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知否之盛老太太16
福安坤吉提示您:看后求收藏(阿里小说网novels.allcdn.vip),接着再看更方便。
傍晚药圃 夕阳将药圃染成金色。徐静姝带着明远辨认草药,孩子的小手小心翼翼地抚摸薄荷叶片的纹路。 "娘亲,这个皱皱的叶子是什么" "这是黄芩。"徐静姝蹲下身,指着根部,"看这里,黄如金子,所以叫黄芩。" "太祖母说,雪灵芝比黄芩金贵一百倍!"明远突然说,"长在雪山最高的地方,有凤凰守着..." 徐静姝笑着揉揉他的发顶。 老太君近来常带着明远认药,孩子记性极好,竟能说出几十味药材的性状。 晚风送来阵阵药香,她望着远处染坊升起的袅袅青烟,心头舒畅。 "姑娘!"李嬷嬷匆匆走来,"三爷让您去书房,织造局的订单契约拟好了。" 三日后,徐静姝完成了"天华锦"的调色。 李大人知道后,激动得又追加了一千匹订单,价格高出三成。 "徐小姐,下月江宁织染大会,务必赏光啊!"临行前,李大人再三邀请。 这次徐静姝没有拒绝。 在这个世界,女子若想真正立足,除了家族庇佑,更需要一技之长。 当晚,她同时收到了两份请帖——一份来自染坊管事们,邀她主持开缸大典;另一份来自族中医婆们,请她参加端阳采药仪式。 烛光下,两份烫金请帖在案几上泛着微光。 "染坊开缸大典定在端午前。"徐凛指着左边请帖,"按祖制,该由你执朱笔点缸。" 他顿了顿,"自你曾祖去世后,徐家已经三十年没有女子主祭了。" 右边请帖更显古朴,印着药葫芦纹样:"医婆们的采药仪式也想请你领头。老太君发了话,说你的'青灵丹'用得比她还老道。" 徐静姝轻抚请帖上的纹路。 "三叔,这两件事我都应下了。"她将请帖郑重收进匣中,"还有织造局的'天华锦',十日内必能完工。" 徐凛难得露出赞许的目光,他起身要走,又回头道,"对了,明日开始,老太君请了族老亲自教你《青囊经》。" 徐静姝一怔。 她望向窗外老太君院子的方向,隐约可见一盏孤灯仍在夜色中明亮。 烛花"啪"地爆了个喜兆。 每天都有新收获。 寅时三刻,徐静姝已在铜盆前净手。井水沁凉,她细细搓洗每一根手指,直到指尖微微发红。 今日老太君要正式传授《青囊经》,按祖制需焚香沐浴,以示对医道的敬畏。 "姑娘,衣裳备好了。"李嬷嬷捧来一套素白中衣,"老太君特意嘱咐,要未染色的原布。" 徐静姝换上白衣,将青丝挽成最简单的圆髻。 镜中人未施粉黛,眉目间却多了几分往日没有的坚毅。 这三个月来,染坊的烟火气与药圃的草木香,已悄然洗去了她身上那份京城闺秀的娇贵。 老太君的院子笼罩在晨雾中。推开药房的门,浓郁的药香扑面而来——苍术、白芷、当归的气息交织在一起,架子上数百个青瓷药罐在晨光中泛着幽光。 "来了。"老太君正在碾药,头也不抬,"把《青囊经》请出来。" 紫檀匣中的医书已经泛黄。徐静姝刚触到书页,老太君突然按住她的手:"医者先医心。你学医,为的什么" 徐静姝望着案上袅袅升起的药烟,想起明德惊风那日,孩子青紫的嘴唇;想起明远夜里偶尔的咳喘;想起自己刚穿越来时… "为...护我所爱之人周全。" 老太君目光如炬:"不为一技之长不为扬名立万" "若为名利,染坊足矣。" 老人脸上的皱纹舒展开来:"好!这才配学《青囊经》。"她翻开扉页,"今日先教你认'气'。" "明日族老会接着教你下一章。" 一连几日,徐静姝都静下心来认真学习。 结合系统给的金手指已经灌输了很多医毒的知识,徐静姝感觉目前她的水平,这古代快要盛不下她了。 无它,就是强。 这天,日头正烈时,徐静姝带着明远在药圃实践晨间所学。 老太君传授的"望气辨药"之法颇为玄妙——药材在阳光下会呈现不同的"气",上品者其气清透如薄纱。 并且,徐静姝拿着请系统做旧的毒术大全,换取了让明远也跟着学习青囊经的机会。 "娘亲,这株黄芪的气像小兔子!"明远趴在地上,指着草叶间跃动的光斑。 徐静姝顺着孩子的手指看去,不禁莞尔。经他这么一说,那摇曳的光影确实像只蹦跳的野兔。 自开始学习医术,明远对草药的兴趣与日俱增,那双眼睛总能发现大人忽略的细节。 "远儿真厉害。"她摸摸孩子的头,"这是黄芪在'说话'呢。好药材都有灵性,会用自己的方式告诉人们它适合治什么病。" 明远睁大眼睛:"就像染坊的布会告诉娘亲它想要什么颜色吗" 她正要解释,忽见老太君拄着蟠龙杖站在圃边,眼中闪着赞许的光。 "丫头,端午采药的名单拟好了。"老太君递来一张洒金笺,"你带队去青龙崖,那里端午日的午时,能采到最好的石斛。" 徐静姝接过名单,上面全是族中资深医婆的名字。 "祖母,这..." "怕压不住阵" "连织造局的官老爷都敢当面议价,还怕几个老婆子" "记住,采药时盯着点刘婆子,她手不干净。" 明远正巧跑过来,举着一把野花要送给太祖母。 老太君弯腰接花时,递过来一个小布包,被徐静姝眼疾手快地接住——入手沉甸甸的,像是金属器物。 "收着。"老太君轻声道,"采药时用得上。" 布包掀开一角,银光乍现——竟是一套精致的采药工具,小铲、小锄、剪子一应俱全,柄上都刻着"徐"字。 这应当是老太君年轻时用过的家伙什。 染典 未时刚过,染坊已热闹非凡。开缸大典在即,老周正指挥帮工们清洗染缸。 见徐静姝来了,老管事连忙迎上来: "小姐,您看这朱砂可对" 他捧着的陶碗里盛着鲜红的粉末。按祖制,开缸时需家主用朱砂笔在缸身书写"福"字,以求染事顺遂。 "再加点雄黄。"徐静姝捻起一撮朱砂搓了搓,"天热了,防虫蚁。" 染坊中央,三口新缸已擦拭得锃亮。 徐静姝绕着大缸检查,忽然,她在第三口缸内侧摸到一道细微的裂痕。 "这缸不能用。" 老周脸色大变:"这...明日就是大典..." "裂纹会吸色,染出的布匹色不均匀。"徐静姝果断道,"去库房取那口备用的小缸。" "可小缸容量..." "分批染。"她打断道,"宁可多费些工夫,也不能砸了招牌。" 老周欲言又止,最终还是叹服地点头。这位小姐看着温婉,在技艺上却出奇地执拗。 也正因如此,徐家的"新天水碧"才能在短短时间内名震江南。 帮工们换缸的间隙,徐静姝抽空检查了明日要用的祭品。香烛、果品、五谷都已备齐,唯独少了一样—— "老周,雄黄酒呢" "这..."老周支吾道,"按老规矩,开缸祭只用清酒..." "从今年起改规矩。"徐静姝取出一个小纸包,"这是我按《青囊经》配的药酒方,能防暑湿瘴气。染坊湿热,工人们常犯关节疼。" 老周接过药包,心中感叹。 他在这染坊干了四十年,还是头回有人惦记工匠们的病痛。 夕阳西沉时,徐静姝回到老太君处复命。院子里飘着草药的苦涩香气,老太君正在炮制一批半夏。 "都安排妥了" "是。"徐静姝接过药铲,熟练地翻动药材,"只是...刘婆婆似乎对侄女带队采药颇有微词。" 老太君哼了一声:"她那点心思,当我不知道"突然压低声音,"青龙崖的石斛,年年都是她经手,年年数量都对不上。" 石斛是名贵药材,尤其端午日采的更为金贵。 "祖母为何不早揭穿" "留着她钓大鱼。"老太君眼中精光一闪,"今年你盯紧些,必有人来接应。" 正说着,明远蹦蹦跳跳地跑进来,手里举着一株刚挖的草药:"太祖母看!我在后山找到的!" 老太君接过一看,竟是株罕见的七叶一枝花。 "这孩子,天生是块学医的料。" 夜深人静时,徐静姝在灯下研读《青囊经》。忽然,书页间滑出一张泛黄的纸条,上面是老太君年轻时的笔迹: "医者如染匠,既要循古法,亦需顺天时。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方为真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