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3章 无名小吏
吃泡面的箬竹提示您:看后求收藏(阿里小说网novels.allcdn.vip),接着再看更方便。
文德殿内,檀香缭绕。 赵祯端坐于龙椅之上,面容略显疲惫,强打起精神听着下方臣子的奏报。 一些不甚重要的政事流水般呈上来,殿内的气氛看似平静,却暗流涌动。 所有人目光,都不时地瞥向站在文臣最前列那位,参知政事,王安石。 待几桩琐事议毕,王安石整了整衣冠,手持笏板出列:“臣王安石,有本奏。” “王卿且讲。” 霎时间,殿内落针可闻,连呼吸声都刻意放轻了许多。 众人清楚,今日早朝的重头戏,来了。 “青苗法于京畿及周边诸路试行三月有余,各路上报,百姓称善者众。 春耕借贷以解燃眉之急,秋收归还本息略显宽裕,可谓官民两便。 长此以往,国库亦可得充实,实为富国强兵之良策。臣恳请陛下下诏,将此良法推行天下,惠及万民!” 王安石话音落下,瞬间引起一片轰动。 殿内多数大臣,纷纷出列附和。 “陛下,王参政所言极是!青苗法利国利民,臣附议!” “陛下,此法一行,可绝豪强兼并之路,实乃圣政!” “恳请陛下准王参政所奏,速行天下!” …… 颂扬新法之声不绝于耳,仿佛已成定局。 龙椅上的赵祯微微颔首,正要开口。 “陛下!” 一个清朗的声音响起,来自百官队列的靠后方向。 “陛下,臣苏轼(苏辙),有异议!” 众臣侧目,目光齐刷刷地投向声音来源。 只见苏轼苏辙两兄弟毅然出列,他们直接无视了周围那些敌视的目光。 赵祯似乎并不意外,微微抬眼:“二位爱卿有何见解但说无妨。” 苏轼深吸一口气,声音陡然提高:“陛下!青苗法看似利民,实则害民! 官府操持借贷之事,胥吏下乡催收,此非惠民,实乃与民争利也!若强行推广,必是祸国殃民之举!” 这一刻,直播间内弹幕开始滚动: “来了来了!小苏两兄弟还是出手了!” “卧槽,两个小官这样正面硬刚当朝宰相!这勇气我服!” “师傅欧阳修都被贬了,这时候反对恐怕意义不大了啊……” “有没有用是一回事,发不发声又是另外一回事了!从这天起,估计整个大宋都要领教这哥俩的头铁了!” “希望赵祯不要一怒之下把他斩了啊,不然就没那么多诗词传世了……” “想啥呢,大宋刑不上大夫,最多像他师傅一样贬职。但这份硬骨头,真的瑞思拜!” “这哥俩,哎……何必啊……明明可以选择沉默的。” …… 画面中,文德殿内的气氛降至冰点。 不等赵祯和王安石反应,一些急于表忠心的臣子已经跳了出来,指着二人呵斥: “苏轼!你大胆!竟敢在朝堂之上妄议国策!” “不识好歹!王相公殚精竭虑为国谋划,岂容你在此大放厥词!” “苏子瞻,你莫要因欧阳修被贬而心存怨望,挟私报复! 面对这些攻讦,苏轼面色不变, 苏辙则站在兄长身侧,怒目而视,兄弟二人完全不退缩。 王安石终于缓缓转身,看向苏轼: “子瞻何出此言青苗法正是为解百姓青黄不接之苦,免其受高利贷盘剥,如何成了与民争利” 苏轼还未开口,弟弟苏辙当即踏前一步: “王参政以为官府比之地方富绅更为仁慈乎 富绅尚知细水长流,胥吏只求政绩,必强摊硬派,限期追债! 此法一行,恐州县皆成债主,百姓尽为负债之人!此非惠民,实乃扰民、害民!” 王安石目光锐利如电,扫过苏辙: “你二人只见其弊,不见其利。新法自有严密章程,严防胥吏舞弊,岂会有你们说的这些事情!” 苏轼接过话头,语气依旧淡漠: “纸上章程,何如民间实情 王参政可知,此法若行,州县官员将如何被考核必将以放贷多寡为政绩优劣! 上有政策,下必有对策,为求考绩,势必强令百姓借贷! 不需三年,民不堪负,怨声载道,恐生变乱!届时,王参政可能负责” “苏子瞻!” 王安石声音提高,带着上位者的威势: “你只见小民一时之苦,不见国家长久之利! 如今国库空虚,边患频起,若国势衰微,社稷倾颓,届时,哪还有什么民的存在!” 苏辙哈哈冷笑一声,直视对方: “王参政此言大谬!国之根本在民,民为邦本!若民不安生,国何谈强盛此乃舍本逐末!” “正因民为邦本,才需变法以图强富民!你二人年纪轻轻,却只知固守成规!” 王安石语气渐厉,终于带上了一丝警告的意味: “尔师欧阳修反对新法,正是因循守旧之见!难道你二人,也想步其后尘” 这话已是赤裸裸的威胁,暗示欧阳修被贬的下场就是他们的前车之鉴。 苏辙眼中几乎要喷出火来,当即要上前理论,却被苏轼一把拽住。 苏轼朝着王安石深深一揖,姿态恭敬,言语却依旧犀利: “欧阳师非为守旧,乃为护民!一片公心,天地可鉴! 倒是王参政,曾以三不足自诩——天变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不足法。 此等言论,视天地祖宗人言如无物,岂非狂悖乎以此心态推行新法,下官实在担忧!” “轰——” 这话如同冷水入油锅,整个朝堂瞬间炸了开来,大臣们窃窃私语,脸上尽是骇然。 “疯了!这苏轼真是疯了!一个末等小吏敢如此指责王参政!” “唉,读书读傻了,为了替他师父出头,连官身和性命都不要了!” “可惜了啊,蜀中双璧,今日恐怕就要折在这里了……” 王安石听着这狂妄至极的批评,脸上却不见怒色,只是淡然看着二人: “为天下计,为生民立命,虽千万人吾往矣。些许非议,老夫何惧之有 子瞻、子由,你二人诗词文章虽妙,于经济实务之道却知之甚少。 我劝你等还是就此打住,退回班列,老夫就当今日什么都未曾听到。” 这话看似大度,实则是极致的轻蔑。 苏轼胸膛起伏,但依旧毫不退让:“经济之道,首在知民心、察民情! 王参政终何不亲自下到州县亲眼一看如此强推新法,与揠苗助长何异!” 苏辙亦冷笑:“依下官看来……王参政是想以官位辈分,压我二人官微言轻吗” “够了!!!” 龙椅之上,赵祯终于出声,压下喧哗。 他目光扫过苏轼两兄弟,显然已动了真怒:“新法利弊,朕与王参政及诸位大臣自有公断。 推行天下之事,朕意已决,你二人见识浅薄,休要再胡言乱语!” 两兄弟闻言,当即撩袍跪倒在地。 苏轼以额触地,声音带着悲愤与决绝:“陛下!欧阳公因直言被贬,臣等心痛! 然今日,臣愿效仿师志,纵死亦不悔! 青苗法若强行推广天下,必致民怨沸腾,流民遍地!臣恳请陛下,三思而后行啊!” 王安石身侧,立刻有大臣出列厉声指责: “苏轼!苏辙!你二人分明是以师徒私情,挟怨阻挠国事! 你们心头到底还有没有陛下有没有这大宋天下!” “非为私情,乃为公义!” 苏轼抬起头,眼中已有泪光闪烁:“今日哪怕陛下罢免我兄弟二人的官职,打入大牢, 我等也要为这天下苍生,发出这逆耳之言!” “狂妄!” “无知!” “陛下!苏轼苏辙狂悖无礼,诽谤大臣,阻挠国策,其心可诛!” “求陛下下旨,将二人削职为民,逐出朝堂!” “臣附议!” 一时之间,近乎大半的臣子纷纷出列,要求严惩苏家兄弟,声浪几乎要掀翻大殿的屋顶。 赵祯脸色变得极为复杂。 他内心当然支持王安石变法,然而,他对苏轼苏辙的才华也是真心喜爱, 更重要的是……他脑海中闪过那个白衣身影, 这苏家兄弟与“那一位”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若是严惩,万一…… 就在赵祯骑虎难下之际, 忽的, “哈哈哈……” 一个带着几分戏谑的笑声传来, 方向是群臣队列的最后方,靠近殿门的位置。 这笑声,在肃杀的朝堂氛围中显得如此刺耳。 众臣愕然,纷纷回头怒视。 只见一个身着低品级绿色官袍、面容陌生的年轻小吏,正站在阴影处,旁若无人地大笑。 一名年老的御史当即气得胡子翘起,厉声呵斥: “大胆!你是何人属下竟敢在文德殿内喧哗失仪!还不跪下!” 那小吏闻言,非但没有畏惧,反而从阴影中缓步走出。 “我笑这堂堂大宋朝堂,衮衮诸公,竟连让两个年轻人说实话都不允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