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口田提示您:看后求收藏(阿里小说网novels.allcdn.vip),接着再看更方便。

幽州城破的捷报传至长安时,李瑁正站在城头望着漠北方向。系统昨夜的分析仍在脑海中回荡——【突厥残余势力与安禄山旧部勾结迹象已显,若不尽快稳固后方,恐生变数】。他抚着城砖上的斑驳痕迹,忽然想起出征前与杨玉环的对话,她曾轻声提醒:“百姓是根基,地方安稳,前线才能无虞。” 此刻帐内的沙盘上,代表唐军的红旗虽已覆盖幽州及周边郡县,但西北的灵武、西南的蜀地仍有大片空白。李瑁指尖划过那些区域,对身旁的参军周明说:“幽州之胜只是开端,若想彻底肃清叛军,单靠朝廷禁军与江湖力量远远不够。地方上的人力物力,必须发动起来。” 周明眉头微蹙:“殿下,地方势力盘根错节,有些豪绅世代盘踞一方,连朝廷政令都未必肯全听,如今要他们出人出粮,怕是……” “正因如此,才更要去做。”李瑁打断他,目光坚定,“叛军能屡次袭扰粮道,靠的便是对地方地形的熟悉。若能让各州各县自发组织防御,叛军便如丧家之犬,无处遁形。” 当日午后,三十名使者带着李瑁亲书的檄文奔赴各地。檄文上没有华丽辞藻,只言三事:其一,叛军残部仍在流窜,百姓家园随时可能再遭兵祸;其二,凡组织民兵协助平叛者,朝廷将记录功劳,战后优先减免赋税;其三,若地方坐视不理,待叛军蔓延,朝廷虽会平叛,但延误之责必追究。 首批收到檄文的是河东道。这里距幽州最近,也曾是叛军肆虐之地,百姓对兵祸的痛苦体会最深。使者抵达太原府时,知府王承业正对着府库账簿发愁——粮仓虽有存粮,却缺人手押送前线,城中青壮多已被征入禁军,剩下的老弱妇孺连守城都勉强。 看到檄文上“组织民兵可记功”的条款,王承业眼前一亮。他连夜召集城中士绅,其中最有势力的是富甲一方的张家。家主张万堂听完使者宣读檄文,捻着胡须沉吟:“并非张某不愿出力,只是民兵未经训练,去了前线也是白白送死。” 使者早得李瑁叮嘱,从容反问:“张老爷可知,上月叛军一支小队袭扰榆次县,正是当地百姓自发拿起锄头扁担抵抗,才保住了县城民兵未必能冲锋陷阵,但若能守村寨、护粮道,便是大功一件。”他取出李瑁备好的另一份文书,“殿下说了,各地民兵可先由县衙差役带队操练,朝廷会派教官分批指导,所需甲胄器械,由各州府库先行调拨。” 王承业当即拍板:“我太原府愿先出五百人!”张万堂见知府带头,又听闻朝廷会拨器械,也松了口:“我张家捐粮百石,再组织家丁佃户三百人,由犬子带队前往前线。” 三日后,太原府的八百民兵在城门外集结。张万堂的儿子张启年虽只是个文弱书生,却穿着崭新的皮甲,腰间悬着父亲传下的佩刀。他站在队伍前高声道:“我等虽是民夫,却也知保家卫国!跟着殿下杀叛军,护家园!”话音刚落,队列里爆发出震天的呼喊。使者看着这一幕,快马加鞭将消息传回幽州。 李瑁收到捷报时,正与将领们商议下一步进军路线。他笑着将文书递给众人:“你看,百姓心中自有杆秤。只要让他们明白,平叛不只是朝廷的事,更是为了自家安宁,便会有人响应。” 然而,并非所有地方都如此顺利。当使者抵达河南道的汴州时,遭遇的却是另一番景象。汴州刺史李琦是个出了名的“滑头”,他捧着檄文连连点头,转头却对属下说:“李瑁殿下虽是皇子,可如今战局未定,谁知道最后是哪路人马说了算民兵粮饷都先拖着。” 城中最大的盐商王元宝更是闭门不见使者,只让管家传出话:“生意人本分是做买卖,打仗是朝廷的事。” 使者在汴州盘桓五日,只募到寥寥数十人,大多是些无家可归的流民。他急得直跺脚,却毫无办法,只能将情况如实禀报李瑁。 与此同时,系统的分析也送到了——【汴州、徐州等地豪强观望者占六成,其核心顾虑为:1. 担心投入无回报;2. 怀疑李瑁能否掌控最终局势;3. 怕得罪潜在的胜利者(如其他皇子或叛军残部)。】 李瑁看着分析,手指在案几上轻叩。周明建议:“殿下,不如派兵威慑”李瑁摇头:“硬逼只会适得其反。他们观望,无非是怕风险,那便给他们一个‘稳赚不赔’的理由。” 他当即提笔写了两道令:其一,凡组织民兵超过千人的州县,其首领可直接面见皇帝奏事;其二,朝廷开设“平叛功劳簿”,由吏部专人管理,无论最终局势如何,只要确有战功,永不作废。 新的指令传到汴州时,李琦正在府中与王元宝密谈。听闻“可直接面见皇帝”,王元宝眼中闪过一丝动摇——他做盐生意多年,虽富甲一方,却从未有机会踏入皇宫。李琦则盯着“功劳簿永不作废”几个字,心中盘算:若李瑁真能成事,这便是投名状;若不成,有“永不作废”的承诺,新君也未必会苛责。 两人对视一眼,同时开口:“再议议。” 三日后,汴州城突然来了一队唐军——并非来施压,而是护送一批伤兵返乡休养。这些伤兵多是汴州周边县镇的人,其中一个断了胳膊的士兵被抬到王元宝门前,哭着说:“王老爷,我家就在杞县,叛军来时,若不是乡亲们用扁担打跑他们,我爹娘早就没了……” 王元宝闭门听着,想起自家在杞县有万亩良田,若叛军再至,损失的可不止百石粮食。他连夜找到李琦:“刺史大人,我愿出粮两千石,再组织一千盐工参战。”李琦见他松口,也顺水推舟:“本官也捐俸银千两,组织州兵五百。” 消息传到江南道时,苏州知府正发愁如何应对太湖流域的叛军余孽。这些残部乘船流窜,劫掠商船,官兵围剿了数次都没能根除。看到汴州转变的消息,知府灵机一动——太湖周边渔民熟悉水性,若能组织他们造船巡逻,岂不是比官兵更有效 他找到渔民领袖周伯通,这位白发老者年轻时曾在水师待过。听完知府的提议,周伯通拍着大腿:“早就该如此!那些狗贼抢了我三船鱼货,还伤了我侄子,老汉正想报仇!” 三日内,太湖渔民自发组织了五十艘渔船,每船配着渔网、鱼叉,还有官府支援的弓箭。周伯通亲自带队,在湖面布下“迷魂阵”——用数十张巨网在水下结成障碍,专捕叛军的小船。首战便擒获三十余名叛军,缴获的粮食足够渔民队伍三个月的开销。 当江南的捷报传到幽州时,李瑁正在翻阅各地送来的民兵名册。太原的张启年已在护粮战中立了功,汴州的盐工队擅长挖地道,太湖的渔民成了水上奇兵……他忽然对周明笑道:“你看,地方之力,比我们预想的更厉害。” 周明却指着地图上的岭南道:“只是这里,至今未有动静。” 岭南道远离战场,刺史冯盎又是岭南大族首领,对朝廷事务向来不甚热心。使者送去的檄文,据说被他随手丢在了一边。 李瑁思索片刻,对使者道:“你再去一趟岭南,带三样东西——一,幽州之战中缴获的叛军旗帜,告诉冯刺史,这些人曾扬言要南下饮马珠江;二,一本功劳簿,告诉他前几批响应的州县已录入功绩;三,朕的佩剑,告诉他,若岭南愿出兵,这把剑便暂由他保管,待平叛后,朕亲自去岭南取回。” 使者临行前,周明不解:“殿下,冯盎骄纵,为何要赠剑”李瑁望着南方:“岭南地势偏远,冯盎需要的是尊重。朕赠剑,不是命令,是托付。” 一月后,岭南传来消息:冯盎组织了三千“藤甲兵”,这些士兵穿着当地特有的藤甲,轻便且能防箭矢,正沿着驿道北上。随信而来的,还有冯盎的亲笔信,字里行间透着豪迈:“殿下放心,岭南儿郎虽远,却知家国大义。藤甲兵到日,必为殿下扫清前路!” 李瑁将信放在案头,看着沙盘上越来越多的小红旗——从河东到江南,从中原到岭南,原本空白的区域正被一点点填满。系统适时弹出提示【地方响应度已达七成,平叛后勤保障能力提升40%,叛军活动空间压缩至原有的三成】。 他走出大帐,夕阳正将天边染成金红。远处的练兵场上,来自各地的民兵正与禁军一同操练,口音各异,却喊着同样的口号。李瑁忽然明白,所谓天下,从来不是朝堂上的运筹帷幄,而是这千万双手,共同撑起的一片天。 “周参军,”他轻声道,“传令下去,下一批使者,去那些还在观望的州县。告诉他们,平叛之功,不分先后,来了,便是自家兄弟。” 风从漠北吹来,带着一丝凉意,却吹不散帐外越来越响亮的呼号。李瑁知道,地方的力量才刚刚开始汇聚,而这股力量,终将成为压垮叛军的最后一根稻草。前路或许仍有波折,但当千万人的心拧成一股绳时,再大的风浪,也能闯过去。

军史穿越推荐阅读 More+
贯穿未来

贯穿未来

星海神殿
2033年,世界格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块陨石坠落在地球上,掀起了一阵腥风血雨。少年从军校归来,试图回到昔日平静的生活中。但 一群自称进化者的家伙闯入了他的..
军史 连载 15万字
首辅养成日常

首辅养成日常

不要扫雪
《首辅养成日常》是不要扫雪精心创作的历史小说,恋上你看书网实时更新首辅养成日常最新章节并且提供无弹窗阅读,书友所发表的首辅养成日常评论,并不代表恋上你看书网赞同或者支持首辅养成日常读者的观点。
军史 完结 70万字
夺命游戏

夺命游戏

张辟邪
临近毕业的时候,我们班玩了一个不该玩的游戏……。够胆,你就来!【书友群:399019561】本人QQ:343935058新书期求一切支持,点右上角追书,同时恳求推荐票、钻石!(新..
军史 完结 75万字
不归路

不归路

说城
那些年的轻狂,因为我们正年轻。那些兄弟那些年,一路风雨无阻,多少风风雨雨曾陪你一起抗。那些年爱过的女孩,只是一路青春无悔,岁月相依在温柔间。怀念一起扛旗的岁月..
军史 连载 25万字
北国谍影

北国谍影

寻青藤
一九三九春,中共地下党员,军统情报站特工许诚言,奉命前往太原锄奸,眼见日寇的残暴,为抗击日寇决定深入敌后,化身蝰蛇,刺杀敌酋,清除汉奸,潜伏敌营,收集情报,在..
军史 连载 37万字
遮天:我王腾,绝不可能重蹈覆辙

遮天:我王腾,绝不可能重蹈覆辙

奥特曼和灰原哀
###遮天:我王腾,绝不重蹈覆辙!你叫王腾,刚刚穿越到世界,正是那个原着中因老爹坑害而惨死的王腾。深知命运轨迹的你,一穿越过来,便立刻找到自己的老爹,神色凝重地嘱咐道:“爹,您一定要小心谨慎啊!切不可再像以往那般行事。这世间危机四伏,尤其是那些看似风光无限的机缘背后,往往隐藏着致命的陷阱。我们王家虽有一定底蕴,但在这遮天世界里,不过是沧海一粟,稍有不慎,便会万劫不复。”你老爹看着突然变得成熟稳重的
军史 完结 106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