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8章 有多喜欢丞相呢
濯兮提示您:看后求收藏(阿里小说网novels.allcdn.vip),接着再看更方便。
新视频的开场白便是一个触及无数人心灵的问题: 【花国人有多喜欢丞相呢】 话音未落,天幕上开始播放经典电视剧《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形象。 各朝各代,尤其是认识或知晓诸葛亮的人,顿时激动起来。 “是诸葛孔明先生!” “之前那个弹棉花的也是这位!” 诸葛亮之后朝代的人们,心中更是涌起无限的敬仰。 “那可是‘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诸葛武侯啊!”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千古楷模!” 各种各样的赞誉之词在人们心中回荡。 蜀地,一位白发苍苍、头上缠着布巾的老人颤巍巍地指着天幕,对身边的孙儿激动地说: “看!那是诸葛阿公!是保佑我们蜀地的神明!后世娃娃们还记得他,好啊!怎么能不喜欢呢!” 在蜀地民间,诸葛亮早已被神化,深受爱戴。 然而,视频接下来的内容,却超出了单纯的敬仰,揭开了一段更为深沉、更为动人的历史篇章: 【因为一个约定,佤族人民便在祖国的西南边疆,守护了一千七百年。】 “约定一千七百年” 各朝代的观众为之动容。 一些熟知三国故事的人立刻联想起来: “莫不是.........丞相南征,七擒孟获之后的约定” “是了!定然与那时有关!” “没想到,当年之事,竟有如此绵长的后续........” 视频用悠扬而肃穆的音乐,配合着西南边疆的壮丽山河画面,以及佤族人民质朴刚毅的面容,缓缓讲述: 【相传,当年诸葛亮南征至佤山,深受当地佤族先民的拥戴。】 【他教导佤族人民建房、种谷、编制衣物,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 【临别时,诸葛亮将一支箭镞折断,与佤族首领立下盟誓,嘱托他们世代守护这片中国的西南门户。】 【自此,佤族人民便将此誓铭记于心。无论朝代如何更迭,无论外界如何风云变幻,他们始终牢牢守卫着这片祖先承诺过的土地,跨越了整整一千七百年的时光。】 看到这里,各朝各代的观众无不震撼。 “竟能如此!一个承诺,守了十七个百年!” “这佤族,竟是如此重信守诺、忠贞不渝的民族!” “难怪后世花国之人如此敬仰丞相,他的恩泽与威望,竟能穿透千年,化作一个民族永恒的信念!” 李世民深深动容叹道:“诸葛武侯之德化,竟能如此深远!” “使一族百姓千七百年而不忘其志,甘为之守土安疆!”他既敬佩诸葛亮的遗泽,更感佩佤族人民的坚守。 刘彻亦是神色肃然:“一诺千金,朕今日方知,何为真正的‘教化’!” 而身处三国季汉的诸葛亮本人,正于成都丞相府中批阅公文,抬头望见天幕,听闻这段他尚未经历手中的笔骤然停顿。 【紧接着视频旁白继续:“1934年,约翰牛武装侵占云南班洪、班老等佤族地区。】 【在生死存亡的危机关头,以班洪、班老王为首的佤族17个部落,以‘阿祖阿公’诸葛亮的名义,联名发出了《佤山十七王敬告祖国同胞书》!”】 “以......以亮之名!” 三国季汉,成都丞相府中,诸葛亮手中的羽扇骤然停滞。 他望着天幕,想象着千百年后,在那西南边陲,那些他曾教导、抚慰过的族民后代,在强敌压境、家园将倾之际,竟高举着他的旗帜,向祖国求援、向同胞明志...... 一股难以抑制的热流冲上眼眶,这位一生以冷静理智着称的卧龙先生,此刻竟潸然泪下。 与此同时,各朝各代的天空中,清一色的弹幕如同雪白的浪潮般滚滚而过: 【丞相保重!】 【丞相保重!】 这声声来自后世的问候与宽慰,穿越时空,回荡在万界。 三国以前的人们,如嬴政、刘彻等,看着这铺天盖地的“丞相保重”和对诸葛亮近乎神明般的爱戴,心中充满了巨大的好奇与不解。 “这诸葛亮......除了智谋超群,究竟还做了何等惊天动地之事,能让后世百姓如此牵挂,甚至让边陲异族在千年后仍奉若神明” “他到底有何等魅力,能让一个民族在危难时首先想起他的名号” 【视频放出了那封用血性与忠诚写就的《敬告祖国同胞书》原文。】 【一个沉稳而悲怆的画外音,缓缓念出:】 【“我佧佤山十七王地......自祖辈世受花国抚绥,固守边疆......查我卡瓦地。】 【“请问班老现在还有外国人驻扎.........外国曾送来东西给我们,我们也没有接受......】 【“他们就因此说我们‘倔强’,竟派兵攻打我们......我们就因此恐惧!”】 这朴实无华却字字千钧的控诉,如同点燃了干柴的烈火,瞬间燃起了各朝各代的熊熊怒火! “好你个约翰牛!欺人太甚!” 朱元璋勃然大怒,一掌拍在龙案上,“在自家地盘上,还被外人打了还敢强占土地咱的刀呢!” 李世民脸色铁青:“岂有此理!犯我疆土,欺我子民,这约翰牛,其行可诛!” 诸葛亮已然紧握双拳,身体因愤怒而微微颤抖。 他出离的愤怒,不仅因为外敌的侵略,更因为那些奉他之名、守他之约的纯朴族民正在遭受欺凌! 他恨不能亲临那个时代,羽扇一挥,再设奇谋,将那约翰牛驱逐出去! 刘备看着天幕,眼眶也湿润了,他紧紧握住诸葛亮的手: “军师.....没想到,后世佤族.......竟能做到如此地步!备,替天下苍生,谢过军师恩泽!” 他既感动于佤族的忠义,也心疼他们遭受的苦难。 就连曹操,此刻也放下了与刘备的敌我之分,一股基于民族大义的愤怒油然而生: “哼!区区海外蛮夷,若彼时吾在,必遣虎豹骑,踏平其营!” 辛弃疾怒发冲冠,恨不得立刻穿越时空,暴打那什么约翰牛。 一时间,从秦汉到明清,无论君臣百姓,无论身处哪个阵营,一种基于血脉和文化认同的“共同体”情感被强烈激发。 天幕之下,同仇敌忾之气,直冲云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