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不懂的心情提示您:看后求收藏(阿里小说网novels.allcdn.vip),接着再看更方便。
"住口!王翦将军也是你们能妄议的今日喜宴,若有人敢生事,休怪我不讲情面!" 渭阳君说完便起身向王翦走去,恭敬行礼。 不远处,胡亥正厉声呵斥:"谁给你的胆子非议王翦将军仗着王族身份就不知天高地厚!" "十八弟,慎言。"公子高出声劝阻。 "七哥,老将军隐居两年,初次赴宴就遭人指摘,我实在咽不下这口气!"胡亥理直气壮,周围的武将们纷纷投来赞许的目光。 渭阳君已走到二老面前:"见过两位将军。" "渭阳君别来无恙。" "上次将军入朝时我恰在雍城,算来已有两年未见。二老定要保重身体,朝中有您二位坐镇,就如泰山之稳啊!" "言重了。我们这些老骨头能顶什么用" "此言差矣。六国余孽若知将军健在,怕是闻风丧胆!如今少将军们更是骁勇善战,尽得真传。" "不过是在战场上磨炼出来的本事,哪谈得上教导。"王翦摆手。 此时蒙武接过话头:"倒是扶稣公子初次带兵就立下大功,这份统帅之才实在令人钦佩。" "大哥战功赫赫,我们兄弟羡慕得很。"将闾上前行礼,"何时才能像大哥那样征战沙场望二老在大王面前美言几句,让我们也跟着蒙恬将军历练,哪怕当个小卒也心甘情愿!" 王翦与蒙武连忙还礼。 "两位殿下说笑了,我儿的本事自己清楚,齐国之战中他们作为大公子麾下副将,勉强立了些许功劳。若要求教,不如直接去向大公子讨教更为妥当!" "这..." "大哥那里自然要去请教,但学无涯际啊,孔老夫子不是说过,人人皆可受教嘛!" "胡亥殿下,既然这是孔夫子所言,您何不去寻他求教我等武夫粗人,不懂这些教书育人的道理!" 王翦沉声回应。 待王翦等人离去,胡亥面色渐沉,旋即恢复平静。他转向同样不悦的将闾:"七哥,看来我们是不受欢迎啊,在他们眼中,长幼尊卑分明得很。" "哼!有何了不起!大秦良将如云,何必非要在他们身上费心思" "七哥当真能咽下这口气"胡亥似笑非笑。 "十八弟,莫要耍小聪明。大哥为人耿直,至于你...哼!再者,老将军心向扶稣人尽皆知,他那掌上明珠还是父王赐婚的,说白了就是父王专门给大哥安排的助力!" 正说话间,殿外传来内侍的通报: "大王驾到!" "华妃娘娘到!" 殿内群臣纷纷起身面朝殿门。只见秦王携华妃缓步而来,秦王身着玄色礼服,华妃装扮雍容华贵。 "拜见大王!" "参见国夫人!" "免礼。今日喜庆之日,诸卿不必拘礼。来人,奏乐!" 内侍们来到编钟前,这套秦国特有的礼乐重器即将奏响雄浑乐章。 "谢大王!"众臣齐声道。 "诸卿可知今日设宴缘由"秦王含笑问道。 "臣听闻举国欢庆,大秦完成天下统一,终结周室五百年乱世!不瞒大王,臣闻此喜讯激动得昏厥过去。恭贺大王成为四海共主!" "恭贺大王!大王万年!" 众人循声望去,率先贺喜的正是姚贾。 秦王会心一笑,不愧是善辩之士,反应果然机敏。 "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苦的终究是黎民百姓。如今六国归一,再 之分,这样的国度方可称为乐土。" "诸卿,开宴!" 侍女内侍鱼贯而入,珍馐美味次第呈上。此时王翦与蒙武举杯上前: "老臣拜见大王!拜见国夫人!" "两位老将军快快请起!" "二位为大秦立下汗马功劳,该是孤向你们致谢才是。" "臣等万死不敢当!为秦效力,乃臣子本分!" "哎呀,老将军太客气了。蒙武和王翦两位都是我大秦的顶梁柱,可千万要保重身体啊!" "老臣谢王上关心。只是人上了年纪,确实力不从心,做事再难像年轻时那般利索了。" "王翦啊,咱们可是实打实的亲家。清秋这孩子真是没得挑,举止得体,知书达理,不愧是名门闺秀!" "确实孝顺得很。本来王上要让清秋代替扶稣赴宴的,这孩子却体贴臣妾,把宴会的大小事务都揽了过去,倒让臣妾清闲不少。" "老臣代清秋谢过王上和王后夸赞。" 正当此时,不远处突然传来争执声。 "我大秦既已一统天下,若不将大权集中于咸阳,如何对得起百万将士的血汗?" "大秦终结五百年乱世,正该效法古制,尊崇礼法,方能安定民心,稳固江山!" "按你这么说,岂不是要重蹈覆辙,再造乱世?" "照你的主张,怕是要祸起萧墙,动荡就在眼前!" 两人越辩越激烈,引得满朝文武纷纷侧目。 无他,只因这两人身份实在非同寻常。 正是大秦丞相王绾,与国尉尉缭。 秦王听了一会,眉头微蹙。 "大喜的日子,大秦的丞相和国尉当众争执,成何体统?"秦王缓步走来。 王绾和尉缭连忙请罪。 "说说吧,所为何事?" "臣有本奏!" "臣有本奏!" 两人同时开口,互不相让。 "国尉先说。" "王上,臣有一事不明,可否请王上明示?" "讲。" "如今大秦疆域万里,子民千万,如此庞大的帝国该用何种制度治理?臣以为此事关系重大!" "嗯,国尉所言极是。既然你提出此事,想必已有想法,但说无妨!" "臣冒昧进言,当延续我秦国之制。王上加尊天子尊号,天下划分可沿用六国旧制,与郡县制相结合。 大者为郡,下设县。郡守县令皆由王上任命,确保咸阳政令通达四海,天下臣民无不俯首听命!" "荒谬!尉缭大人此言简直有辱圣贤!" 尉缭话音刚落,以儒家为首的博士们立刻群起攻之。 "王上,臣等以为大秦既遵从五德始终之说,就该顺应天意民心,方能万世长存! 遵循古制,重视礼法,方是国家根本。若一味否定传统,岂不让百姓无所适从,天下失去依归? 当分封藩王作为大秦屏障,以藩卫京,方能确保咸阳安稳,江山永固!" "哈哈哈,真是一群迂腐的书呆子!" 此时秦王已高坐主位,含笑看着几位重臣争辩。 对于自己亲手提拔的这两位肱骨之臣,秦王充满信心。眼下,正是他们各展所长之时。 ...... 殿堂内,编钟之声悠扬回荡。 中国古代青铜乐钟的辉煌 中国汉族自古便创造了庞大的打击乐器体系,其中编钟在周代兴起,至春秋战国及秦汉时期达到鼎盛。中国是全球最早制作和使用乐钟的文明古国。 出土于战国的曾侯乙编钟规模宏大:钟架长达748厘米,高265厘米,由六十五件钟体组成,分三层八组悬挂于曲尺形铜木框架上。最大的钟体高达152.3厘米,重逾203.6公斤。 这套编钟运用了浑铸、分铸、铜焊、错金等复杂工艺,并辅以圆雕、浮雕、阴刻及彩绘装饰。其音律尤为卓越——每钟可击出三度音阶的双音,十二半音完备,支持旋宫转调。音列以现代c大调为基础,可演奏五声至七声音阶的乐曲。 曾侯乙编钟的重现颠覆了世界音乐史认知,它不仅是中国迄今发现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好、音律最完整的编钟,更展现了先秦时期礼明与青铜铸造的巅峰成就,对考古学、历史学及科技史等领域影响深远。 --- 朝堂之争:分封制之辩 “迂腐!当真迂腐!”李斯拂袖而出,立于殿中。 “效仿古制古礼无过,却与我大秦格格不入!诸位莫非忘了,周室五百年乱局从何而起”他目视群臣,声震殿宇,“我大秦铁骑百年征伐,方有今日一统。若因尔等空谈而倾覆,纵使血溅九阶,李斯也绝不容山河再裂!” “廷尉此言壮阔,却不知是否敢作敢当”有人讥讽道。 “分封诸侯乃圣王旧制,陛下与宗室共治天下,以藩屏护秦疆,何愁国祚不永” “正是!分封方显霸主胸襟,与万民共享江山,此乃......” 话音未落,丞相王绾已躬身进谏:“臣请行宗法分封——陛下为天下大宗,诸侯为小宗。如此 hierarchy 井然,方保大秦万世基业。” 秦王眉头紧锁。连丞相竟也...... “荒谬!”尉缭突然大笑,“丞相梦中呓语乎” 王绾冷然:“尉缭大人何不明言” “好!诸公可记得‘周郑交质’”尉缭厉声道,“郑庄公受周王器重,却反噬王室!胁迫天子交换人质,使君臣尊卑荡然无存——” 李斯立即接应:“确凿!周室衰微正始于分封之祸。天子威仪尚被践踏,分封之利何在” 公元前720年,周平王驾崩,太子林即位为周桓王。新君延续先王政令,仍命虢公执掌朝政。郑庄公心怀怨愤,竟率军进犯成周,强收王畿谷物,以此向桓王 。 桓王震怒,亲率陈、蔡、虢、卫联军讨伐郑国。两军会战于繻葛,王师大败。此役之后,周室威严尽失,诸侯纷起争霸,中原大地战火连绵百余载。 "丞相口口声声说分封可保稳定,这就是你所谓的天子威仪" "西周立国八百余年,倒有五百载陷于战乱。莫非丞相欲使我大秦重蹈覆辙" "李斯!休要危言耸听!"王绾面红耳赤地驳斥:"我大秦虎狼之师岂是周室孱兵可比这江山本就是靠铁血打下来的!" 李斯冷笑道:"战乱方歇又要重启封国莫非我大秦将士抛头颅洒热血,到头来竟是白费功夫" 淳于越见状上前解围:"廷尉所言不过诡辩,诸公不必理会。" "好个'诡辩'!"李斯反唇相讥:"那请淳于先生说说您的高见" "荀子曾言治国当礼法并重。尔等离经叛道,置圣贤教诲于不顾,可对得起师门训导" 李斯闻言大笑:"商汤贤相伊尹出身耕奴,太公望曾垂钓渭水。这些济世之才,何曾终日埋首竹简" "尔等腐儒五谷不分,却敢妄议朝政。当年饥民遍野时,可有人说过'何不食肉糜'"说到激愤处,李斯厉声道:"先师教导'制天命而用之'。凡是利国之事,我李斯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大秦宴席之上,李斯骤然起身,声若洪钟: "纵使前方是刀山火海,只要有害于秦国,李某也必当挺身阻止!" "既然诸位谈起儒者,今日便与各位好好分辨。世间儒者,岂非有君子与小人之别" "君子之儒,尽忠报国,持守正道痛斥奸佞,既能造福当世,又可名垂青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