生一世最大的意义。 窗外,不知哪家阳台上传来欢快的歌声:"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 这歌声在夜空中飘荡,传得很远很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