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治提示您:看后求收藏(阿里小说网novels.allcdn.vip),接着再看更方便。
晨光刚漫过兰考的田垄,医馆的烟囱便先冒出了袅袅炊烟。张御医正守在灶台前,搅动着大锅里翻滚的汤药,药香混着艾草的气息,顺着敞开的门窗飘向村口。 赵珩跟着高铭远和苏晚刚走到医馆门口,就见村民们已排起了长队,手里都攥着粗瓷碗。李御医正站在台阶上,给大家分汤药:“这药得趁热喝,喝完身上暖,能防着着凉。” “高大人来了!”有人喊了一声,排队的村民纷纷转头,脸上满是笑意。赵珩快步走上前,看着锅里棕褐色的汤药,转头问李御医:“李爷爷,这里面都放了什么呀闻着有点苦,村民们会不会不爱喝” 李御医笑着从药筐里拿出几片晒干的生姜:“这里面加了生姜和红枣,能压一压药苦味,喝着还带点甜呢。”说着,他盛了一碗递过来,“殿下要不要试试”赵珩接过碗,抿了一口,果然不似想象中苦涩,还带着淡淡的姜香,他连忙点头:“好喝!我帮你们分吧!” 苏晚早已取来干净的勺子,递给赵珩。他踮着脚站在灶台边,接过村民递来的碗,小心翼翼地舀药、递碗,动作渐渐熟练。有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姑娘接过药碗,脆生生地说:“谢谢小殿下!喝了药,我奶奶就不会头晕了。”赵珩笑着摆手:“不用谢,快给奶奶送去吧。” 等汤药分完,太阳已升得老高。高铭远看了看天色,对众人说:“咱们该去邻村看水源了。”赵珩连忙擦了擦手,揣上小本子跟上,还不忘回头对御医们说:“李爷爷、张爷爷,我傍晚回来再帮你们!” 一行人往邻村走,路上要经过一片荒坡。赵珩看着坡上稀疏的野草,想起之前看到的兰考水渠,疑惑地问:“高老师,邻村是不是也缺水呀不然怎么连草都长得少。”高铭远点头:“邻村只有一口老井,天旱的时候,井水不够用,地里的庄稼都得等着下雨。咱们去看看能不能找到新的水源,也帮他们修条小水渠。” 走了约莫一个时辰,终于到了邻村。村口的老槐树下,几位村民正坐在石墩上叹气,见高铭远带着人来,连忙起身迎接。领头的老人握着高铭远的手,声音有些沙哑:“高大人,您可算来了!今年秋播的种子撒下去,就怕没水浇,到时候又要减产了。” 高铭远跟着老人往村后走,那里有一条干涸的小河沟,沟底只有零星的水洼。赵珩蹲在水洼边,看着里面游动的小鱼,抬头问:“高老师,这条河以前是不是有水呀怎么现在干了” “以前雨水多的时候,河里的水能漫过脚腕,”老人叹了口气,“后来天旱,上游的水少了,这河就慢慢干了。”高铭远蹲下身,摸了摸沟底的泥土,又抬头看了看远处的山势,对众人说:“这沟底的土还湿着,说明地下有水。咱们可以沿着沟挖条浅渠,再在高处挖个蓄水池,下雨的时候存水,就能浇地了。” 赵珩连忙掏出小本子,把“挖浅渠、建蓄水池”记下来,还画了个简单的沟渠草图,又问高铭远:“那挖渠要像兰考的水渠一样算坡度吗”高铭远点头:“当然要算,得让水顺着坡往下流,才能流到地里。等回去我画个图纸,咱们跟村民们商量着来。” 夕阳西下时,几人才往兰考村回。路上,赵珩翻着小本子,跟高铭远和苏晚说:“今日我记了汤药里有生姜红枣,还知道邻村要挖浅渠、建蓄水池。要是邻村有了水,他们的庄稼就能长得好了!” 回到兰考村,赵珩果然先去了医馆。御医们正收拾药筐,见他来,笑着让他帮忙把晒干的草药分类。赵珩蹲在地上,把艾草、金银花分开摆放,还不时问药材的用处,小本子上又多了几行密密麻麻的字。 晚上,赵珩趴在桌上写日记,笔尖在纸上轻轻滑动:“今日分了防风寒的汤药,还去邻村找水源。高老师说,要帮邻村挖渠存水,这样他们的庄稼就不会渴了。原来帮人要先知道别人需要什么,就像分汤药要加姜枣,挖渠要算坡度,都要用心想。” 窗外的星星亮了起来,赵珩写完日记,把小本子贴身放好,想着明日要帮村民们给荞麦浇水,又要跟高老师学画水渠图纸,嘴角忍不住上扬。而高铭远的屋里,油灯还亮着,他正俯身画着邻村的水源草图,苏晚在一旁整理着今日考察的记录,两人偶尔低声交谈,眼里满是对两村丰收的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