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 我们的剧组,不用台湾演员!
君者风临提示您:看后求收藏(阿里小说网novels.allcdn.vip),接着再看更方便。
陈思诚走出会议室,开始去筹备他那即将在未知的“七夕档”大展拳脚的《北京爱情故事》。 这个男人带着难以抑制的兴奋与感激,走出会议室时,几乎是踮着脚的,整个人轻飘飘地。 李扬靠在椅背上,看着陈思诚离开。 他端起已经微凉的茶杯,嘴角不由得泛起一丝复杂难言的弧度。 他脑海中,此刻年轻的、带着几分忐忑又充满野心的陈思诚,正与后世网络上那个被贴上“油腻”、“才子流氓”、“渣男”标签的着名导演形象激烈地碰撞、重叠,却始终无法完美融合。 “真是个……” “复杂的家伙啊。” 李扬在心里无声地感叹。 平心而论,陈思诚此人,在某些方面,堪称“狠人”。 李扬的记忆碎片里,清晰地浮现出一些关于他未来的片段。 据说,当背后支持他的资本大佬,看上了他当时身边那位容貌倾城的婆娘时,这位爷的处理方式堪称快刀斩乱麻,没有丝毫拖泥带水。 离婚,切割,甚至不惜迅速找个小三“自污”以表明态度。 一套组合拳下来,行云流水,干脆利落。 将可能的负面影响和自身损失降到了最低。 这份在关键时刻敢于“壮士断腕”,甚至可以说是“献祭枕边人”的决绝,绝非寻常人能及。 可转过头来,对朋友,他又展现出另一副截然不同的面孔。 记忆中那个着名的“王宝强事件”发生时。 当所有人或观望、或避之不及的时候…… 是陈思诚,二话不说,直接打钱,出力,提供支持。 雪中送炭的情谊,做得实实在在,毫不含糊。 “思诚啊思诚……” 李扬望着空荡荡的会议室门口。 仿佛还能看到那个刚刚离去、背影都透着“暗爽”的青年。 他在心中暗忖,“在这方面,你真得谢谢我啊。” “在我李扬这里,至少不用你玩那套‘自污’的把戏。” “更不用你‘孝敬’什么女人了。” “你就安安稳稳地,把你那点才华和精明,都给我用到电影上吧。” 这番关于陈思诚的思绪翻涌,也只是一瞬间的事。 李扬收敛心神,将杯中微苦的茶水一饮而尽。 接下来,该轮到《绣春刀》了。 与刚才陈思诚那种混合着紧张、兴奋与不安的情绪不同,当路阳平静地坐到李扬对面时,整个会议室的气氛都仿佛随之变得沉稳、从容了许多。 路阳这个人,给人的感觉就是“踏实”。 这份从容,或许与他独特的求学经历有关。 从一个理工科大学,跨界考入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 这种文理思维的碰撞与融合,赋予了他更严谨的逻辑和更开阔的视野。 他原本可以安稳地待在着名导演田壮壮那条线上,沿着艺术电影的康庄大道一路走下去。 事实上,他也确实作为助理导演,参与了一些在国内外获得奖项认可的艺术片项目。 眼看着就要在那条被无数影迷仰望、被评论家推崇的道路上崭露头角。 然而,一次偶然的机会…… 他听到了李扬在一次内部讨论中,掷地有声地说出那句话: “用中国人的苦难,去换西方人颁发的奖杯,是电影人的耻辱!” 就是这句话,像一道惊雷,劈开了路阳心中积郁已久的那片迷雾。 他忽然明白了,自己内心深处对于国内某些所谓“艺术电影”那种道不清、说不明的不适感究竟源于何处! 那是一种为了迎合某种西方视角下的“东方奇观”而刻意营造的苦难与落后,一种背离了真实土壤的、悬浮的“艺术”。 从前,他只是觉得别扭,无法完全认同,却又找不到清晰的方向去反驳。 李扬的话,给了他一个明确的答案,也给了他转向的勇气。 于是,他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来到了当时还名不见经传的青锋影业,接受了李扬抛出的橄榄枝。 他想要看看,这个年轻的、成功的、话语犀利的同行,究竟能走出一条怎样不同的路。 在路阳过去接触到的电影圈子里…… 尤其是在那些偏重艺术的圈层中,一直流传着一种说法: 一部电影红不红,是玄学,得看命。运气好了,莫名其妙就爆了; 运气不好,制作再精良也可能无人问津。 这种论调,带着几分文人式的无奈和宿命感。 但自从来到了青锋,跟在李扬身边,参与了几次项目策划和复盘会议后。 路阳隐隐约约地,仿佛看到了一条可以被认知、可以被遵循的“成功脉络”。 李扬的成功,似乎并非偶然。 他首先遵从的是客观规律,从不与市场规律、观众心理规律做无谓的抗争。 他不会因为个人喜好,强行去推广某种明显不被大众接受的艺术形式。 也不会为了所谓的“逼格”,去拍一部明知会赔得血本无归的电影。 他总是在寻找艺术表达与市场接受度之间的那个最佳平衡点。 更重要的是,路阳发现…… 李扬好像总能一眼看到事物的本质,并从中发现其运行的规律。 比如,在用人方面,他极度尊重每个人的兴趣和特长。 还记得当初,李扬找他深谈,问他: “路阳,你自己有什么特别想拍的类型吗对未来的选题,有什么想法” 路阳当时沉吟了片刻。 他心底一直有个执念,就是想拍武侠。 那是他从小浸淫在录像厅、武侠小说里培养起来的情结。 但他也清楚地知道,传统的武侠类型片,在当下的市场环境下,已经日渐式微,很难再激起大的水花。 他有一些零零散散的想法,比如融入更多的历史背景,或者加入一些更写实的打斗风格。 但思路总是模糊的,像隔着一层毛玻璃,看不真切。 每当他想把这些想法深入下去,构建成一个完整的故事时,总会遇到瓶颈,不知道该如何继续,如何“推陈出新”。 所以,他当时给李扬的答案带着几分惭愧和不确定: “李总,我觉得…… 传统武侠可能真的已经死了,观众的口味变了。 想创新,又感觉太难,找不到那个能撬动市场的点。 说实话,我没太好的、成熟的想法。 但…… 我就是有拍一部武侠片的执念,放不下。” 他本以为李扬会像一些投资人那样,听到“武侠没落”就直接否决,或者让他放弃这个“不切实际”的念头。 没想到,李扬只是笑了笑,眼神里带着一种洞悉一切的光芒。 他说道: “执念是好事,是创作的动力。 传统武侠的壳子老了,但侠义精神的内核永远不会过时! 关键是怎么装进一个新的、能让现代观众共鸣的瓶子里。” 他顿了顿,“我倒是有个想法,你要不要听听看” 然后,李扬就抛出了“绣春刀”这个选题。 “锦衣卫” 路阳当时眼睛就是一亮。 这个明朝特有的特务机构,本身就充满了神秘、权力、阴谋与血腥的色彩。 它既是朝廷鹰犬,也可能是个体在庞大体制下的挣扎者。 它拥有独特的服饰文化(飞鱼服、绣春刀),极具视觉辨识度; 它身处王朝权力的核心旋涡,可以自然地串联起官场、江湖、市井,故事延展性极强。 “这个选题太好了!” 路阳几乎是脱口而出。 他的大脑立刻飞速运转起来,瞬间就脑补出了这个选题的无数好处…… 新在哪里 好在哪里 它既有历史正剧的厚重感! 又有类型片的紧张刺激! 还能探讨个体在时代洪流中的命运,几乎是完美的结合点! 他甚至已经开始在脑海里搜索相关的历史资料,思考如何将它们融入故事,赋予其血肉。 而李扬的思路快得惊人。 他不仅瞬间想到了“绣春刀”这个绝妙的切入点,甚至连故事的整体脉络似乎都已经成竹在胸。 他简要地提到了几条线索: 围绕“魏忠贤之死”这条历史明线引发的权力争夺和阴谋漩涡; 沈炼三兄弟在忠义、情义、生存之间的挣扎与抉择,尤其是兄弟之间因理念、处境不同而产生的内部张力…… 这些线索既符合历史的基本框架,又充满了戏剧张力。 既让熟悉明史的人感到“熟悉”,又通过小人物的视角和虚构的情节带来了“陌生”感和新鲜感。 而且逻辑严谨,环环相扣。 路阳听着,心中唯有叹服。 这些故事脉络,仿佛天生就长在李扬的脑子里一样,信手拈来,却又严丝合缝。 这种对故事架构的掌控力,让他自愧不如。 讨论深入到故事的结局时,两人产生了一点微妙的分歧。 李扬用手指轻轻敲着桌面,阐述着他的想法: “按照这个故事的整体基调…… 沈炼三兄弟,身处明末那样一个无可挽回的颓败世道,卷入魏忠贤遗留的巨大阴谋漩涡。 他们作为权力棋子和底层挣扎者,其命运大概率是悲剧性的。 大哥卢剑星终其一生想补百户的缺,最后或许为此付出生命的代价; 三弟靳一川背负过往秘密,挣扎在新生与旧孽之间,可能也无法善终; 而主角沈炼,他想要守护的,无论是兄弟情义还是那份渺茫的爱情,可能最终什么都抓不住。 我觉得,维持全片统一的冷峻、写实甚至略带压抑的风格,给一个悲剧性的收尾,更符合故事的逻辑和力量感。 这就像鲁迅先生说的,所谓悲剧,就是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这种毁灭,带来的震撼和思考,可能更持久。” 路阳认真地听着,眉头微微蹙起。 他理解李扬所说的艺术完整性和悲剧力量,但作为即将独立执导自己第一部商业类型片的导演,他内心深处不免有些忐忑。 他犹豫了一下,还是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李总,您说的我完全明白,从艺术角度和故事内核来看,悲剧结局确实更有力量,也更‘正确’。 但是…… 我在想,观众看完将近两个小时的压抑、挣扎和苦斗,如果最后得到的还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没有任何慰藉的悲剧,会不会…… 太沉重了 我们是不是可以,在悲剧的大框架下,稍微留下一点点微光 比如,让沈炼虽然失去了一切,但至少他本人活了下来,带着所有的记忆和创伤,孤独却坚韧地继续走下去 或者,在最终的字幕或某个镜头里,暗示一点未来的、相对积极的可能性 用一个相对开心点的事,或者一个相对乐观的尾巴,给观众一点点情感上的缓冲和慰藉 我担心纯粹的悲剧,可能会让一部分主流观众感到难以接受,影响口碑的扩散。” 他说完,有些紧张地看着李扬,准备迎接可能的反驳或说服。 然而,李扬并没有立刻否定他。 他看着路阳,眼神里没有不满,反而带着一种理解。 他沉默了片刻,仿佛在斟酌措辞,然后缓缓开口,语气平和: “路阳,你的顾虑,我理解。 作为一个新导演,面对市场、面对观众,有这种茫然和不确定,太正常了。 你想给观众一个相对容易接受的结局,这种想法本身没错,甚至从商业角度考虑,是相当谨慎和负责任的表现。” 他身体微微后靠,姿态放松了些: “你说的方法,保留一丝微光,收一个相对乐观的尾,当然可以。 这样处理,或许观众真的会更喜欢,口碑上也更稳妥。 这没什么问题。” 李扬顿了顿,目光变得有些深远。 他继续说道: “至于什么样的结局更‘对’,什么样的结局更‘错’…… 在这个阶段,对于你,对于《绣春刀》这个项目,其实没那么重要。 艺术没有绝对的标准答案,商业的反馈也存在变数。 重要的是去实践,去尝试。 这次你用你觉得更稳妥、更偏向商业考量一点的方式去收尾,看看成片效果,也看看市场的反应。 下次拍别的片子,你或许就会有更多的经验和底气,去尝试更极致、更个人化的表达。 多试几次,错了就调整,对了就坚持,路子就是这么趟出来的。” 他没有强行要求路阳必须遵从自己的“悲剧”方案。 而是把选择权交还给了路阳,同时给了他一个宽松的、允许试错的空间。 这种态度,让路阳在意外之余,涌起一股暖流和感激。 这不仅仅是上级对下级的指导,更像是一位经验更丰富的同行,对后来者的提携与包容。 “我明白了,李总。” 路阳认真地点点头。 “我会再仔细权衡一下,找到一个既能保持故事内核力量,又在情感上不至于让观众过于窒息的平衡点。” “嗯,你拿主意就好。” 李扬微笑颔首,“我相信你的判断。” 这段关于结局的插曲,并没有影响两人之前的默契,反而让路阳更清楚地看到了李扬作为掌舵人的另一面: 在原则性问题上的坚定,与在艺术创作细节上的开放与包容。 当然,就是这样一个大部分时间都显得极为理性、善于分析和把握规律的李扬。 也有着他非常感性、甚至可以说是不容置疑的一面。 这一点,在《绣春刀》前期筹备,讨论演员人选时,体现得尤为明显。 当时,路阳基于对角色的理解和市场考量,非常看好一位演员—— 台湾省的张震。 他觉得张震身上有一种独特的忧郁和坚韧并存的气质,演技扎实,形象上也很有说服力。 特别适合沈炼这个复杂深沉的角色。 他兴致勃勃地向李扬推荐,列举了张震的诸多优点和代表作品。 然而,他万万没想到,李扬听完之后,没有任何讨论的余地,直接摇头拒绝了。 “不行。” 李扬的语气很平静,但那份干脆利落,与他平时凡事都喜欢讲事实、摆道理的风格截然不同。 路阳有些错愕,试图解释:“李总,张震的演技确实……” “不是演技的问题。” 李扬打断了他,目光平静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坚定。 “我对台湾省籍的演员没什么好感。 以后这类演员,尽量不要提了。 换内地我们自己的演员吧,我相信有合适的。” 路阳一时语塞。 他想起之前陈思诚提到想用欧阳娜娜时,李扬也是直接否决。 当时他还以为李扬是单纯不看好那位年轻演员的演技天赋和发展上限。 现在看来,原因似乎更简单,也更…… 个人化。 李扬就是单纯地,对那个地方的演员群体抱有某种程度的不信任或者不喜。 只有在这种时候,路阳才能清晰地感觉到,坐在自己面前的…… 不仅仅是那个可以一起探讨电影、分析市场的同行李扬。 更是青锋影业的掌舵人,是说一不二的“李总”。 他有他的原则,有他的好恶,并且在这些原则性问题上,没有任何转圜的余地。 路阳虽然觉得有些遗憾,毕竟张震确实是他心目中非常合适的人选之一,但他也迅速调整了心态。 他理解并尊重李扬的决定,毕竟,公司是李扬的,大方向必须由他把控。 而且,内地优秀的演员众多,未必找不到更好的选择。 这件事,反而让他对李扬这个人有了更立体的认识。 他并非完全的理性机器,他有他的血性和坚持。 “好了,路阳,《绣春刀》的基调和大方向我们已经讨论得差不多了。” 李扬的声音将路阳从回忆中拉回现实。 “演员的问题,按照我们商定的原则,在内地演员中寻找最合适的。” “我相信你的眼光,也相信我们内地演员的实力。” “接下来,你需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剧本的进一步打磨,以及分镜头的设计上。 我要的,是一部能打动人心的、属于我们自己的新武侠。” 路阳郑重地点了点头:“我明白,李总。您放心,我会尽全力。” 他看着李扬,心中那份因为找到明确方向而产生的踏实感,愈发坚定。 跟着这样一个既有宏阔视野、尊重创作规律,又有鲜明原则和强大执行力的老板…… 他感觉…… 《绣春刀》这把刀,一定能磨得足够锋利,足以在沉寂许久的武侠片市场上,劈开一道新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