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空之弦提示您:看后求收藏(阿里小说网novels.allcdn.vip),接着再看更方便。
救灾进入第二周,单纯的物资救济已经不能满足长远需要。苏锦提出了“以工代赈”的方案,让有劳动能力的灾民通过工作获得报酬,既解决了生计问题,又推进了灾后重建。 然而,政策一公布就遇到了阻力。 “什么以工代赈我们是受灾的,凭什么还要干活”一个叫王五的汉子在人群中大声抱怨,“直接发银子不就行了” “就是,我们已经够惨了,还要我们去挖沟修路,这不是欺负人吗”另一个妇女附和道。 “以前的救济多好,有吃有住,现在还要干活才给钱,这是什么道理” 苏锦站在临时搭建的台子上,耐心地解释:“各位乡亲,以工代赈不是为了为难大家,而是为了让大家更有尊严地生活。” “尊严”王五冷笑,“我们要的是银子,不是尊严!” 台下一片哄笑,气氛变得有些紧张。 萧廷皱眉,正要上前,却被苏锦轻轻拦住。她深吸一口气,继续说道: “王五大哥,我问您一个问题。如果有两种选择:一种是每天给您二十文钱,但您什么都不用做;另一种是每天给您三十文钱,但您需要工作半天。您选哪种” 王五不假思索:“当然是第一种,不用干活还有钱拿,傻子才选第二种。” “那如果第一种只能维持一个月,第二种可以维持一年呢”苏锦追问。 王五愣了一下,没有立即回答。 苏锦趁热打铁:“救济的银子是有限的,如果只是单纯发放,最多能维持两个月。但如果通过以工代赈,不仅能让大家有更长久的收入,还能修建基础设施,为将来的发展打基础。” 为了打消大家的顾虑,苏锦决定先找几个人做示范。 刘德二自告奋勇:“苏姑娘,我来!我最会挖沟了!” 苏锦点头:“好,刘德二,你来给大家示范一下挖排水沟的标准动作。” 刘德二拿起锄头,信心满满地走到指定地点。他先是摆了个pose,然后开始挖沟。 可是,这家伙挖沟的动作实在太有“特色”了。他一会儿左脚点地,一会儿右脚跳跃,锄头在他手里上下翻飞,整个人像是在跳舞一样。 “哎呀,刘德二,你这是在挖沟还是在跳大神”有人忍不住笑道。 “这动作太优美了,比戏班子的还好看!” “刘德二,你改行去唱戏吧,保证红遍大江南北!” 刘德二听到大家的笑声,不仅不恼,反而更加卖力地“表演”。他一边挖一边说:“这叫艺术挖沟法,既锻炼身体,又提高效率!” 苏锦看着这一幕,也忍不住笑了。她走过去,拍拍刘德二的肩膀:“德二哥,您的创意很好,但我们还是按标准动作来吧。” 她亲自示范了正确的挖沟方法,动作标准而高效。然后又请了几个有经验的工匠来指导,确保大家都能掌握要领。 “看到了吧,”苏锦对围观的灾民们说,“工作并不可怕,而且我们会提供培训,确保大家都能胜任。” 经过一番动员和示范,终于有一些人愿意尝试以工代赈。苏锦趁热打铁,详细介绍了具体的实施方案。 “工日核算标准如下: 普通劳动:每日工作六个时辰,计一个工日,报酬三十文; 技术劳动:需要特殊技能的工作,计一点二个工日,报酬三十六文; 重体力劳动:如搬运石料、挖深沟等,计一点五个工日,报酬四十五文。” 她指着准备好的表格:“每个人的工作情况都会详细记录,包括工作时间、工作内容、工作质量。每日结算,每周发放。” 一个年轻人举手问:“如果干得不好怎么办” “按质量分等级,”苏锦回答,“优等:全额报酬;良等:九成报酬;中等:八成报酬;差等:七成报酬。但我们会提供指导,帮助大家提高。” “按劳分配的原则是: 多劳多得:工日多的收入高; 优劳优得:质量好的有奖励; 技劳技得:有技能的报酬高。” 一个老汉担心地问:“我们这些老弱病残怎么办总不能让我们也去挖沟吧” 苏锦早有考虑:“我们设立了照顾人群的特殊安排: 老人(六十岁以上):安排轻松工作,如看管工具、记录工时等,报酬二十文; 妇女(有幼儿的):可以在家做手工活,如缝补、编织等,按件计酬; 病残人员:根据具体情况安排力所能及的工作,报酬不低于十五文; 儿童(十二岁以上):可以做辅助工作,如传递工具、清理现场等,报酬十文。” “总之,只要愿意参与,就有适合的工作和相应的报酬。” 苏锦拿出一份详细的工作清单: “目前规划的工作项目包括: 基础设施类:修复道路、疏通沟渠、加固堤坝、建设临时住房; 环境整治类:清理废墟、平整土地、植树造林、垃圾处理; 生产恢复类:修复农田、重建作坊、整理仓库、维护工具; 公共服务类:协助管理、维护秩序、照顾老幼、传递信息。” “每个项目都有详细的工作标准和质量要求,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选择。” 萧廷补充道:“这些项目不仅能让大家有收入,更重要的是能加快灾后重建的进度,让大家早日恢复正常生活。” 一个中年妇女问:“如果我们干得好,以后还有其他机会吗” 苏锦点头:“当然有。表现优秀的,可以优先参与后续的建设项目,甚至可以推荐到其他地方工作。我们会建立档案,记录每个人的工作表现。” 整个政策宣讲过程中,苏锦表现得既专业又有亲和力。面对质疑和抵触情绪,她没有强硬地推行政策,而是耐心地解释和引导。 当刘德二“跳舞式挖沟”引起哄笑时,她没有严厉制止,而是巧妙地将笑点转化为教学机会,既活跃了气氛,又达到了示范效果。 在回答各种问题时,她总是先认真倾听,然后有针对性地回应。对于老弱病残的担忧,她表现出了特别的关怀,确保每个人都能找到适合的工作。 萧廷在旁边看着,心中对她的敬佩又增加了几分。这个小丫头不仅有管理能力,更有一颗仁慈的心。她真正理解了什么叫“以人为本”。 “苏锦,”他低声问道,“你觉得这个政策能顺利推行吗” 苏锦看着正在热烈讨论的灾民们,眼中闪着自信的光芒:“人都有自尊心,只要我们给他们机会证明自己的价值,他们就会积极参与。” 她顿了顿,又说:“而且,比起单纯的救济,以工代赈更能激发人的主观能动性,这对长远发展更有利。” 经过一番宣传和动员,终于有三十多人报名参加第一批以工代赈。 苏锦亲自为他们办理登记手续,详细记录每个人的基本信息、技能特长、身体状况等。 “张大叔,您有木工经验,安排您负责修复房屋的木工活,每日报酬三十六文。” “李嫂子,您针线活好,安排您在家做缝补工作,按件计酬,预计每日可得二十五文左右。” “小王,您年轻力壮,安排您参与挖沟工作,每日报酬四十五文。” 每安排一个人,苏锦都会详细说明工作内容、报酬标准、注意事项等。她的细致和耐心让参与者们感到安心。 王五在旁边看着,心里开始动摇。他悄悄问身边的人:“你说,这以工代赈真的比直接发银子好吗” “我看挺好的,”那人回答,“有活干总比闲着强,而且钱还更多。” 王五犹豫了一会儿,最终也走上前去:“苏姑娘,我......我也想试试。” 苏锦笑着点头:“欢迎王五大哥加入。您力气大,安排您做搬运工作,每日报酬四十五文。” 看到王五都参加了,其他还在观望的人也纷纷上前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