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6章 县委书记陪饭
而立未立提示您:看后求收藏(阿里小说网novels.allcdn.vip),接着再看更方便。
陈长河看着这景象,眉头微微皱起。 虽然他老家常青县也穷,但也没有破败到这份上,起码县城里还是有一些像模像样的建筑和商店,主街道也是基本平整的。 今年招商工作结束后,县里为了给各个企业配套基础设施,更是开始大兴土木搞建设。 其他很多地区的小县城,或许没有常青县这样的机遇,但也都在逐步发展进步。 可这广山县,看起来就像是被时光遗忘了一样,还停留在改革开放之初的模样。 如果单看这县城里的景象,很难会认为它是江北省的某个县城,倒像是规模大一些的乡镇,或者中西部落后省份的县城。 “陈主任,您别笑话我们这县城破。” 李奇辉坐在旁边,注意到他的神色,叹了口气:“我们也想把县城建设得好一点,可县里财政实在紧张,去年好不容易攒了点钱,想把主街修缮一遍,结果修到一半就没钱了,只能先停下来,等今年再想办法。” 陈长河转过头,看向李奇辉:“县里的财政主要靠什么农业税吗” “是啊,主要靠农业税和少量的工商税。” 李奇辉点了点头,语气无奈:“可咱们这地方自然条件比较复杂,有的乡镇地势低洼,容易遭受洪涝灾害,有的乡镇又严重缺水、土壤沙化严重,还有的乡镇山地多、农田少。总而言之,农业税收不上多少。 至于企业和工商户更是少得可怜,能收上来的税极其有限。 去年全县财政收入才一千万出头,除去给公务员和教师发工资,再留一部分给医院、学校,剩下的钱连修条路都不够,更别说搞其他建设了。” “有没有想过引进一些企业比如利用当地的资源搞点加工产业或者发展特色农业” 陈长河又问。 “怎么没想过” 李奇辉苦笑:“我们县里还是有一些资源的,比如桑岭镇的桑蚕养殖就搞得还不错。 前年有个云海市的老板想利用这项资源,来我们这开个扎染厂。 结果来考察的时候,看到从山里到县城的路全是土路,下雨的时候根本走不了,最后还是放弃了。 还有去年,我们觉着沙土地适合种花生,就想请个农业专家来给老百姓指导种花生。 结果专家来了一看,说我们这的土壤虽然适合种花生,但没有水利设施,浇水极其不便,最后也不了了之了……” 陈长河默默点头,并没有继续追问。 广山县的贫困问题肯定很复杂,涉及到路、水、资金、技术等多个方面,每一个都是难题,想要解决,得在了解清楚后,一步步来。 车开了大概二十分钟,终于到了县委招待所。 招待所是一栋三层的砖瓦房,看起来是县城里少有的像样建筑,门口挂着一块红色的牌子,上面写着 “广山县县委招待所”,字迹还算清晰。 众人下了车,李奇辉领着他们进去,笑道:“各位先去房间放行李,洗漱一下,我让人把晚饭准备好,咱们半小时后在餐厅集合。” 陈长河一行八人,在招待所工作人员的引导下上了楼。 房间是两人一间,陈设简单,两张床,一张桌子、两把椅子,还有一个旧衣柜,墙壁是白石灰刷的,有些地方已经发黄。 陈长河和贾子龙住一间,他们刚放下行李,住在隔壁的张雷和孙国栋便溜了过来,关上门询问贾子龙分手的事。 了解清楚情况后,二人唉声叹气一番。 如果袁倩倩是劈腿,或者是玩腻了分手,他们还能批判大骂一番。 可袁倩倩是被亲妈逼着与贾子龙分手的,他们也不好批判什么,只能劝贾子龙早点放下这事,向前看。 “对了……” 劝完贾子龙,张雷看向陈长河:“你在美国见到苏映雪了吗” “见到了。”陈长河点点头。 “见到了” 张雷惊喜不已,一把抓住陈长河的肩,激动地问道:“她现在怎么样我写的信你有没有交给她” “她挺好的。” 陈长河笑道:“成绩不错,生活充实,白天学习,晚上去中餐馆打工,除了比较忙碌辛苦一些,没什么特别困难的方面。 我们见面时,还是她尽地主之谊,请我吃的饭呢。 吃饭的时候我们聊天,我特意提到你,说你现在和我们一起做学术研究,已经可以独当一面了,她听完还夸你了,说没想到你会有这么大的进步。 你的信我也交给她了,她当场没看,收下带回去了,说以后会给你回信。” “那就好,那就好!” 张雷激动地直搓手,咧着嘴笑道:“我知道她在变得越来越优秀,我也会更加努力,变得越来越优秀的!” 陈长河微微一笑,没有说话。 两个人都越来越优秀,将来就能在一起吗 未见得。 但话说回来,如果张雷把苏映雪当作一种信念,去推动着自己努力拼搏,倒也是一件好事。 兄弟四人说了会儿话,李奇辉上楼,叫大家一起去招待所餐厅吃饭,并且告诉大家,县委书记胡世平马上就到,来陪大家吃晚饭。 几人随着李奇辉下楼,刚到院子里,就见一辆先前接他们的吉普车驶入院中。 一名身穿深灰色中山装、身材微胖的中年男人下了车。 他头发梳得整齐,脸上带着温和的笑,双眼炯炯有神,看起来像是个做事干练的人。 “这位就是胡世平书记。” 李奇辉连忙介绍。 他并没有向胡世平介绍陈长河和罗志旺。 但胡世平显然提前做过功课,快步上前,先握住了罗志旺的手,语气热情:“罗院长,欢迎欢迎!你们能来我们广山县指导工作,真是帮了我们大忙了!” 罗志旺客气两句后,胡世平又转向陈长河,双手递过来:“陈主任,久仰大名! 你写的几篇关于国企改革和扶贫工作的论文,我反复读了几遍,受益良多! 以前总盼着能够当面与您交流、向您请教,却一直没有合适的机会。 今天能见到您本人,真是万分荣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