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战玄机提示您:看后求收藏(阿里小说网novels.allcdn.vip),接着再看更方便。
天刚亮,东棚的铁皮门还关着。沈知意走到门前,从布包里取出一张纸,贴在门内侧。纸上写着:“试验有失,初心不废。”字迹清晰,墨色沉稳。 她转身走向茶灶,打开火。水壶放上,等水开。她拿出昨夜炒的茶,装进密封罐。茶叶表面浮着细纹,像是呼吸留下的痕迹。 不多时,裴砚来了。他站在门口看了眼那张纸,没说话,走进来把一本旧书放在桌上。书封泛黄,写着《茶具考略》四个字。小林随后也到,手里拿着图纸,脸色有些疲惫。 沈知意倒了三杯茶。茶汤清亮,香气慢慢散出来。她把杯子推到两人面前。 “喝吧。”她说。 小林低头看着茶,没动。裴砚端起杯子,轻轻吹了口气。 “我们不是要做一台机器泡茶。”沈知意开口,“是要让茶更懂人心。” 小林抬起头。 “昨天的事不是你的错。”她说,“是我们都想快一点。可茶等不得急事。” 小林的手指动了动。他想起昨晚翻来覆去睡不着,脑子里全是那杯发黑的茶汤。他以为自己搞砸了一切。 “材料不对。”裴砚说,“不是技术不行。” 他翻开带来的书,翻到一页,指着一段话:“陶为土精,火炼而神藏,不夺茶味,反助其韵。” 沈知意接过书,看了一会儿。她问:“有没有可能用全陶瓷做传感器载体” “可以。”裴砚说,“高温烧制,无釉,不含金属离子。不会破坏多酚。” 小林眼睛亮了一下,又暗下去。“结构太复杂,陶瓷难成型。” “先做最小模型。”沈知意说,“只保留呼吸感应和水温联动。其他功能都去掉。” 小林点头。他拿出笔,在图纸上划掉几处零件。画了几条新线。 “外壳用瓷,内部走陶瓷电路。”他说,“加热层换成石英管,隔离金属。” 沈知意看着他的草图。线条还不完整,但方向清楚。 “试一次。”她说,“小样测试,不进整泡流程。” 小林应下。他收好图纸,说回去改。 裴砚起身要走。临出门前,他留下一句话:“别急着赶路,先把脚站稳。” 沈知意回到祖屋。阿斑趴在案边,尾巴垂着。她坐下来,铺纸磨墨。 桂花树在窗外静立。风吹过,一片叶子落在窗台上。她没去捡,提笔开始写。 标题是《陶语初探》。 写到一半,墨迹未干,她停下。手稿上的字忽然变深,像被什么力量唤醒。原本空白的下半页,浮现出几行小字: “器以载心,物因人活。形可塑,性可养,唯诚不可伪。” 她盯着那几行字,很久没动。阿斑抬了抬头,蹭了蹭她的手腕。 第二天清晨,她炒制新一批茶叶。火候控制得极细,每一片叶都翻转均匀。茶叶出锅后,她摊开一看——叶面纹路不再是简单的波浪线,而是细密如脉络的网状结构,像某种共振留下的印记。 她把茶叶放进密封罐,带到东棚。 小林已经在里面。他一夜没睡,眼睛发红,手里捏着一张新图纸。看到沈知意进来,他把图纸递过去。 “全陶瓷传感结构。”他说,“外壳分三层,内层导热,中层绝缘,外层保护。全部用低温共烧陶瓷工艺。” 沈知意接过图纸,仔细看。结构比之前简洁,关键部位做了加固。 “能做出来吗”她问。 “我能试。”小林说,“需要三天。” “不急。”她说,“先做五个样品。成功一个就行。” 小林点头。他把图纸压在桌角,用一块石头镇住。抬头看向窗外。 阳光照进棚子,落在操作台上。那本《茶具考略》还在桌上,翻开的那页正好是“陶为土精”那一段。 裴砚来了。他带来一个药包,放在角落的架子上。没说话,走到小林身边看图纸。 “材料清单我核过了。”他说,“没问题。” 小林松了口气。他一直担心又有哪里疏漏。 “你去休息。”沈知意对他说,“接下来的事,一步一步来。” 小林摇头。“我想看着第一步。” 沈知意没再劝。她打开密封罐,取出一片茶叶,放在光下看。纹路清晰,像活的一样。 “这茶。”她说,“它也在等。” 裴砚看了她一眼。他从袖子里取出一支铅笔,在图纸背面写下几个字:器与茶合,始于心同。 他没给任何人看,把纸折好,塞进书页里。 中午过后,小林开始准备建模工具。沈知意在一旁整理原料。裴砚坐在竹凳上,翻看试验记录本。 没有人说话,但气氛不一样了。 下午三点,第一版数字模型完成。小林把它投在墙上。三人围站着看。 结构比预想的稳定。呼吸感应模块独立封装,避免干扰。水温控制响应时间缩短到0.3秒。 “可以打样。”小林说。 沈知意点头。“明天送厂。” 裴砚合上本子。“我去盯烧制过程。” 小林突然笑了下。不是大笑,是很轻的一声。他低头看着自己的手,上面还有墨迹和油污。 “我觉得。”他说,“这次能成。” 沈知意没回应。她走到门口,从布包里拿出那片失败的茶叶。边缘已经发褐,纹路断裂。 她走进灶房,打开炉膛。火苗跳起来。她把那片茶放进去。 叶子卷曲,变黑,最后化成灰。 她关上炉门,走出来。 太阳还没落山。东棚门前的地上,影子拉得很长。 她站在那里,手里空了。 小林交出图纸的时候,手指在抖。 裴砚把书留在桌上。 风从门外吹进来,翻动了一页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