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章
不懂的心情提示您:看后求收藏(阿里小说网novels.allcdn.vip),接着再看更方便。
玄甲将领踏前一步:"臣候旨。" "着你统领十万先锋,为三军开道。" "领命!" "李由。" 年轻将领抱拳出列:"臣在。" "率都尉军拱卫中军。" "诺!" 待众将退出金帐,始皇帝振袖转身。青铜车辕碾过冻土时,整支黑色军团已然如臂使指般运转起来:传令兵背插赤旗往来奔驰,中层将领的呼喝声在方阵间此起彼伏。 三十六驾规格相同的玄色辒辌车在禁卫铁骑环绕下缓缓前行,每辆车辕上都系着相同的青铜铃。赵高执辔立于首驾车厢外,眼角余光扫过两侧执戟的章邯。远处地平线上,辛胜军团的旌旗已化作一抹跳动的墨痕。 黑龙旗在朔风中猎猎作响,十万铁甲反射出幽暗的寒光。当最后一支弩兵方阵开拔时,整个云阳原野都回荡着整齐的踏步声,惊起漫天昏鸦。 肃穆的玄色与零星赤红交织,黑红相间的威仪始终是大秦至高无上的象征。 沿路百姓望见天子仪仗,山呼 之声直贯九霄。这片孕育风暴的土地,正席卷着摧枯拉朽的飓风,而大秦锐士便是这永无止息的狂风。 待銮驾远去,群臣仍在咸阳城外伫立。直到太尉的马蹄声打破寂静。 "都散了吧。"尉缭勒住缰绳跃下战马,"陛下出巡非是咸阳懈怠的理由,各部司职堆积如山。" 老丞相王绾揉着耳廓抱怨:"大礼司安排的城头号角差点震聋老夫——这老匹夫躲到何处去了" "丞相慎言。"尉缭扶额,"陛下才启程就这般失态......" 王翦拄着战戟朗笑:"当年老夫花甲之年尚能统领六十万雄师,文官表率怎被几声号角吓破胆当心御史们参你一本。" "弹劾老夫"王绾袖袍一挥指向人群,"御史大夫就在此处,你问他敢吗" 冯去疾悠然捻须:"待陛下回銮时,案头必堆满弹章:其一言行无状,其二辱没朝纲,其三藐视御史台——其四嘛,就看丞相往后表现。" "你玩真的"王绾脖颈僵硬地转向老友。 "自然。" "好个罗织罪名!几十年交情竟......" "上月朝会谁造谣老夫私藏佳酿我冯去疾岂是王翦那般厚颜之徒" 正看戏的王翦顿时跳脚:"血口喷人!" "冤有头债有主!"王绾拽过太尉,"分明是屠睢那厮传的谣言,冯兄该去楚地寻他!" "你是共犯。"冯去疾 。 王绾突然抚掌大笑:"原来专挑老夫这软柿子捏"他突然绕着旌旗蹦跳,"本相偏要失仪!跳了!又跳了!你能奈我何" "这等荒唐要求老夫闻所未闻!上一个胆敢藐视御史之人,如今坟冢荒草都长到齐腰高了!"冯去疾捋着胡须正色道。 殿内顿时爆发出一阵哄笑,几位老臣笑得前仰后合。 尉缭敲了敲案几:"诸位且收收笑声。陛下离京前虽交代了大概,但具体政务该如何施行"环顾四周,满堂竟只有他神色凝重。 "自然是照三公九卿旧制。"有人接话道,"日常政务本就是我们这些老骨头在操持。" "那军务呢"尉缭忽然按住腰间佩剑,"太尉府如今就剩我一人撑着了!" "这不是废话朝中大将都出征在外,太尉大人还想变出个天兵天将来不成" 尉缭目光转向正在蹑手蹑脚往殿外溜的王翦。只见老将军突然捂住耳朵:"哎哟这耳鸣的毛病......蒙老将军方才可听见号角声太尉大人说什么老朽这耳朵啊......"话音未落,人已消失在宫门外。 几位紫袍大臣见状笑得直拍大腿:"尉缭啊尉缭,你竟指望这老狐狸他连陛下的差事都敢推脱!" "王老将军每日把'归隐'二字挂在嘴边,你偏要去触这霉头。" 太尉气得牙关咯咯作响。这群老油条分明是要把他架在火上烤——军务办好了难免遭人非议,办砸了更要担渎职之罪。 "诸位且慢着笑。"尉缭突然提高声调,"陛下明令:凡重大决策,须三公齐聚共议。如今丞相、御史大夫与本官都在,不正该共担责任" 这话终于让哄笑声停了下来。大臣们面面相觑——谁都明白,这是要把所有人绑在一根绳上。 新任廷尉许慎突然出列:"下官本不该僭越......但既需众位大人共同决断,眼下倒真有件急务不得不报。" “许大人过谦了,您乃陛下钦点的治粟内史,执掌农桑要务,此时正需您的高见。”丞相见状拱手道。 “事态紧急,恕下官冒昧,恰逢三公九卿齐聚,此事必须立即商定。”许慎环顾四周,手指不远处那棵古树。 “诸位大人,不如移步树下商议。虽事态紧急,但涉及国策,必要的防范不可少。” “有理,稣角将军,烦请率兵 ,闲杂人等不得近前。”王绾吩咐道。 中尉军守将默然领命,在场诸位皆是朝中重臣,他岂敢怠慢。 众人在树荫下落座,四周甲士森严把守,确保消息不外泄。 “久居朝堂,今日能在天地间议事,倒是别有一番风味。”李斯抚须笑道。 “确实令人神清气爽。” “许大人,现在可以明言了。纵有天大的难题,我等也要共同担当。”王绾正色道。 许慎深吸一口气,沉声道: “此事本该在朝堂上奏议,但军情紧急不得不破例。陛下北伐在即,原已调往南方的军粮若再调回北方,徒耗人力物力。经下官核算,一来一回就要损耗三成粮草,这般赔本买卖,我大秦国库实难承受。 况且日后若陛下再图南征,军粮又需南调,如此往复,不仅打乱全盘战略部署,更会严重影响农事。 依目前状况,即便加上尚未启运的存粮,也难以支撑北伐所需。所幸陛下临行前查抄了一批家产,与咸阳现存军粮合计,才勉强凑足出征所需!” “许大人是否算错了陛下亲口保证过北伐后勤无忧,怎会出现粮草短缺之况” “丞相明鉴,若非陛下如此表态,怎能获得咸阳百姓和士族支持若早知粮草不足,这仗还能打得起来吗 昨夜陛下急召下官,命我务必竭尽全力。初时不解,待见到粮草账簿才知事态严峻。我与治粟内史府同僚彻夜核算,结果令人心惊——现有粮草仅够北伐大军二十日之需!二十日后,三军将士吃什么此乃燃眉之急! 可陛下已率军出征,留下这个难题。二十日转瞬即逝,若届时无粮补给,我军不战自溃!” 许慎这番话毕,在场十余人皆沉默不语,面色凝重如铁。 许大人的话音刚落,丞相便沉声质问:"若真如许大人所言,我军此次出征可谓仓促至极。兵法有云,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如今陛下反其道而行,军粮尚未齐备大军却已开拔,此乃兵家大忌!太尉身为大秦军方重臣,岂能不知此中利害" 尉缭连连摆手:"这几日本官忙于调兵遣将,哪还有余力顾及其他军粮一事本就不归我管辖,先前不过随口一提,陛下既说无忧,谁知..." 殿中众臣闻言纷纷摇头叹息。李斯冷笑道:"陛下倒是心安,可大军一旦开拔便无回头之路。若因粮草不济致使战事失利,诸位不如早些备好白绫,也免得陛下亲自动手。" 隗状拍案而起:"抱怨何用!陛下留我等在此就是要解决问题。若连此事都办不好,趁早辞官归乡!" 王绾环视众人:"二十日内必须补齐军粮缺口,今日务必议出个对策。" 殿内鸦雀无声。 "都哑巴了吗"隗状怒喝。 终于有人献策:"事急从权,不如调南方军粮北上。" "远水解不了近渴!南方军粮运抵至少需一月,这二十日如何应对" "临淄粮仓充裕,可否从此处调拨" 尉缭当即冷笑:"南方军粮正是取自临淄,莫非诸位以为粮草能从天上掉下来" 又有人怯声道:"或可增收赋税..." "荒谬!"丞相厉声打断,"陛下新颁减税新政,若此时加征赋税,岂不失信于民我大秦威信何存" 众臣再度陷入沉默,殿内只余沉重的叹息声。 若是贸然加税,底下官吏必定借机横征暴敛,致使生灵涂炭,社稷动荡。待陛下凯旋,见此民怨沸腾之状,岂能不将倡议增税者千刀万剐以谢天下 隗状长叹一声。减税易如反掌,增税却难如登天。方才减免苛捐杂税,转眼又加倍征收,黎民百姓岂能不怨声载道 莫道黔首愚钝,事关切身利害,他们比谁都算得清楚。北伐大军,百姓自当鼎力相助;可要加征赋税,便再无一人响应。此乃人之常情。 "所谓权宜之计,难道就无计可施军粮短缺之事,究竟如何是好" "权宜之计,绝非饮鸩止渴!若行此策,大秦必将天下大乱。况且增税之事,非陛下玉玺敕令不可施行。"李斯正色道。 治粟内史许慎捻须而言:"长远之计,或可奏请圣裁。然当务之急,须解燃眉之急。"众臣纷纷颔首,心知此事棘手。若易为之,陛下出征前便已安排妥当,何待今日 "二十日后大军断炊,该当如何看来唯有在关中征调粮饷一途。"王绾苦笑。陛下此举,将这些朝堂重臣拿捏得丝毫动弹不得。 三公九卿面面相觑,最终颓然叹息。关中乃宗室贵胄盘踞之地,要从这些世家大族口中夺食,谈何容易! "诸位切记,此事关乎项上乌纱,更系颈上头颅!十日后陛下必遣使催粮,届时若交不出粮饷——"隗状目光如电,扫视群臣,"连同后续方略,必须如期呈报。诸公当勠力同心,切莫因小失大!" 王绾拍案而起:"告诉那些勋贵世家,这军粮他们出也得出,不出也得出!若有人推三阻四——"他声若雷霆,"今日我等不好过,明日便叫他们全家 !可都听明白了" "三日后再议!届时若未见成效——"老丞相须发皆张,"往后诸公有事,休想老夫援手!散朝!" 隗状话音未落,几位重臣已然拂袖而去。来时尚且强作欢颜,目睹大军出征的恢弘场面,却不知这壮阔景象背后,竟要由他们暗中承担。得知 后,谁还能维持半分笑意 待众人愤然离去后,唯有许慎仍侍立在两位丞相身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