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不懂的心情提示您:看后求收藏(阿里小说网novels.allcdn.vip),接着再看更方便。
扶稣退回武官之列。此番大朝会,武将集团收获最丰,加官晋爵者众,可谓风头无两。 回到武将行列后,众多同僚纷纷前来道贺。军团改制后,这些将领大多都晋升了新职。 李信在齐地战役中表现稳健,虽不出彩却也中规中矩,加上秦王赏识,如今已擢升为南方军团副帅,手握重权。 扶稣暗自揣度,以他对父王的了解,北方军团统帅一职非蒙恬莫属。蒙恬返抵咸阳后平步青云,从一军之将到咸阳卫戍统帅,而今又将执掌北方军团。此战获益最丰、晋升最快的当属蒙恬。至于爵位方面,则属王贲最高,可惜仅有虚衔而无实权。 大秦通武侯的尊荣,按理说足以统帅任何一支主力军团。然而秦王仅赐爵位,未予兵权。在大秦朝堂上,地位与实权往往难以兼得。 王家已出了一门双侯,地位达到臣子巅峰。若再让王贲统军,那就不是恩宠,反成祸事了。 "恭贺公子执掌黑羽铁骑!" "李信何必贺我该贺你才是。我这职位麾下不过寥寥,你这位南方军团副帅可是统御五十万雄师啊!" "不错,李信可谓一步登天!" "年轻将领中就数你升迁最快,都快与我们这些老将平起平坐了。" "不敢当!信资历尚浅,还需屠睢将军、赵佗将军多多指点。" "李信此言差矣,你已是副帅,再指点莫非要让位与你"屠睢打趣道。 众人哄笑之际,王贲暗自神伤。看似受封最厚的他,却只能闲居家中,莳花弄鱼。这对戎马半生的将军而言,简直生不如死。 察觉儿子情绪低落,王翦轻拍其肩。 "这就受不住了为父告诉你,这才是保全之道。慢慢淡出军界,于你、于我、于王家都有益处。" 老将军语重心长道:"若继续掌兵,你接是不接想想武安君旧事吧。有些话只能父子私语。" "王家如今如坐火炉,一门双侯,长女又是太子正妃。外人只见荣耀,谁知其中凶险" "说好听了是开国首功,说难听就是第一外戚。若再掌控重兵,朝臣作何感想纵使王上不疑,难保没人进谗。" "为父在军旅浮沉一生,总算悟透这个理:该显时当显,该隐时须隐。你既受封通武侯,平日更要谨言慎行。为父隐退多时,总算平安至今。" 然而此刻,关于封侯之事再度被提上议程,满朝文武都不约而同地想到:王贲既已封侯,其父王翦可也是堂堂侯爵啊! 若此时再执掌六大军团之一,岂非太过招摇以王家如今的根基,只怕还不足以承受这般声势! 王翦轻轻按住儿子的肩膀,语重心长道:"为父一生谨慎行事,就是不愿重蹈武安君的覆辙。" "父亲教诲,儿子谨记于心。"王贲恭敬答道。 "你能明白就好。不过你的情况与为父不同,正值盛年便能明确立场也算是好事。好好把握机会,说不定很快就能摆脱陪我这个老头子的日子了。" 王翦说着露出欣慰的笑容。 这时扶稣信步走来:"贲兄可别忘了先前的赌约。就算封了侯也不能偷懒,既然输给了我,就暂且委屈做个副将吧。" "多谢公子成全。"王贲拱手道。 扶稣忍俊不禁:"输家还要道谢莫不是欢喜得糊涂了" "确实是个赌约不假!我王贲岂是那等输不起之人自当愿赌服输!" "肃静!" 自大朝会开始,一道道重磅王命接连颁布,惊得群臣议论纷纷。此刻殿中已是第四次出现这般热烈讨论了。 "诸位爱卿,这些消息确实令人震撼。朝会仍要继续,稍后寡人自会留出议论时间。郡县制与军政要务大体已定,接下来才是重中之重。" "众所周知,军制革新与郡县制推行,一为征战四方,一为奠定国本。但如何治理这万里疆土,才是真正的难题。" "所谓打江山易,守江山难,正是此理。我大秦疆域辽阔,南北气候迥异,东西时辰不同,统御如此庞大的帝国,着实艰难。" 丞相王绾出列进言:"王上开创千古未有之伟业,一统九州,纵是三皇五帝亦不能及。此等功绩,当与日月同辉!" "丞相言重了。寡人怎敢与古圣先贤比肩" 隗状立即接道:"王上所言极是。王绾这话确实不妥。王上德泽万民,功业远胜五帝。这九州一统的伟业,唯有王上能成!" 扶稣静静伫立阶下。所有参与核心决策的大臣都心知肚明——这是要确立帝号,昭告天下了! 年轻的公子暗自莞尔。不知是礼仪繁琐,还是君王讲究颜面古时禅让尚需三辞九让,如今确立帝号也要群臣配合着谏言。 先前那些重大决策都是直接颁布诏令,唯独此事必须由臣子进谏陈情,细数功绩,以证天命。正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确立帝号更要名正言顺,让这尊号在天下人心中立得住脚! 大秦朝堂之上,群臣肃立。老臣隗状挺身而出,拱手进言: "我王容禀。如今大秦疆域之广,亘古未有。以'王'之尊号,已难配此等伟业。昔日周室分封,诸侯林立,'王'号泛滥,早失其威。臣观王绾所言不差——我王扫灭六国,一统寰宇,功业已超三皇五帝。臣斗胆进言,当取'泰皇'之'皇','五帝'之'帝',合为'皇帝'尊号,方显我王不世功勋!" 文武百官闻之,相继拜伏: "臣等附议,恳请陛下正位称尊,威震四海!" "臣等附议!" "臣等附议!" 声浪此起彼伏,从文官到宗室,自郡守至将领,满朝皆拜。 秦王自御座起身,龙颜大悦:"众卿平身。既天下共推此议,寡人当顺应天意,受此尊号。大典之后,将祭告天地祖宗,昭示寰宇!" "陛下圣明!" ...... 朝议再开,秦王正色道: "治国之道,贵在兼听。寡人深知刚愎自用乃取祸之道。今日不妨共议百家学说—— 孔门倡仁义,周游列国;法家行变革,掀起滔天巨浪; 墨者虽不为诸侯所用,却以奇技机关立足世间; 道家主张道法自然,治国讲究休养生息; 阴阳家推演五行,参详国运玄机。 然我大秦能有今日,全赖商君变法之力。诸位当知,法家于我大秦之功,无可争议。" 言罢,秦王拂袖归座,目光如炬扫视群臣。 朝堂之上,群臣聆听秦王话语,皆深以为然。大王所言极是,大秦能一统天下,法家居功至伟,其次便属纵横家。 无论是法家还是纵横家,初入仕途时皆以儒家为根基。孔子之道虽好,但儒家思想却被古礼束缚数百载,难有寸进。 那些只会死读圣贤书的儒生,沉溺其中不能自拔,还自以为这才是儒家正道,若有不同见解,便斥为背弃师门。孔子所述的大同世界,成了这些儒生心目中遥不可及的理想。 但现实却是诸侯割据,战火纷飞。在刀光剑影之下,谁还会理会什么仁义道德动荡岁月里,顽固的儒者抱团自保,真正的智者则看透时局,明白仅靠空谈礼法,如何能平息这乱世烽烟 于是他们突破桎梏,探寻救世之道。其中最负盛名的当属墨子。这位墨家开山祖师,最初也是儒家门徒。但他最终选择自立门户,因他追求的,是众生平等,而非只为贵族服务的礼法制度。 墨家学说处处为平民百姓考量,故在民间迅速传播,很快就在诸子百家中崭露头角。然而列国君王却对墨家颇为忌惮,因其学说动摇统治根基,更因其组织严密, 们奉钜子为尊,竟将君王置于其次。 可即便如此,列国又不得不与墨家往来。因为墨家乃战国时期首屈一指的军械制造商,常有新式兵器问世。若不向其购买,恐敌国先得,到时战场之上便要吃亏。 正是靠着坚实的民众基础和雄厚的财力,墨家虽不受君王待见,却能与儒法两家比肩,甚至一度声名远播。毕竟, 贸易从来都是暴利行业。 如果说魏国是大秦的人才摇篮,那儒家就是诸子百家的启蒙之地。各家俊杰,大多曾受儒家熏陶。毕竟要出人头地,必先读书明理。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因此读书人入门,往往先接触儒家思想。 这也解释了为何儒家虽不被列国重用,却仍是当世显学。反观法家,则是一群才华横溢的赌徒,他们渴望变革,为达目的可以不择手段。 法家盛行之因 法家之兴,全赖各国君主任用。他们的靠山便是当朝君王,唯有君王支持,方能大刀阔斧推行改革。然而,这样的变革往往触及旧贵族的利益,最终也令他们落得凄惨下场。 他们为心中理想,甘愿如飞蛾扑火。待一国由弱转强、国力鼎盛之时,他们却只能黯然退场,不得善终。 法家变法,无一能逃此宿命。变法愈深入,触动保守派利益愈多,终有临界点爆发。即便君王亦难保全,更何况君王未必愿保。变法已成,何须再得罪众人为君者求稳,如商鞅,虽天纵奇才,最终仍受车裂之刑。下令处死他的,正是雄主惠文王。惠文王岂不知商鞅之法之利然而,为秦国之稳,商鞅必须死。 此乃君王之决断! 朝堂之争 如今,法家仍占据大秦朝堂半壁江山,几乎无人能与之抗衡。秦王欲一统天下,唯有法家能提供进取之策。 “众卿,法家之功有目共睹。如今天下已定,治国之道,亦需完整策略。寡人决意以法家为根本,辅佐大秦治理天下。寡人登基称帝,当定思想主次,否则百家争鸣,朝政必乱。此亦尔等读书人之博弈。今日,若有异议,速速提出,待日后定下,莫怨寡人不给机会!” 秦王话音未落,朝堂已掀起激烈争辩,文臣各执己见,武将茫然无措。 “治国当以我阴阳家为本!我观天象,测国运,岂是尔等所能”阴阳家高声道。 “荒谬!若天下全凭天意,何须治国回家躺着便是!”有人冷笑。 “治国须重农!有粮方有强权,粮在手,天下我有!”农家反驳。 “可笑!若无强军护国,何来安稳种地当以兵家为先!”兵家不甘示弱。 法家:王上已言明,我为主,何须再争 墨家:天下一统,当行兼爱,构建大同! 儒家:此乃我儒家之言! 道家:休养生息,以德服人,方为上策! 儒家:此亦我儒家之论! 陈驰立于殿中,含笑望向李斯,眼中锋芒暗藏。 “廷尉大人,依大人之见,这治国方略最终会归属哪家学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