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2章 再多钱也要砸,非把北元打烂不可——!!
爱吃麻婆豆腐的苏小友提示您:看后求收藏(阿里小说网novels.allcdn.vip),接着再看更方便。
贞观时期! “武帝刘彻,横扫天下,开疆拓土,能与之比肩的,也只有秦皇。” 李二微微颔首。 他对汉武帝在边境上的丰功伟绩,那是绝对认可的。 在汉初,对付匈奴,多半采取和亲之策。 唯有到了汉武帝这里,才彻底打破旧例,挥兵北上。 打得匈奴溃不成军,远走漠北,不敢南侵。 在其他方面,武帝也多有建树。 “不过武帝征伐连年,国力虚耗。” “尤其晚年的巫蛊之祸,逼得太子刘据身死,几乎让大汉社稷断了根基。” 话到此处,李世民悄悄瞥了一眼李承乾,心头生出几分惴惴。 在太子这件事上…… 他和汉武帝……也算半斤八两。 “千古一帝的名头嘛,武帝还是担得起的。” “立我汉家武威,使蛮夷胆寒,此即不世之功!” 李二话锋一转,立刻把武帝捧了上去。 …… 大宋时期! “刘彻武帝,成就非凡,功业并非只有兵戎。” “只是他用兵太过频繁,让黎庶苦不堪言。” “晚年更没处理好太子之事,差点让汉室倾覆。” “可在我眼中,‘千古一帝’之名,他还是当之无愧。” 赵大简短评价了两句。 汉武帝打仗本无可厚非。 但他打得过于凶狠,几乎把整个大汉都掏空。 若依文士们的说法,甚至会将武帝骂作暴君。 他们心中的明君,应是崇礼尚德,以文治天下,而非动辄用兵。 然而汉武帝一生穷兵黩武,使得民生困苦,十室九空。 若非他功在开疆,早就被钉上历史的耻辱柱。 况且他晚年还闹出了巫蛊之祸。 结果皇后、太子、皇孙尽皆罹难,大汉差点绝嗣! 不过与宋代那些文人相比,赵大仍愿替武帝说几句好话。 若他们大宋皇帝也能有武帝般的武威…… 自己也不至于在天幕中畏首畏尾! 赵二却冷冷撇嘴。 “武帝虽避了秦亡之祸,却未免重蹈秦之覆辙。 他与始皇的差别,也不过是侥幸而已。” …… 洪武时期! 刚被推上“千古一帝”的朱元璋,此时兴致正浓。 见汉武帝名字闪现在天幕上,老朱也忍不住称赞。 “武帝北击匈奴,倾尽国力换来边境安宁,这份魄力,咱佩服!” “论用兵的胆识和战略眼光,武帝远胜汉朝历代皇帝。” 老朱最佩服的,正是武帝的战略格局。 匈奴之患,自高祖之后的皇帝,多半以和亲敷衍。 虽然丢人,但总算能息事宁人。 至少不用承担浩大的军费。 可一到武帝这里,刘彻偏不肯低头。 送公主不! 要打就打! 他硬是打到匈奴远遁,打到漠北无王庭! 让“匈奴”二字,几乎从地图上抹去! 这种气魄,老朱打心底钦佩。 换做自己,也必然一战! 和亲,不过苟延残喘。 唯有以武立国,方能屹立千秋! 战争固然拖垮了百姓,但值! 老朱当年对北元就是这态度。 再多钱也要砸,非把北元打烂不可! 更何况,汉武帝是史上第一个以如此规模用兵的皇帝。 他的“武德”,注定镌刻进民族的血脉! “武帝其实不差,就是太迷信了。” “追求长生花费无数,这才叫浪费。” 老朱摇头叹息。 打仗花钱无妨,折腾神仙方术却是糟蹋。 …… 嘉靖时期! 精舍里的道长,看着屏幕上的汉武帝,若有所思。 这人……怎生有几分眼熟 …… 康熙时期! 又一次没见到自己,康熙心中更添不甘。 连着两位汉家皇帝,偏偏没他康熙! 他暗暗恼火,冷哼道: “武帝虽雄才大略,却也暴虐。 他治下,百姓民不聊生,这样的人,也配称千古一帝” 群臣与阿哥们察觉皇上的火气,一个个噤若寒蝉。 …… 乾隆时期! “汉武帝” “其开疆拓土,影响深远。” “尤其开辟西域,贯通丝路,此等远见,千秋不朽!” “虽晚年穷兵误国,但仍不失一代雄主之风。” 乾隆倒是肯定了几句。 汉武帝固然威名赫赫,可惜武功过重,民生凋敝。 反观自己,既有十全武功,百姓却未至于如汉时那般困苦。 大清更是屡屡减免赋税,安抚民心。 相比之下,自己岂不是更胜 乾隆信心倍增,觉得那榜首之位已是囊中之物。 至于第二,莫非是皇祖康熙 很快,天幕浮现出帝王身影—— 正是汉武帝刘彻! 慷慨激昂的旁白随之响起: 【他是首位向百姓公开认错的皇帝。】 【在位五十四年,四十余年都在征战。】 【版图扩大一倍,疆域空前辽阔。】 【却也因穷兵黩武、杀妻灭子,几乎后继无人。】 【他便是西汉孝武皇帝,刘彻!】 天幕的解说,简明勾勒了武帝的一生。 在位五十余年,几乎都在打仗。 之所以有十余年无战事,只因尚未亲政。 但结果也是显着的—— 汉武帝硬是把版图扩张了一倍,奠定了汉民族的生存格局。 这,已是不世之功! 【刘彻,景帝第十子,七岁立储,继而即位。】 【前期因窦太后专权,政事受制,欲以儒术削弱外戚,却被压制。】 【他一度沉湎于声色,迎娶平阳公主府中的歌姬卫子夫。】 【数年后窦太后薨逝,刘彻得以全掌大权。】 【在董仲舒倡导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影响两千年的汉家体制。】 【休养数十年的大汉,积蓄已足,刘彻遂掀开征伐新篇章。】 【先平南越,再伐匈奴,卫青霍去病屡建奇功,河套收复,河西开拓,封狼居胥,漠北不再有王庭!】 【“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匈奴人的悲歌,便是汉武帝铁血的最好注脚。】 【他又继续平定西羌、东越、西南夷,将其纳入汉疆,使国土倍增。】 纵观武功,汉武帝的确无可置疑。 北击匈奴,南灭百越,西征大宛,奠定了两千年的民族生存空间。 更重要的,是打出了民族的骨气! 对他的争议,则在于两点。 一是连年征战,几乎让国家崩溃。 二是晚年的巫蛊之祸,差点让汉室绝嗣。 匈奴之患,天幕也有详细解释—— 其实,并非始于汉武帝…… 早在春秋战国的乱世年代,匈奴便已存在。 彼时他们的实力还不算强大,偶尔南下劫掠,只能算是打打秋风。 直到连续出了几代雄主,匈奴才逐渐强盛,从原本松散的游牧部落,开始走向帝国化的道路! 草原之上,一个全新的游牧帝国正在酝酿! 就在这一关键节点,刘彻登基。 他毫不犹豫地挥兵北伐,开启了对匈奴的大规模征战。 这一举动,直接打断了草原文明的成长轨迹,硬生生把一个正在成型的游牧帝国,重新打回了原始部落的阶段。 要知道,当时的匈奴,规模与实力几乎与大汉不相上下。 千万别以为他们只是乌合之众或者蛮夷小股军队。 即便被汉武帝打得元气大伤,生活难以为继,他们的残部仍旧一路西迁,最后搅乱了整个欧洲。 他们因此还被冠以“上帝之鞭”的称号! 刘彻发动的这场战争,堪称中国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庞大的战役。 对匈奴的用兵横跨整整四十年,累计投入兵力高达数百万! 在他眼中,或许并没有什么远大深谋,只是想在自己这一代,彻底终结匈奴之祸。 然而若把时间轴拉长,他的选择,意义远不止于此! 他让后世人明白:钱财不是拿来屈辱赔款的! 他让后世人明白:农耕文明同样可以崇尚武力与血性! 谁若敢欺我那便一战到底! 正如后人所言,汉武帝刘彻赐予了整个族群前所未有的尊严,赋予了一个民族昂然挺立千年的自信! 他的国号,也由此成为一个伟大民族的永恒象征——大汉! 然而,大汉也为此付出了极其惨痛的代价。 史载“十室九空,户口减半”,整个社会濒临崩溃。 若非后来昭帝、宣帝励精图治,恢复元气,汉室可能真的会因此覆灭。 不过,刘彻的功绩,并不止在武功。 事实上,他在文治方面的成就。 甚至比开疆拓土还要深远,这体现在他对国家制度、文化思想以及社会结构的深刻变革上。 欧亚草原自古以来,就是蓝星最为凶险的民族蜂巢—— 这片广袤的土地横跨东西,气候恶劣,资源稀缺,却孕育了无数游牧文明。 这里曾孕育出成吉思汗、阿提拉、帖木儿、塞尔柱等横扫世界的顶级霸主—— 他们凭借骑兵的机动性和坚韧的生存能力,多次改变世界历史的走向。 即便近代已经有了机械化军队,依旧有无数强盛帝国。 而早在两千多年前,汉武帝就已强行闯过这一顶级副本—— 他不仅派遣卫青、霍去病等名将北击匈奴,还通过外交和屯田策略稳定边疆。 并且他面对的,还不是四分五裂的残余部族,而是统一的强盛游牧帝国; 即以冒顿单于为代表的匈奴帝国,其势力范围东起辽东,西至西域,威胁中原数十年。 说句不夸张的话,他治下的大汉帝国,战略投射力远超任何古典帝国—— 汉军能够长途奔袭数千里,维持后勤补给,并在西域设立都护府,实现长期统治。 自他之后,即便经历王莽篡汉、三国乱世,直至中原“千里无鸡鸣—— 万里无人烟”,社会凋敝,人口锐减,但北方游牧势力始终未能形成压倒性优势。 草原民族依旧没有能再度翻腾出什么惊涛骇浪。 最多只是给公孙瓒、张辽这类将领提供军功舞台罢了—— 例如公孙瓒的白马义从和张辽的逍遥津之战,都只是局部防御性胜利。 反观西方,匈人、哥特人早已把(西)罗马帝国摧毁殆尽,导致欧洲陷入长期分裂和黑暗时代,文明出现断层。 此后一千多年,欧洲诸侯国不断被维京人、马扎尔人、柏柏尔人轮番劫掠。 所以只能赔款求和,战战兢兢地活着,这种被动防御态势持续到中世纪晚期。 而在华夏这边,刘彻不仅在武功上无与争锋。 他在制度与思想上的贡献。 同样堪称第一梯队。 例如他推行察举制选拔人才,设立太学培养官吏,并独尊儒术统一思想。 只是这些辉煌的文治,被他赫赫武功所掩盖,鲜有人细细品读罢了。 但细究起来,他的改革为后世两千年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基础。 刘彻的文治成就首先体现在制度创新上。 他加强中央集权,削弱诸侯王势力,通过推恩令等政策分化地方权力,确保政令畅通。 他还改革经济制度,实行盐铁官营、均输平准等措施。 增加国家财政收入,支持对外战争和内部建设,这些政策成为后世王朝的模板。 在思想文化方面,刘彻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得儒家思想成为官方意识形态,促进了文化统一和社会稳定。 这种思想统一不仅强化了皇权,还影响了教育体系—— 太学的设立使得寒门子弟有机会入仕,打破了世族垄断,推动了社会流动。 此外,刘彻注重法律建设,他命令张汤等人修订律令,使法律更加系统化,减少了任意执法,提升了治理效率。 对外方面,刘彻的文治体现在边疆管理上,他设立西域都护府—— 促进丝绸之路的繁荣,加强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传播了华夏文明。 与西方相比,刘彻的文治成就使得汉朝避免了类似罗马帝国的彻底崩溃—— 即便在后期动荡中,华夏文明依然能够延续和复兴。 例如,在三国时期,虽然战乱频仍,但儒家思想和官僚制度得以保留—— 为隋唐盛世埋下伏笔,而欧洲在罗马灭亡后,长期缺乏统一的文化核心。 刘彻的远见还体现在人口管理和农业政策上—— 他鼓励垦荒,兴修水利,提高了农业生产率,支撑了大规模军事行动和人口增长。 他的这些举措,不仅解决了当时的危机,还形成了长期惯性—— 使得后世王朝在面对游牧威胁时,总能依托制度优势进行反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