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游世界提示您:看后求收藏(阿里小说网novels.allcdn.vip),接着再看更方便。
涪水逆流而上,河道愈发险窄,两岸崖壁如削,水声轰鸣如鼓。 涪翁的身影,便是在这片绝险之地,化作了一道逆行的孤影。 他赤着双足,踏过锋利的碎石与湿滑的苔藓,脚底早已结痂的旧伤被重新磨开,渗出的血丝混着泥水,在身后留下一串淡淡的印记。 然而他浑不在意,那张饱经风霜的脸上,唯有古井般的平静。 前方,一片死气沉沉的村落盘踞在山坳里,正是被官府用荆棘与木栏彻底封锁的瘟疫弃村。 空气中弥漫着尸体腐烂与草药败坏混合的恶臭,浓烈得几乎凝成实质,连食腐的野狗秃鹫都远远避开。 村口歪斜的木牌上,“擅入者死”四个字被雨水冲刷得模糊不清,却更添几分阴森。 涪翁视若无睹,身形一晃,便如鬼魅般穿过了看似严密的封锁。 他行走在腐败的落叶之上,脚下发出轻微的“沙沙”声,在这死寂的世界里,竟显得格外刺耳。 夜色渐深,寒意刺骨,他蹲在一户破败的屋舍窗下,残破的窗纸挡不住屋内的景象。 昏暗的油灯下,一家三口蜷缩在草堆上,身体因高热与恐惧而不住地发抖。 那个七八岁的孩童烧得满脸通红,嘴唇干裂,在昏迷中不断呓语,口中反复念叨的,竟是程高他们传下的《救急谣》片段:“……风从曲池入,闭门莫开襟……” 涪翁浑浊的眸子里,倏然闪过一丝微不可察的波澜。 他缓缓从腰间解下一个老旧的竹筒,拔开塞子,倒出几粒指甲盖大小的黑色药丸。 这并非医经所载的任何方剂,而是他三十年行走疫区,以腐草、蝉蜕、井底陈泥等物秘炼而成的“伏毒散”,药性至阴至寒,专克至阳至烈之毒。 此药霸道,非对症之人服下,立时便会脏腑衰竭而亡。 他没有惊动那户人家,只是悄然将药丸置于屋前废弃的石臼中,随后捡起一根枯枝,在石臼旁的泥地上,用力划下一个清晰的“井”字。 做完这一切,他便如来时一般,悄无声息地退入身后的密林,身影瞬间被黑暗吞噬。 次日清晨,那家的妇人推开吱呀作响的木门,一眼便看到了石臼中的黑丸与地上的井字。 她惊疑不定,围着石臼转了数圈,眼中满是挣扎。 是毒药 还是仙丹 她看了一眼屋内气若游丝的儿子,绝望最终战胜了恐惧。 她咬紧牙关,取来井水,将药丸化开,撬开儿子的嘴,颤抖着灌了下去。 三日后,那孩童在一场酣畅淋漓的大汗中,高热骤退,竟能下地行走。 妇人喜极而泣,跪在石臼前连连叩首,口中高呼“地仙赐药”。 消息不胫而走,死村之中,竟因此燃起了一丝微弱的希望。 而他们口中的“地仙”,此刻早已身在十里之外的另一处疫点,立于山岗之上,静静观察着风向的流转与病气的走势,仿佛一个冷酷的棋手,俯瞰着自己的棋局。 与此同时,程高所创的“流水训”却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危机。 最初的新鲜与狂热褪去后,村民们自创的疗法开始频繁出错。 一个壮年农夫,只因心悸便照着谣歌所唱,用生锈的铁钉猛刺胸口“膻中穴”,结果当场气闭昏死。 一位接生多年的稳婆,模仿《安产谣》的节拍击掌催产,却因节奏错乱,反而惊了胎气,导致产妇虚脱大出血。 更有甚者,一群半大孩童竟在村头玩起了“针仙下凡”的戏码,用锋利的荆棘在彼此皮肤上划出所谓的“经络图”,弄得数人伤口溃烂,高烧不退。 质疑之声如潮水般涌来,曾经的敬仰化为愤怒的指责。 数个村落联名上书,要求“重立师训,归还针谱”,言辞激烈,直指程高是沽名钓誉的骗子。 深夜,程高独自巡视着江边的营寨。 月余前,这里还是火把林立,人声鼎沸,无数人围着泥碑虔诚诵读。 而今,江滩上一片冷寂,只剩下几处孤零零的篝火在寒风中摇曳,映照着人们脸上麻木与怀疑的神情。 他立在那座最初的草棚前,手中紧攥着半截炭笔,悬在空中,却迟迟无法落下。 “我娘说你不是真仙!你是个胆小鬼!你连针都不敢用!”一声稚嫩而尖利的哭喊从背后传来。 程高缓缓转身,看到一个脸上挂着泪痕的孩童,正用通红的眼睛死死瞪着他。 他没有发怒,也没有斥责,只是平静地问道:“你们还记得《救急谣》的第一句是什么吗” 孩童愣了一下,抽噎着答道:“急病莫慌神,手比针先到……” “那你们的手,”程高的声音很轻,却清晰地传入每个角落,“今日可曾为家人揉过腹、拍过背” 孩童的头猛地垂了下去,不再言语。 周围原本面带敌意的村民,也纷纷避开了程高的目光。 程高拾起一截被烧断的木头,在湿润的泥地上,一笔一划,沉重地写下:“误在形,不在心;废在拘,不在传。” 另一边,柳文谦在下游三村的境遇同样艰难。 他惊愕地发现,那些曾被村民视若神明的泥片碑林,此刻竟被践踏推倒,碎裂一地。 更有情绪激动的村民,正挥舞着锄头,一下下砸着残存的泥碑,口中怒吼:“假经害人!都是骗人的鬼话!” 细问之下,才知起因是一户病家。 那人按照《十二经歌》的口诀为家人自治,竟将“手少阳走三焦”这句话,曲解为“针刺耳后三寸之地,可愈百病”,结果胡乱施针,导致其家人耳后溃烂流脓,最终失聪。 几个平日里最爱引经据典的腐儒趁机煽风点火,高声叫嚷:“此等粗鄙俚谣,岂能与圣人医经相提并论若无正统师承,不过是巫祝跳大神,自欺欺人罢了!” 柳文谦没有与他们辩论,只是请来村正,召集众人。 他当众抓来一只活鸡,寻准其翼下对应“手太阴肺经”的穴位,以竹签轻轻一刺,那鸡立刻垂头萎靡,呼吸不畅。 随即,他又取来另一只鸡,刺向其腿侧的“足太阳膀胱经”脉络,那鸡却只是惊叫一声,依旧行走如常。 他又取来一块完整的泥板,画上人体经络图,让村民们上前来,蒙上眼睛,凭感觉指出“足三里”的位置。 十个人里,竟有七人准确无误。 柳文谦这才朗声道:“经络之说,并非虚妄,其效在验,不在信!谣歌可以有误,但更可以修改!若因一人吃饭噎死,便要禁止天下人进食吗若因一人走路跌倒,便要斩断所有人的双腿吗” 众人默然,砸碑的锄头也停在了半空。 当夜,柳文谦没有去修复那些倒塌的泥碑,而是在一块块残碑的背面,用石子刻下了新的谣歌:“歌是引路石,手是开山斧,病来如山倒,人动方有路。” 遥远的深谷之中,涪翁对此一无所知。 他来到一处湿瘴极重的村落,这里的村民大多患有一种名为“阴疽”的恶疾,皮下生出坚硬如石的肿块,久不溃烂,亦不消散,最终郁结成毒,侵入骨髓,群医束手无策。 涪翁深知,此症需用“玄针透脉之法,引毒外泄”,方有一线生机。 可他若现身施针,必然又会掀起一场神迹崇拜,这与他“去师存道”的初衷背道而驰。 他要的不是信徒,而是能自己思考、自己动手的传人。 夜半三更,他如狸猫般潜入村中唯一的水井旁。 他取出一根特制的细长银针,针尖蘸取着一种以地下寒泉与腐朽根茎的汁液炼成的“地髓露”,沿着井壁内侧,在水面之下,凭着手感,悄然刻下了一幅微缩的穴位图。 随后,他又将数枚中空的细竹针,藏于井沿的石缝之中,做得天衣无缝。 第二天,一个年迈的老樵夫来井边打水,无意间发现井壁在水光反射下,似乎有些奇特的凹痕。 他好奇地凑近细看,竟发现那些凹痕隐约组成了一幅人形图案,上面标注着一些他从未见过的记号。 老樵夫长年患有肩疽,右肩肿痛,抬举不便。 他看着图上与自己病灶对应的位置,鬼使神差地从石缝中摸出了一根竹针。 他学着图上的样子,用竹针蘸了冰凉的井水,对着自己肩头的痛点按压下去。 一股奇异的凉气,竟顺着竹针,直透入那坚硬的肿块深处。 他大喜过望,接连三日,都来井边依样施为。 三日后,那困扰他多年的硬块,竟真的开始松动,甚至流出了腥臭的脓液。 消息一传十,十传百,村民们纷纷涌向井边,将那井中图样奉为“天书”,争相效仿,竟自创出一种“水针法”,相互摸索,相互施治。 涪翁立于千仞山巅,遥望着山谷中村落里重新升起的袅袅炊烟,嘴角勾起一抹极淡的笑意。 他缓缓抬手,从怀中取出随身的最后一根金针。 这根针曾随他救人无数,此刻,他却毫不犹豫地松开手指,任由那道金光划过长空,坠入万丈深涧,再无踪影。 破而后立,真正的传承,是打碎神像,让每个人都成为自己的神。 程高想通了这一点。 他召集了百里之内所有参与“流水训”的村民,无论医者病家,无论支持或是反对,皆可到场发言。 他当着所有人的面,将那份仅存的、师父传下的针法残稿,亲手投入了熊熊燃烧的火盆。 “从今往去,”火光映照着他年轻而坚毅的脸庞,“再无师徒名分,再无针法正宗!凡能救人者,即为良法!凡致人损伤者,即刻废止!” 他提出了“三验之约”。 一验,是否能缓解病痛;二验,是否会引发新的病患;三验,此法是否可被他人轻易学会并重现。 每村推选出一位“记症人”,专门负责记录每一次施术的过程、手法与后续结果,无论成败,皆要公布于众。 一场前所未有的公共议事就此展开。 首日便爆发出激烈争议:一位郎中用自创的“犁针法”治疗痢疾,当场见效,可三日后,病人却再次复发。 众人为此辩论至深夜,最终议定,此法“暂存待察”,需继续观察。 程高抚摸着那些新旧交替的泥碑,心中感慨万千。 “师父以针传道,而我,或许要以错来明道。让每一次错误,都成为下一次成功的基石。这,或许才是他真正想留下的东西。” 春汛将至,连日的浓雾锁住了整条涪水。 程高与柳文谦在那个荒废的渡口再次相会。 昔日高高飘扬着涪翁旗幡的地方,如今只剩下一截被江水泡得腐朽的断木,在雾中无力地飘荡。 二人正相对默然,脚下的大地却猛然传来一阵剧烈的震动! 是上游山体滑坡! 轰鸣声由远及近,夹杂着树木断裂和人们的惊呼。 很快便有消息传来,滑坡冲毁了数户人家,伤者多达十余人,正被泥石围困。 程高脸色一变,便要振臂高呼,率众前往救援。 柳文谦却一把按住了他的肩膀,声音低沉:“你看。” 程高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望去。 只见弥漫的江雾中,影影绰绰地亮起了一点、两点、数十点火光。 那些火把并非从一个方向而来,而是从四面八方,各个村寨,自发地向着山崩之处汇聚。 他们不再是为了朝拜某个神仙,而是自发结成了救援的队伍。 他们手中拿着的,是五花八门的工具:磨尖的竹针、边缘锋利的陶片、甚至还有在火中烧红了的铁箸。 一个老妇人一边快步疾走,一边大声教导着身边的孙儿:“记住,雾大瘴气重,压‘内关’能止呕,要是看到人昏过去了,就用力掐‘人中’醒神!” 火把的光芒越来越近,映出了一张张沾满泥污却无比坚毅的脸。 程高忽然双膝一软,直直地跪在了江岸的湿泥之上。 他将耳朵紧紧贴着地面,闭上双眼,仿佛在倾听着大地深处传来的脉动。 也就在这同一瞬间,百里之外,一直静立于深谷毒瘴中的涪翁,身躯猛地一震。 他下意识地伸出手掌,轻轻按在身前的冰冷石壁上,口中无声地默念着早已烂熟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