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9章 帝妃访民间?体察民情定新策
安妮娜美提示您:看后求收藏(阿里小说网novels.allcdn.vip),接着再看更方便。
辰时三刻,马车驶出宫门。 沈知微坐在车内,外袍换成了粗布衣裙,发间只插一支铜簪。她轻轻掀开帘子一角,城门口的守卫正例行巡查,这辆不起眼的马车并未引起他们的注意。 裴砚坐在对面,也穿着寻常百姓的衣服。他手里拿着一卷旧书,封皮磨损,像是常年翻阅的样子。两人一路无话,直到马车转入官道岔口,才听见他说:“绕开驿站。” 车夫应了一声,调转方向,驶上一条泥泞小路。 天刚亮,雾还没散尽。村口有几户人家在生火做饭,炊烟从茅草屋顶升起。他们在一处茶摊前停下,要了两碗粗茶。 茶摊老板是个老头,驼背,说话慢吞吞。裴砚问起附近收成,老头只是摇头,不肯多说。这时几个孩子跑过,裴砚叫住其中一个,问:“你上学吗” 孩子低头抠手指:“私塾先生收米,我家没米。” 沈知微把这句话记在心里。 他们继续往南走,两天后到了湖州地界。这里水网密布,田地被分割成小块,许多荒着。路上遇到一个背着竹筐的少年,筐里装了些柴禾,怀里却夹着半本书。 沈知微上前搭话:“你在读书” 少年愣了一下,点点头。 “哪来的书” “抄的。书坊不让白看,我就每天去站一会儿,记一段。” 她说:“能给我看看吗” 少年犹豫片刻,递出那半册残卷。纸页泛黄,边角破损,字迹歪斜,显然是手抄的。是《农政全书》的节选,讲的是水利耕作。 她翻了几页,问:“为什么不买一本” “一册要三百文。我家半个月的饭钱。” 旁边一家书坊挂着招牌:典籍出售,童叟无欺。 沈知微走进去。柜台上摆着几本新印的书,标价二百八十文。她拿起一本翻了翻,纸张粗糙,墨迹晕染,明显是劣质货。 她对掌柜说:“这些书谁印的” “本地大户出资刊印,惠及乡里。” 她笑了笑,走出门。袖中系统提示音响起——【冷却完成,可用次数九】 她回头看了那少年一眼。他还站在原地,低头看着手里的空纸,正准备用炭笔重新誊写。 当天傍晚,她和裴砚来到一处村庄。田埂上有个老人正在犁地,动作迟缓,喘得很厉害。沈知微走过去,从包袱里拿出水囊递给他。 老人不敢接,双手颤抖。 她说:“我们也是种地的,今年你这亩产多少” 老人叹气:“收六斗,交四斗税,再还两斗租子,剩下不够吃。” “要是灾年呢” “卖孩子。去年隔壁村老张家,就把小女儿卖了换粮。” 裴砚站在不远处听着。他走过来扶住老人的手臂,说:“你家从今天起,三年不用交税。” 老人跪下来,额头磕在地上。 “别这样。”裴砚把他拉起来,“以后谁再逼你交税,你就报我名字。” 四周有人听见了,悄悄靠近。一个妇人抱着孩子问:“我们也……能免税吗” 沈知微说:“只要是真的贫户,种的是实田,都能免。” 人群开始骚动。有人想说话,又不敢。有个年轻人喊了一句:“可我们没地啊!南溪庄占了河东二十亩熟田,几十年了!” 沈知微记下了这个名字。 夜里,他们住在一间农家客栈。墙壁薄,能听见隔壁说话声。她取出随身带的小本子,写下几行字: 书价虚高,寒门无力购书 税负过重,贫户难存余粮 隐田严重,南溪庄为首恶 裴砚坐在灯下看她写的字条。他问:“你想怎么办” “官府办书局,印便宜书。每县设点,凭户籍半价售卖。” “钱从哪来” “砍掉三成宫廷开支,加上抄没贪官的罚银。” 裴砚点头:“可以试试。” “还有赋税。”她翻开另一张纸,“现在是按户籍收税,但很多人有田不上册。得改成按实田计税,谁藏田,谁重罚。” “地方官会阻挠。” “那就派钦差下去查。带上暗卫,直接进村问人。” 裴砚沉默了一会儿,说:“我会下旨。” 第二天他们去了南溪庄外围。那里围了一圈高墙,门口有家丁把守。田里有人在干活,都是老弱妇孺。沈知微远远看着,问一个路过的老农:“这些人是佃户” “不是。他们是逃户,原来村子被占了,只能来这儿讨活。” “官府不管” “管收钱的就是官老爷。” 她转身离开。 回程走水路。船行三日,沿岸所见皆类似景象:富户庄园连片,贫民居所破败。有次靠岸买粮,又见到书摊前蹲着一群孩子,在纸上抄书。手指冻裂,还在写。 沈知微停了下来。她走到一个女孩身边,看她抄的是《论语》。漏了好几句,顺序也不对。 她说:“你抄错了。” 女孩抬头:“只有这个版本,残的。” 她掏出银钱,买下一整套书,当场送给在场的孩子。 裴砚没阻止她。 晚上在船上,她整理出一份《江南民瘼录》,列了十二条现状。裴砚看完,提笔在三条上画了圈: 推行轻税令,三年内减免贫户赋税 设立官办书局,刊印平价典籍 清查隐田,按实际耕种面积征税 他写完说:“回去就得推,朝里肯定有人反对。” “让他们反对。”她说,“百姓等不了。” 船到京城已是清晨。他们从偏门入宫,无人知晓此行。 沈知微回到昭阳殿,换了宫装,把那支铜簪放进抽屉。她让人取来纸笔,重新起草减税令文书。条款要写得细,防止地方钻空子。 裴砚去了御书房。半个时辰后,太监送来批红的诏书底稿。上面写着:“着户部即日起推行‘轻税安农’令,凡自耕不足五亩之家,连续三年免征田赋。” 她看完,提笔补充一句:“各州县须公示免税名单,接受百姓监督。” 下午,工部尚书被召入宫。裴砚当面下令:“一个月内建成京师官书局,首印《千字文》《算经》《农政全书》三种,定价不得高于五十文。” 尚书面露难色:“纸张成本……” “宫里拨款。”裴砚打断,“先印五千册,发往江南七县试点。” “是。” 傍晚,沈知微站在宫廊上看外面。城里灯火渐起,一片安宁。 裴砚走过来站她身边。 她说:“今天那个抄书的女孩,手指都裂了。” 他没说话。 “我们小时候,从不知道有人会因为一本书活不下去。” “现在知道了。” 她转身要走,他又叫住她:“明天早朝,可能会吵起来。” “我知道。” “你还怕吗” 她停下脚步:“不怕。我只是在做该做的事。” 他点头。 她走向殿内,脚步平稳。经过案台时,顺手摸了下凤印盒子。盒子关得好好的。 深夜,她还在灯下改文书。减税令的实施细则写了八页,每一条都加了防弊条款。比如“免税农户需由邻里联保签字”,比如“地方官隐瞒实情者,降三级调任”。 她合上本子,吹灭灯。 窗外最后一盏灯也熄了。 风从殿角穿过,吹起她袖口的一根线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