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0章 以前的地主
濯兮提示您:看后求收藏(阿里小说网novels.allcdn.vip),接着再看更方便。
朱元璋更是感同身受,咬牙切齿道: “咱当年家里要是有半分自己的地,何至于爹娘饿死!” 他自己建立大明后,严厉打击豪强、迁徙富户、清查田亩,现在觉得这些种种无比正确。 【画面配合的放出了旧社会农民衣衫褴褛、面黄肌瘦,与地主高墙大院、粮仓充实的强烈对比。】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超过九成的农民,要么没有土地,要么只有极少量的土地,根本无法养活全家!”】 【“他们为了活下去,只能去租种地主的土地,接受地主提出的任何条件!”】 【“地租通常高达收成的五成、六成,甚至七成、八成!基本不会低于五成。”】 【“除此之外,还有各种无偿的劳役、逢年过节的‘孝敬’........”】 视频列举着一条条一项项,如同在念着一本浸满血泪的账册。 那个红鼻子地主看到“八成土地”的数据时,本能地闪过一丝得意。 他环顾自家堆满粮食的仓库,再看看屏幕上那些骨瘦如柴的农民,一种从未有过的、微弱的心虚感,第一次悄然爬上心头。 而更多的佃户,则是在这冰冷的数据和残酷的对比中,找到了自己苦难的根源。 “原来......不是只有咱们村这样!” 民国时空,许多正在观看的农民内心苦涩地认同: “何止五成六成、七成都常见得很!能只交五成的,那真是十里八乡难寻的‘善人’了!” 他们早已习惯了这种赤裸裸的掠夺。 【视频继续用冰冷的数字勾勒出令人绝望的图景:】 【“这意味着,在全国的农民里,十个人中,有九个没有或几乎没有土地!”】 这个比例让刘彻感到脊背发凉。 他早就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 他此前就任用酷吏打击豪强,此刻不禁怀疑,那些手段是否真的触及了根本 如此庞大的无地农民群体,就像堆满了天下的干柴,只需一点火星,便可燃起燎原大火! 李世民同样神色凝重,这视频的数据,让他瞬间想起了那些盘根错节的关陇贵族和山东士族。 抑制这些门阀士族,推行科举,打破阶层固化,正是他一直在努力的方向。 天幕所言,印证了他的担忧和政策的必要性。 【“更可怕的是,契约一旦签订,哪怕遇到水旱蝗灾,颗粒无收,佃户也得按照风调雨顺时的标准交租!”】 【“如果交不上来怎么办轻则利滚利,让你永世不得翻身;重则......”】 【“画面中,凶神恶煞的家丁开始砸毁佃户家徒四壁的茅草屋,对试图阻拦的佃户拳打脚踢,“没收你仅有的糊口田地,拆了你的房子,还要把你毒打一顿!”】 看到这里,黎哲代入感极强地联想到了自己的打工生涯: “这不就跟我的资本家老板一个德行不管市场行情多差,项目多难,完不成就没有奖金......” 不过转念一想:“还好,至少老板不会来拆我房子,也不会打我.......” 而各朝代的那些佃户,看到这模拟的逼租场景,感同身受,恨得咬牙切齿,却又感到深深的无力。 这样的场景,在他们身边,在他们的身边,一次又一次地上演着。 那是刻在骨子里的恐惧与仇恨。 嬴政看着天幕上家破人亡的惨剧,眉头紧锁,从统治者的角度发出了关键的疑问: “若放任此等情状,豪强肆意兼并,佃户破产流离......长此以往,天下岂非尽是流民” 他的疑问,精准地指向了历代王朝覆灭的核心原因之一。 【视频的揭露层层递进:】 【“而且,在不少地区,地主还兼营着高利贷的营生。”】 【“比如,在青黄不接的灾年,你为了活命,向地主借了一百斤粮食。”】 【“等到秋收,你可能要还他一百五十斤,甚至两百斤!”】 “两百斤!!” 这个数字让各朝代的农人感到一阵眩晕。 “这......这哪里是借粮,这是要命啊!” 老农声音发颤,“风调雨顺的年景,一亩地才能收多少刨去种子、自家口粮,能剩下几斗” “这二百斤的债,怕是砸锅卖铁、卖儿卖女也还不上啊!” “驴打滚,利滚利,这是往死里逼啊!” 更多的人发出了悲愤的叹息。 他们太熟悉这种手段了,这几乎是悬在每一个贫苦农户头顶的铡刀。 身处深宫的李治看到这里,神色严峻。 “此等盘剥,与杀人之刃何异!” 【“多少农人,就是因为还不起这永远也填不满的阎王债,被迫将自己祖辈传下来的、或者辛苦开垦的仅有的那一点土地,抵给了地主!”】 【“就这样,农民手里的土地越来越少,地主手里的土地越来越多.........”】 【这个动态的过程,清晰地展示了一个冷酷的、无法挣脱的恶性循环:】 【灾年借贷 高利盘剥 无力偿还 失去土地 更加贫困,更加依赖借贷或沦为赤贫佃户 下一次灾年........】 李世民代入其中,以他的雄才大略,竟也感到一阵无力。 他眉头紧锁,喃喃自语:“若朕是那农人,家有老小,灾年借粮是死,不借亦是死.........这分明是一个死局!” 他作为统治者,敏锐地意识到,这不仅仅是单个农户的悲剧,更是侵蚀国家根基的毒瘤。 “必须要有办法阻止.......均田令需严格执行,抑兼并之策需常抓不懈,或许.........还需官府设立常平仓,在灾年平价放粮,以绝高利贷之土壤” 视频的旁白带着沉重的无奈,点出了这个循环的终极悲剧: 【“失去了土地的农民,要么背井离乡成为流民,要么就只能更加卑微地依附于地主,接受更苛刻的租佃条件,世世代代,难以翻身。”】 画面中,出现了农民拖家带口、满面尘土地逃离家乡的凄凉景象,与地主庄园里新立的界碑形成刺眼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