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景至若提示您:看后求收藏(阿里小说网novels.allcdn.vip),接着再看更方便。

2024年夏,“海探七号”穿越马六甲海峡,停靠在马来西亚马六甲市的古港遗址旁。程远站在码头的石阶上,手里捧着一本元代的《南海志》,书中记载的“马六甲为西洋要冲,舟楫往来必泊于此”,与《郑和航海图》中“过龙牙门,抵满剌加(马六甲),用乾戍针”的针路记载形成完美呼应——根据钮仲勋先生的研究,这里不仅是宋元时期南海航线的中转枢纽,更是郑和船队“分腙”前往东非、阿拉伯半岛的关键节点。 “早在宋代,马六甲就已是‘蕃商聚集’的贸易港,”林珊展开一张宋元时期的马六甲港手绘地图,图上标注的“码头”“货栈”“清真寺”等建筑遗迹,与现在的考古发掘区域高度重合,“周去非在《岭外代答》里写‘满剌加国,自泉州舟行四十余日可到’,这里的‘四十余日’,按宋代‘每日行一更’的航速计算,刚好与《郑和航海图》里‘泉州—马六甲’段的‘四十更’针路一致。我们这次来,就是要找宋元时期的针路碑,看看它如何为郑和船队的‘分腙’航线提供地理参考。” 郑海峰的考古队在古港遗址的货栈区,发现了一块半埋在土里的青石碑。石碑表面布满苔藓,边缘有明显的磨损痕迹,但经过清理,几行模糊的文字渐渐显露——“至元二十九年,泉州商船过此,用丁未针十更抵苏门答腊”,旁边还刻着一个简易的罗盘图案,指针指向“丁未”方向(202.5度)。 “是宋元针路碑!”郑海峰激动地大喊,“碳十四检测显示,石碑的年代是1292±5年,属于元代至元年间,比郑和下西洋早了一百多年!这上面记载的‘丁未针十更抵苏门答腊’,与《郑和航海图》里‘马六甲—苏门答腊’段的针路完全一致,证明郑和船队的航线是对宋元航线的直接继承!” 欧阳宗明和方美怿在碑旁的泥沙里,发现了大量的宋元时期陶瓷残片,其中一片青瓷碗底刻着“泉州窑”三个字,另一片白瓷盘上则有阿拉伯文的“吉祥”字样。“这些陶瓷残片证明,宋元时期的泉州商船常在此停靠,与阿拉伯商人进行贸易,”方美怿用光谱仪检测瓷片,“青瓷的胎土成分与泉州宋代官窑完全一致,白瓷则带有波斯陶瓷的工艺特征,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实物证据。” 在清理针路碑时,当地一位名叫阿卜杜勒的老人带着一本祖传的《航海手记》来到考古队。手记是用阿拉伯文和中文混合书写的,记载了他的祖先——一位元代阿拉伯商人,从波斯湾出发,经马六甲前往泉州的航海经历,其中提到“过满剌加,见石碑刻针路,循之而行,无迷航之虞”。 “这本手记太珍贵了!”程远小心翼翼地翻阅着手记,“里面记载的‘循石碑针路而行’,证明宋元时期的针路碑不仅为中国商船服务,还为阿拉伯商船提供导航,是当时国际航海的‘公共航标’。而郑和船队来到马六甲后,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分腙’航线,让马六甲成为连接亚非的航海枢纽。” 阿卜杜勒看着针路碑,眼里满是感慨:“我的祖先曾说,马六甲是‘不同肤色人的家’,现在看到这块石碑,我终于明白,早在几百年前,这里就已经是多元文化交流的中心了。” 离开马六甲,考古队前往印度尼西亚爪哇的三宝垄港——根据《新唐书地理志》记载,这里是唐代“广州通海夷道”的重要贸易港,也是郑和船队“抵诃陵(爪哇),用辛西针”的停靠点。程远站在三宝垄的古沉船遗址旁,手里捧着一件唐代的青瓷碗,碗底的“广州窑”款识清晰可见,与《星槎胜览》中“郑和船队抵爪哇,以瓷器易香料”的记载相互印证。 “唐代的爪哇,已是南海贸易的‘香料集散地’,”林珊指着遗址旁的香料作坊遗迹,“贾耽在‘广州通海夷道’里写‘自佛逝(苏门答腊)东水行四、五日,至诃陵国(爪哇),南中洲之最大者’,这里的‘诃陵国’就是现在的爪哇。唐代商船常在此用瓷器、丝绸交换胡椒、檀香等香料,而郑和船队的‘瓷器贸易’,正是对这种传统贸易模式的继承和发展。” 郑海峰的声呐设备在三宝垄港外的深海区,发现了一艘唐代沉船的残骸。沉船的船体虽已腐朽,但货舱里的瓷器依然保存完好——大量的青瓷碗、白瓷盘整齐地堆放在一起,部分瓷器上还残留着香料的痕迹。 “这些瓷器是唐代广州官窑的产品,”方美怿拿起一件青瓷碗,仔细观察它的釉色,“釉色均匀,胎质细腻,和我们在苏门答腊唐代沉船里发现的瓷器完全一致。瓷器上残留的胡椒、檀香成分,证明这艘沉船是在进行‘瓷器—香料’贸易时沉没的,这与郑和船队‘以瓷易货’的贸易方式完全相同。” 欧阳宗明在沉船的船长室里,发现了一本用竹简写的《航海日志》。日志虽已部分腐朽,但仍能辨认出“贞元十三年,从广州出发,载瓷千件,往诃陵易香料,遇风暴沉于此”的字样。“这是唐代船员的贸易记录!”他激动地说,“里面提到的‘载瓷千件,往诃陵易香料’,与《瀛涯胜览》中‘郑和船队抵爪哇,以瓷器百件易胡椒百斤’的记载,在贸易规模和模式上高度相似,证明郑和的贸易航线是对唐代航线的延续。” 在清理沉船时,考古队发现了一具唐代船员的骸骨,骸骨被卡在货舱的瓷器堆中,手里还紧紧攥着一把青铜刀。经过法医检测,骸骨的年龄约35岁,骨骼上有明显的骨折痕迹,推测是在风暴中被瓷器砸伤,最终不幸遇难。 “他应该是这艘沉船的船长,”程远看着骸骨,感慨地说,“在风暴中,他没有放弃货物,而是试图保护这些瓷器,可惜最终没能逃过一劫。他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古代航海者的坚韧与担当,也让我们更加理解,郑和船队的船员们为何能在惊涛骇浪中开辟出非洲针路——他们继承的,不仅是航线,更是先辈们的航海精神。” 当地政府为这位无名船员修建了一座纪念碑,碑上刻着“唐代航海者之墓”,程远亲自为纪念碑题词:“跨越千年的航海魂,连接古今的贸易情。” 考古队抵达印度南部的奎隆港——根据《岛夷志略》记载,这里是元代“小葛兰国”的都城,也是汪大渊“抵小葛兰,用庚酉针抵东非”的点,更是郑和船队“从奎隆,经马累岛,抵摩加迪沙”的重要中转站。程远站在奎隆的古灯塔遗址前,手里捧着一块元代的牵星板,板面上刻着“一尺二寸”的刻度,与郑和船队使用的牵星板形制完全相同。 “早在元代,汪大渊就已用‘牵星术’导航前往东非,”林珊指着《岛夷志略》中“夜观北极星,定方位,用庚酉针行二十一日抵层拔国”的记载,“这里的‘夜观北极星’,就是‘牵星术’的核心——通过测量北极星与海面的角度来确定纬度。而郑和船队在非洲针路中‘用牵星板量北极星高度,定针路方向’,正是对这种技术的继承和完善。” 欧阳宗明和方美怿在古灯塔旁的沙丘下,发现了一座元代水手的古墓。墓中出土了一套完整的牵星板(共12块,从一寸到一尺二寸不等)、一枚罗盘和一本《牵星口诀》抄本。《牵星口诀》里记载的“北极星七指,抵马累岛;北极星五指,抵摩加迪沙”,与《郑和航海图》中的“牵星数据”完全一致。 “这是元代‘牵星术’的实物证据!”方美怿激动地说,“这套牵星板的刻度精度达到了0.1寸,比宋代的牵星板更加精准。《牵星口诀》里的‘七指’‘五指’,对应现在的纬度约4°n和2°n,与马累岛、摩加迪沙的实际纬度完全吻合,证明郑和船队的‘牵星术’是直接继承自元代的航海技术!” 郑海峰的摄像机在古墓的墙壁上,发现了一幅壁画——画中描绘了元代水手用牵星板观测北极星的场景,旁边还标注着“庚酉针”“壬丙针”等针路方向。“这幅壁画太直观了!”郑海峰兴奋地说,“它生动地展现了元代水手‘昼看针、夜观星’的航海方式,而这正是郑和船队在非洲针路中采用的导航模式。” 印度考古部门得知这一发现后,主动提出与中国考古队联合研究“元代—明代牵星术传承”项目。双方共同举办了“牵星术与非洲针路”学术研讨会,来自中国、印度、肯尼亚等国的学者,围绕“牵星术如何影响郑和航线”展开深入讨论。 印度考古学家拉吉夫感慨地说:“过去我们只知道郑和船队曾到过印度,但不知道他的航海技术与印度有着如此深厚的渊源。这次发现的元代牵星板,证明了中印航海技术的交流早在几百年前就已存在,这是两国文化交流的宝贵财富。” “海探七号”抵达阿拉伯半岛的亚丁港——根据《郑和航海图》记载,这里是“马尔代夫—埃尔—亚丁”针路的终点,也是郑和船队“分腙”前往埃及、波斯湾的重要港口。程远站在亚丁的古港遗址旁,手里捧着一件明代的青花瓷碗,碗底的“永乐年制”款识清晰可见,与《瀛涯胜览》中“郑和船队抵阿丹(亚丁),赐瓷器、丝绸,酋长献乳香、没药”的记载相互印证。 “早在唐代,亚丁就已是‘广州通海夷道’的终点之一,”林珊展开贾耽的“广州通海夷道”航线图,图上标注的“自三兰国(东非)正北二十日行,至设国(席赫尔),又十日行至亚丁”,与《郑和航海图》中“东非—亚丁”段的针路基本一致,“唐代商船常在此用瓷器交换乳香、没药,而郑和船队的‘朝贡贸易’,正是在这种传统贸易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了中国与阿拉伯世界的交流。” 欧阳宗明和方美怿在亚丁港的货栈区,发现了大量的明代瓷器残片,其中包括青花瓷、青瓷、白瓷等多种类型,部分瓷片上还刻着“赏赐”二字。“这些瓷器是明代官窑的产品,”方美怿用光谱仪检测瓷片,“青花料是苏麻离青,胎土是景德镇高岭土,与‘清和号’沉船出土的瓷器完全一致。刻有‘赏赐’二字的瓷片,证明它们是郑和船队赏赐给亚丁酋长的礼物,是‘朝贡贸易’的实物证据。” 郑海峰的声呐设备在亚丁港外的深海区,发现了一艘明代沉船的残骸。沉船的货舱里,除了大量的瓷器,还有不少乳香、没药的残留,以及几枚阿拉伯银币。“这艘沉船应该是郑和船队的补给船,”郑海峰说,“它的航线与《郑和航海图》中‘亚丁—波斯湾’段的针路一致,证明郑和船队的针路不仅覆盖东非,还延伸到了阿拉伯半岛和波斯湾,形成了一个庞大的航海网络。” 亚丁博物馆将这些明代瓷器残片与当地出土的阿拉伯文物一同展出,吸引了大量游客。博物馆馆长穆罕默德说:“这些瓷器不仅是中国的文化遗产,也是亚丁的历史记忆。它们证明了早在六百年前,亚丁就已是中国与阿拉伯世界交流的桥梁,而这种交流,一直延续到今天。” 程远在博物馆的演讲中说:“郑和的非洲针路不是孤立的航线,而是连接亚非欧的航海网络。从东非的摩加迪沙到阿拉伯半岛的亚丁,从印度的奎隆到中国的泉州,这条航线不仅传播了商品,更传播了和平、合作、包容的精神。这正是我们今天需要继承和发扬的航海精神。” “郑和非洲针路与全球航海文明”国际特展在联合国总部举行。展厅内,从汉代的西沙航标石板到明代的亚丁青花瓷,从元代的牵星板到宋代的泉州海图,一件件文物串联起中国南海航线两千年的发展历程,也展现了郑和非洲针路对全球航海文明的深远影响。 联合国秘书长在开幕式上致辞:“中国考古人用严谨的工作,还原了一条跨越两千年的航海奇迹。郑和的非洲针路不仅是中国的骄傲,更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它证明了和平交流、互利共赢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永恒主题,这对当今世界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程远站在展厅的核心区域,向各国代表介绍:“从汉代的‘唯望星宿’到明代的‘罗盘针路’,中国航海技术的发展从未中断。郑和的非洲针路,是这种技术传承的巅峰,它不仅连接了亚非大陆,更促进了不同文明的交流与互鉴。今天,我们发掘这些文物,不仅是为了还原历史,更是为了传承和平、合作、包容的航海精神,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欧阳宗明和方美怿带着他们五岁的儿子欧阳海禾,站在“清和号”复原模型旁。海禾手里拿着一个迷你版的罗盘,奶声奶气地说:“爸爸,妈妈,我以后也要当考古学家,去找更多的大船故事!” 方美怿笑着摸了摸儿子的头:“好啊,等你长大了,我们一起去东非,去南海,把爷爷、奶奶没有发掘完的航海故事继续讲下去。” 程远和林珊站在不远处,看着这温馨的一幕,相视而笑。“你看,”林珊靠在程远肩上,“我们的考古事业有了传承,郑和的航海精神也有了新的守护者。这就是我们毕生追求的意义。” 程远握住她的手,望向展厅外的联合国大厦:“非洲针路的探索还没有结束,未来,我们还要去埃及的艾特伯港,去波斯湾的霍尔木兹,去南非的厄加勒斯角,寻找郑和船队向西延伸的更多证据。我相信,只要我们坚持下去,中国古代航海文明的辉煌,会被更多人知道,会永远照亮人类文明交流的航程。” 夕阳下,“清和号”复原模型的帆影在联合国总部的玻璃幕墙上投下长长的影子,仿佛一艘真正的宝船,正沿着两千年的南海航线,再次驶向那片承载着友谊与传奇的海洋。而程远和他的伙伴们,也将继续在考古的道路上前行,书写着属于他们的,也是属于中国海洋文明的新篇章——这篇章里,有跨越千年的技术传承,有不同文明的和平对话,更有一代又一代考古人对历史的敬畏与对未来的期许。

玄幻奇幻推荐阅读 More+
道途幻

道途幻

水酉甘
一段并不是自己选择的寻道之路,经过了年轻时的热血,然后历经世间百劫终为大道长眠时宙!
玄幻 连载 66万字
狐墓

狐墓

柠鬼
我们不过都是命运的棋子罢了,被黑暗吞噬,在黑暗中等待相遇,迷茫,最后享受被晨光撕扯的痛……这世上唯一长生不老的,便是我们的欲望……
玄幻 连载 2万字
我爱戒指

我爱戒指

月少
侯卫东原本是一个普通高中生,但是突然在一场流星雨中被一颗流星雨砸中,而那颗流星其实是一个九级文明所研发的超级智脑,因为该文明发展到极限,引发星..
玄幻 连载 21万字
逃荒弃我?手握系统全族求赏饭!

逃荒弃我?手握系统全族求赏饭!

小妖散仙
(穿越+领地基建+系统+空间+无cp)袁书一睁眼,到了正闹饥荒的古代。全家逃荒,为了少个累赘,她被重男轻女的父兄卖给护卫兵,抛至贫民窟。谁知意外绑定了领主系统,系统赠送领地「贫民窟」一块。领地虽然穷了点、破了点,但袁书擅长捡人。捡个流放罪臣,转头就给领地规划建设捡个没落千金,结果千金给贫民们当起了老师捡个罪臣之子,原来人家是武状元袁书靠捡来的一帮人才,将贫民窟逐渐发展成富民窟,声名远扬重男轻女的父
玄幻 连载 62万字
霸道帝少请节制

霸道帝少请节制

半弯弯
言安希醉酒后睡了一个男人,留下一百零二块钱,然后逃之夭夭。什么?这个男人,竟然是她未婚夫的大哥?一场豪赌,她被作为赌注,未婚夫将她拱手输给大哥。慕迟曜是这座城市的主宰者,冷峻邪佞,只手遮天,却娶了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女人,从此夜夜笙歌。外界猜测,一手遮天,权倾商界的慕迟曜,中了美人计。她问:你为什么娶我?各方面都适合我。言安希追问道:哪方面?性格?长相?身材?除了身材。……后来她听说,她长得很像一个人
玄幻 完结 552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