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章 第一台“东源牌”彩电诞生
时代的微尘提示您:看后求收藏(阿里小说网novels.allcdn.vip),接着再看更方便。
香江引进的那条号称“国际先进水平”的彩电生产线,在无数双眼睛的期盼下,终于拆分成上百个巨大的木箱,历经波折,运抵了宁河市东源集团崭新的厂房里。 随行而来的,还有以德国人汉斯博士为首的六人技术指导团队。 宽敞明亮的车间里,充满了机油和新设备特有的金属气味。 但比这气味更浓的,是一种无形的、东西方文化和技术差距碰撞带来的紧张感。 汉斯博士本人还算严谨客气,但他手底下那几个年轻些的德国工程师,那股子日耳曼式的傲慢,几乎写在脸上。 领头的那个叫卡尔的金发小伙,指挥起东源派来配合安装调试的工人和技术员,就像指挥机器人。 “nein! nein!(不!不!)” 卡尔挥舞着扳手,对着正试图安装传送带支架的老师傅吼叫,唾沫星子都快喷到对方脸上,“角度!精度!差0.5毫米都不行!你们有没有基本的概念这东西不是你们农村搭鸡窝!” 老师傅被他吼得脸一阵红一阵白,攥着工具的手背青筋都暴了起来。 旁边几个年轻技术员也气得直瞪眼,却又不敢顶撞。 周文明赶紧打圆场:“卡尔先生,别急,别急,我们慢慢学,严格按照要求来!” “慢慢学时间就是金钱!你们耽误得起吗”卡尔不屑地撇撇嘴,用德语嘟囔了一句,虽然听不懂,但肯定不是什么好话。 张九烨站在车间二楼的观察走廊上,将下面的冲突尽收眼底。 他脸色平静,心里却明白,这不是简单的态度问题,这是技术自信的碾压。 他们东源集团要想真正掌握这条生产线,就得把对方的本事学到手,把腰杆挺直了说话。 他走下楼梯,没有直接训斥谁,而是对周文明和带队的秦工说:“老周,秦工,传我的话下去!咱们的人,打不还手,骂不还口!但是,眼睛都给我瞪大喽!他们怎么干的,每个螺丝拧几圈,每个参数怎么调,全部给我记下来!晚上回去,小组开会,复盘!不懂的,哪怕低声下气,也要给我问明白!咱们现在低头,是为了以后永远不用再低头!” 他又找到汉斯博士,态度诚恳:“汉斯博士,我的工人可能基础差些,但学习意愿非常强。希望您的团队能多点耐心。我们也安排了最好的翻译,确保技术要点准确传达。” 汉斯博士推了推眼镜,点了点头:“张,我理解。技术转移需要过程。” 老板发了话,东源的工人们憋着一股劲,白天像海绵一样吸收着知识,忍受着偶尔的呵斥,晚上则聚在一起,对照笔记,激烈讨论,消化白天学到的内容。 那股子刻苦钻研的劲儿,连苛刻的卡尔都有些动容,虽然嘴上还是不饶人。 然而,暗地里的小动作并没停止。 在调试最核心的显像管自动校准系统时,卡尔在设置一个关键的光学校正参数时,故意遮遮掩掩,输入了一串复杂指令后,迅速清除了屏幕记录。 “这个参数是设备自适应生成的,每次都不一样,你们不用管。”他轻描淡写地解释。 负责跟进这个环节的,正是那个有“电路感”的学员陈山河。 他总觉得不对劲,晚上拉着技术学院的几个同学,抱着借来的德文技术手册,连蒙带猜,反复演算模拟,熬了几个通宵,终于大致推算出了那个参数的理论范围和相关逻辑。 真正的考验在整线联调那天。 当所有的部件连接起来,第一块东源自产的电路板,搭载着东源自研的荧光粉制成的显像管,缓缓流过生产线各个工位,最终来到老化测试区时,整个车间的人都屏住了呼吸。 电源接通。 测试信号输入。 刹那间,老化架上的那台电视机屏幕,亮了起来! 不再是实验室里那微弱不稳的彩色光斑,而是一幅完整、稳定、色彩鲜艳、对比度清晰的彩色测试图! 红色的旗帜饱满夺目,绿色的田野生机盎然,蓝色的天空纯净透亮!图像几乎没有几何失真,色彩还原度非常高! “成了!成功了!” “图像出来了!真清楚!” “是彩色的!咱们自己的彩电!” 车间里先是一静,随即爆发出震耳欲聋的欢呼声! 工人们扔下手里的工具,互相拥抱,激动地跳着,叫着,许多人眼眶都湿润了。 周文明狠狠一拳砸在旁边的控制台上,咧开大嘴傻笑。 连一向沉稳的秦工,也用力地拍着巴掌,眼角泛着泪光。 张九烨站在人群后方,看着那台闪烁着瑰丽色彩的电视机,心中百感交集。 从动念到如今,多少艰难困苦,多少冷嘲热讽,这一刻,值了! 这就是东源牌彩电的第一声啼鸣,如此响亮,如此动人! 然而,就在这万众欢腾的时刻,负责最终检验的老师傅,却皱着眉头,凑到张九烨身边,低声汇报:“张总,情况……有点小问题。我们抽检了前面下线的十几台,发现……发现大部分屏幕的四个边角,图像亮度似乎比其他区域稍暗一点,有个不明显的暗角。不仔细看看不出来,但确实是存在的。” 张九烨心里的喜悦瞬间被冲淡了一半。 他亲自走到老化架前,仔细观察。 果然,在显示纯白画面时,屏幕四个角的确能看出极其细微的、比其他区域稍暗的痕迹。 “怎么回事”他沉声问。 技术团队立刻排查。 问题很快聚焦到显像管上。 东源自研的荧光粉涂布工艺,在屏幕边角区域的均匀性控制上,还存在细微的瑕疵,导致边角电子激发荧光粉的效率略有不足。 这意外出现的质量问题,像一根小小的毒刺,扎在了刚刚诞生的“东源牌”彩电完美无瑕的光环上。 “妈的!肯定是那帮德国佬在涂布工艺上留了一手!”周文明气得大骂。 张九烨看着那几十台已经下线、却带着微小“胎记”的彩电,眉头紧锁。 全部返工 成本太高,时间也耽误不起。 就这么上市 万一被消费者发现,刚刚建立的品牌声誉可能瞬间崩塌。 如何处理这批带有轻微暗角的首批产品 是冒着风险投放市场,还是不惜代价内部消化这个看似不大的瑕疵,却成了摆在东源面前的第一道品牌信誉考题。 而车间里,那些刚刚还在欢呼的工人们,看着被单独隔离出来的“问题电视”,脸上的笑容也渐渐凝固,染上了一层忧色。 这第一条引进生产线磕磕绊绊走通了,但要达到真正稳定、高品质的量产,显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