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道天成提示您:看后求收藏(阿里小说网novels.allcdn.vip),接着再看更方便。
正经经外是奇经,八脉分司各有名。 任脉任前督于后,冲起会阴肾同行。 阳跷跟外膀胱别,阴起跟前随少阴。 阳维维络诸阳脉,阴维维络在诸阴。 带脉围腰如束带,不由常度号奇经 奇经八脉和十二经脉在中医理论中是人体经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各自有着独特的循行路线和功能。以下是一些常用的帮助记忆奇经八脉和十二经脉的口诀: 1. 十二经脉口诀 十二经脉是经络系统的核心部分,包括手三阴经、手三阳经、足三阴经和足三阳经。以下是一些常用的记忆口诀: 1.1. 十二经脉名称记忆口诀: “肺大胃脾心小肠,膀肾包焦胆肝肺”。 这句口诀按照十二经脉的顺序,将其名称进行了排列。其中,“肺”代表手太阴肺经,“大”代表手阳明大肠经,“胃”代表足阳明胃经,“脾”代表足太阴脾经,“心”代表手少阴心经,“小肠”代表手太阳小肠经,“膀”代表足太阳膀胱经,“肾”代表足少阴肾经,“包”代表手厥阴心包经,“焦”代表手少阳三焦经,“胆”代表足少阳胆经,“肝”代表足厥阴肝经。 “太阳小肠足膀胱,阳明大肠足胃乡。少阳三焦足胆配,太阴手肺足脾当。少阴心经足为肾,厥阴包络足肝方”。 这句口诀同样是按照十二经脉的顺序,将其名称与所属的脏腑进行了对应。其中,“太阳”对应小肠经和膀胱经,“阳明”对应大肠经和胃经,“少阳”对应三焦经和胆经,“太阴”对应肺经和脾经,“少阴”对应心经和肾经,“厥阴”对应心包经和肝经。 1.2. 十二经脉走向交接规律口诀: “手之三阴从胸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胸”。 这句口诀描述了十二经脉的走向和交接规律。具体来说,手三阴经从胸部起始,沿着上肢内侧走向手部;手三阳经从手部起始,沿着上肢外侧走向头部;足三阳经从头部起始,沿着下肢外侧走向足部;足三阴经从足部起始,沿着下肢内侧走向腹部和胸部。 “阴经胸走手,内侧前中后;阳经手走头,外侧前中后”。 1.3. 十二经脉气血流注顺序口诀: “肺大胃脾心小肠,膀肾包焦胆肝肺”。 “肺起中府止少商,大肠商阳止迎香;胃经承泣止厉兑,脾起隐白大包乡;心起极泉止少冲,小肠少泽止听宫;膀胱睛明止至阴,肾经涌泉止俞府;包络天池中冲止,三焦关冲止丝竹空;胆经瞳子髎止窍阴,肝经大敦止期门”。 2. 奇经八脉口诀 奇经八脉是经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和阳维脉。以下是一些常用的记忆口诀: 2.1. 奇经八脉名称记忆口诀: “督任冲带跷维脉”。 “奇经八脉共十条,任督冲带阴阳跷,维脉左右各一条,合为八脉”。 2.2. 奇经八脉功能记忆口诀: “督脉阳脉之海任阴脉,带脉约束诸经冲血海;跷维主阴阳阴阳自谐,阴跷主肢动阳跷主目开”。 这些口诀可以帮助记忆奇经八脉和十二经脉的名称、走向、功能等基本信息,是学习中医经络学说的有用工具。 人体穴位: 人体穴位在中医理论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治疗与保健作用,这些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多个方面: 首先是疏通经络。穴位与经络系统紧密相连,而经络又贯穿于人体全身,将各个脏腑器官相互连接起来。当穴位受到刺激时,就如同在经络这条“高速公路”上打开了一道“绿色通道”,使得气血能够更加顺畅地在体内流动。气血就像是人体的“营养快递员”,它们携带着氧气和各种养分,源源不断地输送到身体的各个角落,为各个器官和组织提供必要的能量和物质支持,从而确保身体的各项生理功能得以正常运转。 在临床实践中,疏通经络的作用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种因经络不通而引发的病症。比如颈椎病,由于颈椎部位的经络受阻,气血不畅,就会导致颈部疼痛、僵硬以及上肢麻木等症状。通过按摩、针灸等方式刺激相关穴位,就能够有效地疏通颈椎部位的经络,让气血重新畅通无阻,进而缓解疼痛,减轻麻木感,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环状况。同样,对于肩周炎、腰痛等疾病,也可以采用类似的方法,通过刺激特定穴位来达到疏通经络、缓解症状的目的。 调和气血: 穴位刺激就像是一把神奇的钥匙,能够打开人体气血运行的大门。当我们刺激特定的穴位时,就像给气血运行的道路上点亮了一盏明灯,引导着气血在身体内顺畅地流动。 气血就如同身体内的河流,滋养着各个脏腑器官。如果气血不畅或不足,就像河流堵塞或干涸一样,会导致各种病症的出现。而通过穴位刺激,我们可以调节气血的平衡,让气血充盈起来,并均匀地分布到身体的各个部位。 比如说,对于女性常见的月经不调、痛经等问题,往往是由于气血不畅或不足所引起的。通过刺激相关穴位,可以促进气血的运行,改善子宫的血液循环,从而缓解这些症状。 此外,气血不足还可能导致失眠、多梦、面色苍白等问题。通过调和气血,让身体得到充足的滋养,能够改善睡眠质量,使面色红润有光泽。 总之,调和气血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中医治疗方法,它通过调节人体内部的气血平衡,来改善各种病症,让身体恢复到健康的状态。 扶正祛邪: 穴位刺激不仅可以调节气血,还具有扶正祛邪的作用。正,指的是人体的正气,也就是我们身体的抵抗力和自愈能力;邪,则是指各种致病因素,如病毒、细菌等。 当我们的身体受到外邪入侵时,正气就会奋起抵抗。而穴位刺激就像是给正气加油打气,增强它的力量,使其能够更好地抵御外邪的侵袭。 同时,穴位刺激也有助于祛除体内已经存在的病邪。就好比打扫房间一样,通过刺激穴位,可以促进身体的新陈代谢,加速病邪的排出,让身体更快地恢复健康。 在临床上,扶正祛邪的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比如,对于外感疾病,如感冒、发热等,通过刺激穴位可以增强机体的免疫力,帮助身体战胜病毒或细菌。 对于内伤疾病,如脾胃虚弱、肾气不足等,穴位刺激可以扶助正气,改善脏腑功能,从而缓解症状,促进疾病的康复。 此外,对于一些慢性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扶正祛邪也能起到辅助治疗的作用,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总之,扶正祛邪是中医治疗疾病的重要原则之一,穴位刺激作为一种有效的手段,能够帮助我们增强身体的抵抗力,祛除病邪,恢复健康。 调节脏腑功能,犹如为身体的各个器官注入了一股清泉,让它们重新焕发生机。 作用机制:穴位如同一条条隐秘的通道,通过经络与脏腑紧密相连。当我们刺激穴位时,就仿佛打开了一扇扇通往脏腑的神秘之门,能够精准地调节相应脏腑的功能,使它们宛如训练有素的舞者,在身体的舞台上翩翩起舞,达到协调平衡的美妙境界。例如,刺激足三里穴,仿佛是给脾胃注入了一支强心剂,让其功能得到良好的调节;而刺激太溪穴,则宛如为肾脏点燃了一盏明灯,使其功能得以优化。 临床应用:广泛应用于治疗脏腑功能失调所引发的各种病症,如胃痛、呕吐、腹胀、便秘、心悸、失眠等。通过调节脏腑功能,犹如春风拂过大地,使身体逐渐恢复健康状态,焕发出勃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