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1章 致命突破的战机!
娟梦然提示您:看后求收藏(阿里小说网novels.allcdn.vip),接着再看更方便。
毕竟,鹰酱民间武装完全可能自五大湖以北出击,对我军后方实施打击与牵制。 林文虽未采纳此策,却并无恼意。他向来不专断独行,只微微颔首,平静道: “既然如此,那就依原定方略行事吧。” “第二批部队要加快启程,真正的硬仗才刚刚开始。越是深入东部,敌人的抵抗只会越发顽强。想要取胜,我们必须持续加码,投入更多力量。” 对于鹰酱这个国家,林文从未轻视。尽管此时的它尚未成为后世那个称雄全球的超级强权,但其国力不容小觑。跨海远征本就是极艰险之事,要在万里之外击败这样一个对手,难度可想而知。 此次帝国扩张已至极限,远征北美实为收官一役。待此战落幕,哪怕天朝国力雄厚,也不得不休养生息一段时日。否则连年征战,物资耗竭、财政吃紧,终将动摇国本。 “陛下尽可安心,”蒋百里接话道,“第二批军团业已自本土启程。另据前线回报,倭国附属部队在作战中表现甚佳。 他们不仅圆满完成我方指派的各项任务,且纪律严明,服从调度,极少出现违令或擅自行动的情况。故而我们正计划再于倭地招募第二批仆从军,送往北美战场助战。” 这些附庸军虽无法替代汉军主力正面攻坚,但在后方承担诸如押运粮械、维持占领区秩序、清剿民兵游击队等事务上,作用显着。如此一来,可大幅减轻正规军负担,使其专注应对正面之敌。 而倭人在这方面尤为得心应手。 听至此处,林文嘴角微扬。他对倭国这支“杂役部队”一向满意。 得益于其国内根深蒂固的等级制度和上下尊卑分明的传统,倭人士兵对上级命令近乎本能地服从,这种特质在其他仆从军中极为罕见。加之其民族崇尚集体、纪律性强,行事一丝不苟,交办之事皆能按时完成,鲜有推诿懈怠之举。 更重要的是,用人成本极低。装备一支倭人部队的开销远低于汉军,军饷低廉,即便阵亡,抚恤支出也甚少。对天朝而言,损失可控,善后简单,堪称高效廉价的战争工具。 当初林文执意彻底降服倭国,除了解除近邻威胁外,另一重目的便是将其锻造成一把利刃——一条随时可放出咬人的恶犬! 当征召令传至倭国,举国上下竟为之沸腾。 在外人眼中,宗主国征调属国军队赴死沙场,理应激起民怨沸腾、群起抵制。 然而在倭国,情形恰恰相反。 事实上,倭国人对于为天朝充当作战力量这件事,非但没有排斥心理,反而显得格外积极。 在他们眼中,能够走出国门参军,尤其是追随天朝这位“靠山”过上衣食无忧的日子,岂不是远胜于留在国内忍饥挨冻、朝不保夕 更何况,前线战事并不激烈,整体局势几乎是压倒性的优势。 天朝的军事实力冠绝天下,几乎没有哪支军队能与其抗衡。 而倭国附属部队所承担的任务,也并非正面冲锋陷阵,更多是负责扫荡零散反抗势力与地方民兵这类风险较低、却油水丰厚的差事。 此前一批随汉军远征北美的倭国辅军,伤亡总数尚不足三千,伤亡率极低,实际危险程度远远低于许多人的预期。 更诱人的是,天朝不仅按时发放军饷,伙食标准也相当可观——一日三餐由军方统一供给,无需自掏腰包,每周至少能吃上两顿肉食。 这般待遇,与眼下倭国内部饥荒遍地、百姓易子而食的惨状相比,简直如同天壤之别! 如此优渥的条件,自然让无数人争先恐后想要挤进这支队伍。 因此在许多人看来,加入天朝军队出征海外,并非去送死当炮灰,反而是摆脱困苦命运、逃离本国炼狱般处境的一条捷径! 正因如此,愿意前往北美服役的倭国人数量远超预期,甚至因名额有限而引发了多起骚动和冲突。 倭国民间应征者众多,但汉军分配的编制名额却极为有限,供需严重失衡,导致竞争异常激烈。 这一次,幕府将军并未再像以往那样将此事全权交由井上正直处理。 原因在于,此次招募事关重大,若进度迟缓,关西方面的势力便可能抢占先机。 目前倭国在天朝心中的分量尚不稳定,倘若连这样一件看似简单的事都无法高效完成,势必影响其在上国眼中的形象。 因此,幕府对此事高度重视,不仅严格依照天朝指令行事,还特意派遣了一批基层军官渗入仆从军体系,以便加强对这支队伍的实际掌控。 这样一来,即便新组建的辅军缺乏系统训练,也具备基本的组织性和战斗力,无需长时间整训便可迅速投入战场,赶赴北美参战。 眼看北美战局即将进入最终阶段,天朝方面势必将增派更多兵力,而作为附庸的倭国部队也不能掉队。 若能在此事上表现出色,无疑会赢得天朝皇帝的青睐。 一旦地位提升,来自上国的支持也将随之增加,相应地,关西一方的话语权则会被削弱。 如今倭国内战已进入僵持阶段,无论是幕府军还是关西联军,彼此都无力彻底消灭对方。 而从天朝此前的态度来看,似乎也不愿看到倭国结束分裂、重归一统。 于是,这场内斗的重点早已从军事对抗,悄然转变为双方争相向上国示好、争取信任的政治博弈。 从北美战事的经验来看,依附天朝参与对外征战,并未让倭国吃亏;相反,还能从中获取额外利益。 这对如今财政枯竭、民生凋敝的倭国而言,无疑是雪中送炭般的机遇。 时代已然不同,幕府将军心中有数:若不能尽快恢复国力,实现国家强盛,那么国内的精英人才终将被关西的倒幕派吸引而去。 而要强国,首要是有钱;有了资金,才能兴办工业;工业发展起来,才能制造武器装备;有了装备,才能组建强大军队;唯有军力强盛,方能维持政权稳固。 这一整套思路,皆源自他对天朝迅速崛起之路的深刻观察与学习。 倘若倭国能借鉴并实践这一模式,即便将来无法达到天朝那样的巅峰国力,也能积累一定实力。 到那时,或许就连天朝本身,也无法再阻止倭国实现真正的统一。 因此,此次派遣辅军赴北美,既是履行对天朝的义务,也是借机谋取实利的重要途径。 那些发放给士兵的军饷,其中相当一部分,早已被幕府暗中截留,转作国内重建与军备扩充之用。 这笔资金将成为幕府初期发展的基础,用以逐步推动工艺技术的进步。 从北美战场归来的仆从军传回情报称,天朝军队所配备的武器装备中,不仅有大量新型步枪与火炮,更出现了一种前所未闻、形似铁屋且能自行移动的奇异兵器。 这类新式武器的现身,令幕府将军深刻意识到:时代已然剧变。单靠过去那种闭关自守的政策,以及维系武士阶层统治的老路,已无法应对当下局势。必须发展工业、推动科技革新、换装先进武器,甚至军队的编制体系与作战模式也都亟需彻底改革。 关西军方面的心态与幕府如出一辙。不过由于其实力更为薄弱,管辖地域狭小,财力积累也远不如幕府,因此他们对此次机会的重视程度,反而比幕府更甚。 更何况,这是在天朝面前展现自身价值的绝佳时机,如此良机,岂容轻易错过 于是,无论是关西军还是幕府,都如同上一次一般,在规定期限内高效完成了天朝交付的任务。 甚至完成时间比要求提前了不少,此次征召的士兵整体素质也明显提升,其中不乏从前线撤下、经验丰富的军官与老兵。 双方心知肚明:唯有让自家仆从军强过对方,才能在战场上脱颖而出。 即便汉军分配给他们的任务并非正面强攻,只是清剿民兵与游击武装,但即便如此,也必须表现出更强的战斗力——哪怕无法与汉军比肩,至少要压倒对手一头。 怀着这样的竞争心态,第二批仆从军各自征募约二十五万人,合计近五十万之众。 而此次天朝派遣的正规部队约为二十五万,加上先前投入的五十五万,总计动员兵力达八十万;相比之下,仆从军总数竟超过一百三十万。 这七十五万大军将先行集结于北海岛,随后由此启程,奔赴北美西海岸。 显然,汉军此次主攻方向将由西向东稳步推进,而北线则作为牵制力量,用以吸引鹰酱主力固守北方,从而暴露其西部防线的空虚侧翼,为汉军创造致命突破的战机。 为此,汉军刻意放缓了西部战线的攻势节奏,使鹰酱长期忽视来自太平洋方向的威胁。 赵明诚在北线发起的猛烈进攻,则成功吸引了敌方全部注意力。 相较于遥远的西海岸,北方更贴近鹰酱的核心腹地,威胁更为直接与紧迫,因此他们自然优先调集重兵应对北方战事,这本是情理之中。 但汉军的真实意图,并非单纯击溃敌军主力,而是稳步扩张控制区,压缩鹰酱的生存空间,逐步构筑一道封锁链,将其慢慢围困至绝境。 这一战略目标决定了他们的行动逻辑:追求的是全面占领整个北美大陆,而非仅仅赢得一场战役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