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伐木工提示您:看后求收藏(阿里小说网novels.allcdn.vip),接着再看更方便。
译文: 观察国家的光辉,利于成为君王的宾客。 含义: 有机会观察到国家层面的盛大景象和文明光辉(观国之光),例如典章制度、礼仪文化。这种高层次的观察,有利于被君王赏识,成为座上宾(利用宾于王)。 京城的繁华,超出了明德想象。 六四故事: 朱雀大街上,商铺林立,人流如织。来自西域的胡商牵着骆驼,南方的海客捧着珍珠,北地的马贩吆喝着良驹。各色人等穿梭往来,言语各异,服饰缤纷。 明德在太学附近租了间小屋安顿下来。每日清晨,他都会登上城南的观星台,俯瞰这座雄伟的都城。 这就是天下的中心啊。他感叹道。 太学的学习生活让他大开眼界。这里不仅有汗牛充栋的典籍,更有来自各地的英才。他们辩论经义,探讨时政,思想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然而,真正让明德感受到观国之光的,是一则突如其来的消息。 新君将于下月举行登基大典!太学里沸腾了。 这是三十年来的首次新君登基,各国使节都将前来朝贺。对明德这样的士子来说,这是千载难逢的观察机会。 大典前夜,明德辗转难眠。 他想起老者的话:观国之光,不仅要看热闹,更要看门道。 次日拂晓,钟鼓齐鸣。 明德早早来到皇城前的广场。这里已经人山人海,但他凭借太学学子的身份,得以站在较前的位置。 旭日东升时,皇城门缓缓开启。 首先出来的是仪仗队。三千甲士手持长戟,步伐整齐,盔甲在阳光下闪闪发光。随后是文武百官,身着朝服,神情肃穆。 这就是国家的威严。明德暗暗记下。 接着是各国使节的队伍。西域使者献上汗血宝马,南方藩国进贡象牙珍珠,东方岛国呈递珊瑚珍宝。万邦来朝的盛况,让明德真切感受到了王朝的强盛。 但最让他感兴趣的,是接下来的祭祀仪式。 新君亲自登上祭坛,焚香祷告。礼官诵读祭文,乐师演奏雅乐。每一个动作,每一句祷词,都遵循着古礼。 为什么登基要先祭天旁边一个年轻士子好奇地问。 明德轻声解释:天子受命于天。祭天是向天下宣告,新君的统治合乎天道。 那士子恍然大悟:原来如此! 祭祀结束后是新君接受百官朝拜。这时,明德注意到一个细节:新君特意扶起了一位年迈的老臣,并赐座。 这是三朝元老徐公。旁边有人低语,新君此举,是在表明尊老重贤之意。 明德深深点头。这些细节,往往比宏大的仪式更能体现治国理念。 大典持续了整整一天。当夜幕降临时,皇城内燃起万盏明灯,宛如白昼。 明德站在观星台上,回顾这一日的见闻。他不再像初到清河镇时那样只记录表象,而是试图理解每一个仪式背后的深意。 三日后,太学举行了一场关于登基大典的讨论。 多数士子都在赞叹典礼的盛大,唯有明德提出了不同的见解。 学生以为,大典中最值得关注的,不是万邦来朝,而是新君与民同乐之举。 众人侧目。 何出此言 明德道:大典结束后,新君命人在朱雀大街设宴,与民共饮。这在历代登基典礼中是从未有过的。 这有何深意 表明新君重视民心。明德分析道,得民心者得天下。这个举动,比任何华丽的辞藻都更能彰显治国理念。 这时,一位一直在旁静听的中年官员走了过来。 这位学子观察入微,不知尊姓大名 明德连忙行礼:学生明德,太学新生。 我乃礼部侍郎周文。官员微笑道,你对典礼的见解很独到,可否详细说说 明德便将这一日的观察娓娓道来。 从仪仗队的阵容看出军容整肃,从各国贡品看出外交形势,从祭祀礼仪看出文化传承,从与民同乐看出施政方向。 周侍郎越听越惊讶:这些都是你自己观察所得 学生游学数载,养成了一些观察的习惯。 好一个观察的习惯!周侍郎赞叹,明日礼部要总结大典得失,你可愿来旁听 这个机会出乎明德意料。他郑重答应:学生求之不得。 次日的礼部会议上,明德作为唯一的太学生列席。 各位官员正在为如何评价大典争论不休。 有人认为太过奢华,有人认为不够隆重。双方各执一词,难分高下。 明德,你怎么看周侍郎突然问道。 众官员的目光齐刷刷投向这个年轻人。 明德起身行礼,不卑不亢:学生以为,评价大典,当看其是否达到三个目的。 哦哪三个目的 一是昭示天命,二是震慑四夷,三是凝聚民心。 他细细分析:从祭祀看,昭示天命的目的达到了;从万邦来朝看,震慑四夷的目的也达到了;从与民同乐看,凝聚民心的目的更是超额完成。 既然如此,为何还有人认为不够隆重 因为...明德略一思索,他们只看到了形式,没看到实质。大典的真正意义,不在于花了多少钱,而在于传递了什么信息。 这番话让在场官员陷入沉思。 会后,周侍郎单独留下明德。 你的观察力非凡。他诚恳地说,礼部正在编纂《朝仪典章》,需要你这样的人才。你可愿意帮忙 明德心中激动,但保持冷静:学生才疏学浅,恐怕难当大任。 不必过谦。周侍郎道,我看重的是你的观察力和思考深度。这样吧,你先以客卿身份参与,如何 明德知道,这是一个难得的机遇。观国之光之后,他真的有机会利用宾于王了。 学生愿意一试。 接下来的一个月,明德白天在太学读书,晚上在礼部帮忙。 他参与整理历代典礼记录,分析其中的治国智慧。从祭天仪式中看出古人对自然的敬畏,从朝会礼仪中看出君臣相处之道,从外交礼节中看出邦交艺术。 这些工作让他对国家的运行有了更深的理解。 一日,新君突然驾临礼部。 《朝仪典章》编纂得如何了年轻的君王问道。 周侍郎连忙汇报进展,特意提到明德的贡献。 君王感兴趣地看向明德,你就是那个在登基大典上看出与民同乐深意的太学生 明德躬身回答:学生只是如实记录所见所感。 那你说说,今日之朝政,最应该关注什么 这个问题很大,也很危险。在场的官员都替明德捏了把汗。 明德沉思片刻,坦然道:学生以为,最应该关注新政的执行。 为何 登基大典展现了美好的愿景,但百姓最关心的,是这些愿景能否落到实处。比如轻徭薄赋的承诺,比如整顿吏治的决心。 君王目光闪动:说下去。 学生游历各地时,见过太多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现象。朝廷的仁政,到了地方可能就变了味。 那你认为该如何解决 加强观察。明德道,不是坐在京城里听奏报,而是真正到地方去看、去听、去问。 君王久久不语,随后突然问道:明德,你可愿做朕的观察使 这个任命出乎所有人意料。 明德也愣住了:陛下...学生尚无官职。 朕特许你以客卿身份,代朕巡视地方,直奏民情。君王郑重地说,你要做朕的眼睛,去看真实的天下。 这一刻,明德真正体会到了利用宾于王的含义。 观察,不仅让他获得了赏识,更让他承担起了责任。 离开皇宫时,周侍郎感慨道:明德,你用自己的经历证明了,善于观察的人,终会得到重用。 明德却感到肩头沉甸甸的。 侍郎大人,学生现在最担心的,是看得不够真、不够深,辜负了陛下的信任。 这就是观察者的宿命。周侍郎拍拍他的肩膀,看得越清,责任越重。但你准备好了,不是吗 明德望向远方的天空,想起了这些年的求学之路。 从市集的,到书房的,再到破庙中的观我生,最后到京城的观国之光。 每一步,都在为今天做准备。 是,学生准备好了。 次日,明德以客卿身份领命出京的消息传遍太学。 很多人都羡慕他一步登天,但明德知道,这只是开始。 真正的考验,在宫墙之外,在百姓之间。 出发前,他在日记中写道: 六四观国之光,非为虚荣,而为明道。利用宾于王,非为权位,而为尽责。 书箱里,新领的官印沉甸甸的。 但更重的,是那份观察者的责任。 明德在京城见证新君登基大典,通过深入观察国家层面的盛况,展现出非凡的洞察力,最终被君王赏识,聘为客卿的故事。这正应了观卦六四爻辞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的智慧——善于观察国家文明光辉的人,有利于成为君王的座上宾。整章展现了从民间观察到国家层面观察的升华,突出了观察深度决定人生高度的成长规律,为明德实现治国理想提供了重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