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5章 开明之士!
娟梦然提示您:看后求收藏(阿里小说网novels.allcdn.vip),接着再看更方便。
一旦朝廷无力赈灾,灾民问题愈发恶化,新的暴动接二连三爆发,最终积重难返,王朝终将倾覆。 所谓王朝周期律,实质就是土地兼并日益严重,耕地承载能力达到极限,生产力无法支撑不断膨胀的人口,最终被自身的人口重担压垮。 而在和平时期,人口自然繁衍极难控制,因此多数王朝发展到中后期都会步入这一困境。 有的王朝或许能渡过一次危机,但元气大伤,走向衰败;有的则直接崩溃,改朝换代。 在生产力实现飞跃之前,传统农耕社会始终无法真正破解这一困局。 毕竟土地数量有限,粮食产量有限,而人口却不断增长,这一矛盾在当时几乎无解。 要打破僵局,无非三条路:一是提升单位产量,二是开垦更多耕地,三是通过大规模人口削减来缓解压力。 华夏周边可耕之地本就不多,适宜农作的区域集中在核心地带,前两种途径难以大幅拓展。 于是历史便选择了第三条路——以动荡与战争淘汰人口。 每当王朝末期秩序瓦解,战火四起,战乱频仍,大量百姓死于兵燹。 人口锐减之后,人均资源压力减轻,土地重新具备承载能力,社会逐步恢复生机,人口再度增长,国力也随之回升——这正是每个新王朝建立初期走向兴盛的深层逻辑。 然而倭国的情况与天朝截然不同! 他们有着独特的武士阶层,这是一个世袭的贵族群体。 正是这个阶级的存在,让倭国具备了极强的社会控制力,再加上实行的是分封体制,权力分散于各地大名之手。 由于幕府和众多大名各自掌握领地,即便全国人口仅有两千余万,却能维持百万以上的常备武装力量,并且兵力遍布列岛各处,分布极为广泛。 不同于天朝那种战时征召、平时务农的军队模式,倭国的主力部队是职业化的——全部由武士构成。 这些武士平日居住在城郭之中或城下町里,与乡间的农民泾渭分明。 每当需要动员时,征调的对象都是这些自幼习武、世代从军的武士,而普通百姓根本没有资格加入正规作战部队,最多只能充当足轻或者临时民夫。 这样一来,底层农民既缺乏组织基础,也毫无反抗能力。 面对全职训练、装备精良、体格健壮的职业武士,他们连集结成规模都极为困难,更别提发起大规模暴动了。 因此,尽管倭国同样面临土地集中、粮食短缺等严重问题,却从未爆发过如天朝那般席卷数省的农民起义。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倭国安定太平。 事实上,诸侯之间争斗不断,野心勃勃的大名时常挑战幕府权威,战乱几乎贯穿其历史始终。 再加上周期性出现的饥荒,使得人口长期被压制在两千万上下,恰好处于国土承载能力的临界点,这才勉强避免了一场彻底的社会崩溃。 但这不过是勉强维系罢了。 底层民众的生活极其困苦,赋税沉重到惊人程度——每年收成的一半甚至六成以上都要上缴,剩下的口粮连果腹都不够。 别说灾年了,就算风调雨顺,乡村中仍常见饿殍遍野的情形。 长期营养不良导致国民普遍矮小,农村百姓身高多在一百五十五厘米以下,超过一百六十厘米者寥寥无几。 唯有不事生产的武士阶层略高一些,多数可达一米六以上,个别甚至接近一米七。 这样的身材在天朝看来或许不算什么,但在倭国内部已属出类拔萃。 所以即便真有农民铤而走险揭竿而起,那些面黄肌瘦、骨瘦如柴的庄稼汉,又怎能敌得过从小习武、身强力壮的职业战士 “我国总人口已达两千万,且绝大多数挤居于有限的平原与丘陵地带,人口密度极高。 贵国若真要划走数千平方公里土地,势必造成数十万乃至上百万人流离失所,这部分人我们实在无力安置。” 伊藤薄文语气凝重地说道。 寻常民变尚可镇压,可一旦牵涉上百万人,局面就难以收拾了。 更何况这一次受影响的不只是失地农民,还包括商人、地方豪族乃至部分中下层武士,这些人远比平民更难安抚…… 总而言之,天朝提出的要求已远远超出倒幕派所能承受的底线。 要在如此狭小的国土内割让大片区域,实非他们力所能及。 顾维钧原本也只是试探性地开出高价,并未指望对方一口答应。 于是双方开始反复磋商,最终敲定了天朝海军基地的具体选址与范围。 基地落户于鹿儿岛——正是西乡隆盛一派的根基所在。 待大保久利通等人清除掉西乡势力后,天朝军队便可进驻此地。 虽然面积不及最初所求的数千平方公里,但仍有五百平方公里之广,相当于三分之二个港岛,也算收获颇丰。 此外,开放国内市场、允许天朝商品自由流通、准许天朝商人赴关西地区开矿设厂、投资兴业等内容,也都列入谈判成果之中。 待这些事项逐一落实之后,只剩最后一项至关重要的议题尚未解决: “考虑到幕府此前已向天朝称臣纳贡,虽原则上天朝不介入贵国内部纷争,但我们也不愿见到藩属之国彻底覆灭。 这一点,你应该清楚吧” 此刻脚盆仍在内战之中,倘若倒幕派也归附天朝,那就等于同时拥有了两个名义上的属国。 如此一来,天朝自然不便再公开支持任何一方。 但这也并不代表,我们可以坐视其中一方将另一方彻底吞并。 顾维钧的真实意图其实很清晰:你们内斗尽管继续,但只能争夺地盘,绝不能彻底消灭另一方。 一旦出手过重,天朝随时可能介入! 这样一来,倭国便会长期陷于分裂局面,无法统一。 伊藤薄文带回的协议对倒幕派来说谈不上好也谈不上坏。 天朝提出的要求虽显严苛,却并非完全无法接受。 毕竟,只要答应这些条件,他们就能找到一条生路,至少不必再担忧来自天朝的军事打击。 虽然正面战场上,由于山县有朋指挥得当,战局正朝着有利于关西军的方向推进,但倒幕派上下心里都清楚,目前的胜利还不足以决定整场战争的结局。 幕府仍牢牢掌控着关东广大区域,手中仍有可观兵力。 即便他们已将幕府派出的一支主力部队团团围住,也无法一举歼灭。 若战事拖延下去,形势反而对他们不利——物资早已消耗殆尽,继续打下去,极可能因补给断绝而溃败。 如今关西各地百物匮乏,尤其是粮食和武器这类战争必需品,缺口尤为严重。 本就资源贫瘠的倭国,在经年累月的战火摧残下,早已捉襟见肘。 不光是倒幕军如此,幕府一方同样面临困境。 区别在于,幕府能从天朝获得支援,通过采购补充军需,这才得以维持战力;而倒幕派不仅无法从天朝进货,反而遭到全面封锁,物资运不进来,处境愈发艰难。 在这种情况下,与天朝达成和解,既是最佳选择,也是唯一出路。 “诸位怎么看” 大保久利通看完文件后长舒一口气,放下伊藤薄文传回的条款清单,环视众人问道。 “大保久利通大人,我认为天朝开出的条件太过分了!特别是不准我们铲除幕府这一条,绝对不能接受!”一名倒幕派中坚官员愤然起身,语气激动。 显然,他对天朝如此赤裸裸地插手本国政局感到极度不满。 “天朝恐怕是想借机分裂我邦,让我们自相残杀,他们坐享其成吧” 有人一语道破背后的图谋。 可看透又能怎样现实摆在眼前。 “各位,就算没有天朝干预,我们就真有能力推翻幕府吗” 大保久利通的心腹见主子沉默,立即站出来发声。 “请大家想想,这场博弈之中,除了我们在前台拼杀之外,真正掌握局势走向的,其实是天朝那位幕后操盘者。” “即便天朝不公开下令阻止我们灭幕,他们只需暗中扶持幕府,大量出售武器给他们,同时切断我们的供应渠道,就能轻易平衡双方实力。 如此一来,他们的目的照样能达到,不是吗” 这番话不得不令人信服。 尽管他把倒幕众人比作棋子让人心里不舒服,但事实确实如此——面对天朝这样一个庞然巨物,他们根本没有抗衡之力。 “所以,天朝现在明说不让灭幕,对我们实际影响并不大。 只要他们存此心思,无论是否明令禁止,我们都无法实现目标。” 见众人陷入沉默,那人语气更加坚定:“时势压人,各位还是尽早认清现实为好。” 这话一出,满座皆黯然。 当初他们发动倒幕之时,人人意气风发,胸怀改天换地之志。 那时的天朝也不过是个闭关自守的弱国,甚至比倭国更为衰败。 相比腐朽的清廷,倒幕派中不少人曾留学西洋,见识过西方的科技与制度,正因如此,才萌生变革之心,欲效仿西法以图强。 他们的构想不可谓不宏大,在推翻幕府这一陈旧体制后,效仿西洋诸国建立君主立宪政体,继而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力求在短时间内实现国家富强、军力昌盛。 待国力稳固之后,便挥师西进,先取高丽半岛作为立足之地,再以此为跳板深入内陆,最终图谋吞并整个大华! 其实,这种野心早在一千五百年前的倭国便已有萌芽,只不过彼时面对强盛的大唐,终究只能以失败告终。 然而倭人从未真正放弃此等图谋,毕竟孤悬海外,若不向外扩张,几乎无路可走。 因此,倒幕一派所谓的“开明之士”最初也是这般盘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