汐月砚提示您:看后求收藏(阿里小说网novels.allcdn.vip),接着再看更方便。

立秋后的麦田,共生藤的藤条已爬满田埂,叶片上的绒毛沾着晨露,在阳光下闪烁如星。石敢当蹲在李大叔家的田边,看着藤条轻轻晃动,发出“唧唧”的脉语,不一会儿,就有成群的麻雀落在附近,啄食麦秆上的蚜虫,吃得饱了,还会衔着麦壳,给藤条的根部做“铺垫”。 “这哪是共生藤,简直是个小管家。”少年笑着用手指拨了拨藤叶,“连鸟儿都听它的,比村里的护田犬还管用。” 李大叔扛着锄头走来,看着饱满的麦穗,脸上的皱纹都笑开了:“昨天我试着跟藤条说‘想多收两袋麦种’,你猜怎么着它夜里就引着露水往麦根上浇,今早看,麦穗又鼓了点!”他学着脉语的节奏,用锄头柄轻轻敲着田埂,“就这么敲了三下,它‘嗡’地应了声,跟听懂人话似的。” 水灵儿提着竹篮,里面装着刚摘的星核果,正给各村的共生藤“加餐”。在张猎户的药圃,共生藤已顺着篱笆爬满了架,叶片上的脉语与草药的气息相融,引来不少异色的蝴蝶,停在药草上,翅膀扇动的频率竟与脉语合拍。 “你看这株何首乌,”她指着藤架下的药草,根须比往年粗壮了一倍,“藤条说它昨夜跟何首乌‘聊’了半宿,教它怎么吸收地脉的灵气,还说何首乌答应明年结出的块茎分一半给藤条当‘养料’。” 张猎户挠着后脑勺,笑得有些不好意思:“以前总觉得草木无情,现在才知道,它们比人还懂知恩图报。前几天藤条被野兔啃了口,这些蝴蝶就守在旁边,见了野兔就群起而攻之,把兔子赶得老远。” 陈默站在观星台,看着九州的脉语云图上,新增了无数细碎的光点——那是各村共生藤的位置,它们像星星一样散布在田野间,与通脉藤的主网相连,让地脉的气息渗透到最偏远的角落。 “这才是‘润物无声’的守护。”苏清月递给他一张村民画的“藤语报时图”,图上用简单的符号标注着共生藤的脉语变化:清晨“淅淅”是该除草,午后“咚咚”是该浇水,傍晚“沙沙”是预示明日天晴。“连不认字的老人都能看懂,比日历还准。” 疯和尚正带着几个孩子给共生藤编“防护栏”,用柔韧的枝条围着藤根扎成圈,防止被牛羊啃食。孩子们一边编一边唱着脉语童谣,藤条听得高兴,叶片纷纷向他们倾斜,像在点头回应。 “你看二柱子,”疯和尚指着个扎羊角辫的小姑娘,“前几天掉了颗牙,哭着跟藤条说‘牙没了不好看’,藤条就引着她找到株‘换齿草’,嚼了几天,新牙就冒头了,现在天天来给藤条唱歌。” 阿木则在整理村民们记录的“藤语趣闻”:王大娘的共生藤会在她织毛衣时“哼”出毛线的颜色;赵木匠的藤条能“闻”出木料的好坏,敲着他的刨子提醒“这块木头有虫眼”;甚至连村里的大黄狗,都学会了对着藤条摇尾巴要水喝——藤条会引着它去最近的泉眼。 守脉亭的风铃在秋阳中轻响,与田埂上的脉语、村民的笑语、鸟兽的鸣叫声交织在一起,像首充满野趣的生活歌。陈默望着那些在共生藤旁忙碌的身影,忽然觉得,守护从来不是孤独的坚守,而是在寻常日子里,与土地、与万物慢慢生出的默契,是你懂我的期盼,我知你的需求,在一粥一饭、一草一木间,把日子过成诗。 灰棱跟着水灵儿在药圃里转,看到蝴蝶停在共生藤上,就蹲在旁边静静看,尾巴偶尔轻轻扫过地面,惊起几片落叶,与脉语的节奏相合。小家伙额间的星屑落在藤叶上,蝴蝶竟围着星屑跳起了舞,像在追逐一片流动的星光。 属于共生藤的田埂趣事,还在继续。当每株草木都能开口说话,当每个村庄都有会“聊天”的藤条,这片土地的生机,便不再是沉默的风景,而是融入柴米油盐的热闹,是藏在田埂缝隙里的温柔,岁岁年年,鲜活如初。 铃语还在响,日子在生长,而守护的故事,早已化作田间最寻常的烟火,在晨钟暮鼓中,静静升腾。

其它综合推荐阅读 More+
欢迎来到四十二号仓库

欢迎来到四十二号仓库

4空白4
从超级英雄组织早早被退役的时空,加入了名为TXD的国际组织,并被分配到号称新人墓地的四十二号仓库。这里是收集存放超自然物品的地方,生活在一个各种神话传说都是现实的疯狂世界之中,还要做业内最危险的外勤工作,时空表示自己压力很大。神奇的超自然物品?实力莫名强大的仓库管理员?背景雄厚的搭档?好像没有哪里不对的……等等!为毛一个纯汉子的另一面会是个妹子啊!怎么看这画风都有问题吧?!
其它 完结 125万字
进化之危机无限

进化之危机无限

天沉地浮
公元2020年,外星文明突降地球,展现出了远超地球的科技,却出人意料的造就了一批强大的进化者。数年之后,另一支外星文明降临地球,两大文明大战,而地球,也不可避免的参预其中。败,人类灭绝;胜,人类才能得已延续。大战起,风云乱,地球的未来,需要英雄,而英雄,因时势而起。
其它 连载 67万字
战贫玉皇山

战贫玉皇山

天河长
秦巴山连片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缩影,深度贫困村脱贫奔小康的典范。九零后梁铸成,因贫辍学,退伍后毅然回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投入到脱贫攻坚主战场。余荷是九零后大学毕业生,公务员,主动请缨,担任玉皇山村第一书记、工作队长。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他们勠力同心,勇挑最重的担子,敢啃最硬的骨头,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韧劲,带领全村三千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兑现了他们的庄严承诺。
其它 连载 48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