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治提示您:看后求收藏(阿里小说网novels.allcdn.vip),接着再看更方便。
次日清晨,高铭远、苏晚与小皇子赵珩的车马准时在城门外汇合。太医院派来的两位老御医,已带着满满两车药材等候在旁,药箱上贴着醒目的“兰考医馆专供”字样,连车夫的腰间都别着官府签发的通行令牌,一路畅行无阻。 赵珩掀开车帘,探头看着车外掠过的田埂,兴奋地跟高铭远分享:“高老师,上次咱们走这条路时,地里的麦子才刚抽穗,如今都收割完了,只剩下光秃秃的田垄,等着种新庄稼呢!” 高铭远顺着他的目光望去,笑着点头:“殿下观察得仔细。这麦收后得赶紧翻地、施肥,种上荞麦或豆子,才能让土地不空闲,冬天也能多些收成。等咱们到了兰考,正好能赶上村民们种秋粮。” 苏晚坐在一旁,给两人递上刚温好的茶水,轻声道:“我还带了些京城的点心,路上殿下若是饿了,便垫垫肚子。兰考的住处我已让人提前打扫,御医们的房间也备好了炭火,虽比不上京城暖和,却也干净整洁。” 赵珩接过茶杯,乖乖道谢:“多谢苏晚姐姐。我这次带了笔墨,每日都会把看到的农务、学到的东西记下来,绝不让父皇和秦大将军失望。” 一路行来,赵珩没半分皇子的娇气。遇到难走的土路,他便下车跟着车马步行;看到路边劳作的农夫,会主动上前询问收成。有次路过一个小村落,见村民们正为缺水浇地发愁,他还拉着高铭远的衣袖问:“高老师,咱们兰考的水渠法子,能不能也教给他们呀” 高铭远摸了摸他的头,耐心解释:“每个地方的水土不一样,得先看看他们这儿的河流走向,再算水渠的坡度,不能随便照搬。等咱们把兰考的农务推广章程定好,就会派人来帮他们想办法。”赵珩似懂非懂地点头,把“看水土、算坡度”记在了心里。 五日后,车马终于抵达兰考村口。虎子带着村民们早已在路边等候,看到高铭远的身影,立刻笑着迎上来:“高大人,您可算回来了!学堂的木料都堆好了,就等您回来定开工的日子呢!” 话音刚落,赵珩就从车上跳下来,脆生生地喊:“虎子哥!我也来啦!这次我要帮你们一起盖学堂!” 村民们见小皇子也来了,都又惊又喜,连忙躬身行礼。赵珩却摆了摆手,拉着一个挎着竹篮的小孩问:“你家的麦子收完了吗够不够吃呀”那小孩怯生生地点头:“够吃!高大人教我们种的麦子,收了好多呢!” 高铭远笑着上前,对众人说:“这位是太医院的李御医和张御医,往后会在村里的医馆坐诊,大家有头疼脑热的,都可以去看看。”村民们闻言,纷纷围向御医,脸上满是感激——从前村里人生病,只能靠些土方子硬扛,如今终于有了正经大夫。 当晚,高铭远在村中公屋召集主事人,商议学堂开工事宜。赵珩坐在一旁,认真地听着大家讨论木料的分配、工匠的安排,还时不时拿出笔墨,把关键的话记下来。等散了会,他还拉着高铭远问:“高老师,盖学堂要先打地基,是不是跟修水渠要先挖沟一样,都得把底子做牢” 高铭远点头笑道:“殿下说得对,不管是盖房子还是做事,底子都得扎实。明日咱们去学堂地基看看,你就能明白怎么打地基了。” 夜色渐深,兰考的村子里静悄悄的,只有偶尔传来的犬吠声。赵珩躺在简陋的木床上,想着明日要去看地基,还要跟村民们学种秋粮,兴奋得翻来覆去。他摸出贴身带的小本子,借着月光写下:“今日到兰考,看到村民们都有麦子吃,很开心。高老师说,做事要打牢底子,我也要把学农务的底子打牢,将来帮更多百姓过好日子。” 窗外的月光洒在纸上,映着稚嫩的字迹,也映着一个皇子对百姓的牵挂。而此刻的高铭远,正与苏晚、御医们商议医馆开诊的细节,油灯下,几人的身影被拉得很长,满是对兰考未来的期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