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6章 牺牲的决心
寒门之女提示您:看后求收藏(阿里小说网novels.allcdn.vip),接着再看更方便。
“汉东人民,也绝不会答应!” 一番话说得是慷慨激昂,掷地有声。 可聪明人都听得出来,沙瑞金这是在偷换概念,画靶自打。 他把发改委的“审查”,直接定义成了“否定”和“抹黑”。 又把自己,摆在了“汉东人民利益”和“改革成果”的扞卫者位置上。 他这是要逼着所有人站队。 谁反对他,谁就是反对改革,反对汉东人民。 好一招道德绑架! 高! 实在是高! 就在众人心思电转之际,一个人影,猛地站了起来。 是李达康。 他的脸色涨红,拳头紧握,一副义愤填膺的模样。 “我完全拥护沙书记的决定!” 李达康的声音洪亮,在寂静的会议室里回荡。 “汉东的改革,每一步都走得无比艰难!京州的gdp,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 “是我们一个项目一个项目谈出来的,一个工厂一个工厂建起来的!” “谁要想摘桃子,泼脏水,我李达康第一个跟他拼命!” “为了京州几百万老百姓的福祉,为了扞卫我们汉东的荣誉,就算丢了这顶乌纱帽,我李达康也认了!” 他说完,重重地坐下,胸口还在剧烈地起伏。 这番表态,堪称是教科书级别的。 既有高度,又有感情,还表明了自己不怕牺牲的决心。 一瞬间,就把自己和沙瑞金,牢牢地绑在了一起。 沙瑞金赞许地点了点头,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神情。 李达康,果然是个聪明人。 也是个好用的工具人。 随即,他的目光转向了另一侧,落在了省长高育良的身上。 “育良同志,你是政府的班长,主管全省的经济工作,对达康同志的话,你怎么看” 压力给到了高育良这边。 所有人的目光,齐刷刷地聚焦在了这位学者型官员的身上。 高育良扶了扶眼镜,镜片后的目光,沉静如水。 他没有像李达康那样激动,也没有立刻表态。 他沉吟了片刻,才缓缓开口。 “书记,达康同志的决心,我是赞同的。扞卫改革成果,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 他先是肯定了李达康,给了沙瑞金面子。 然后,话锋一转。 “但是,我们看问题,也要全面。” “gdp的增长,是成果。林立的高楼,是成果。” “但与此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在这些光鲜亮丽的背后,还有什么。” 高育良的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到每个人耳朵里。 “我们汉东的贫富差距,正在拉大。城乡发展的鸿沟,也越来越深。” “京州一个市的财政收入,比得上好几个贫困市的总和。” “城里人灯红酒绿,一个月收入几万。” “乡下人面朝黄土背朝天,一年到头,可能还挣不到一万块。” “这些,难道不是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吗” “我们既要关心那些拿到改革红利的企业家,关心那些住进高楼大厦的市民。” “更要关心那些在改革浪潮中,被甩在后面,甚至被牺牲掉的底层百姓。” “新大风厂的工人,为什么对我们有那么大的怨气” “不就是因为他们感觉自己被抛弃了吗” 高育良这番话,绵里藏针。 他没有正面反驳沙瑞金,却巧妙地把话题。 从“保卫改革成果”的政治斗争,拉回到了“如何解决发展不均”的民生问题上。 你沙瑞金要斗争,可以。 我高育良作为省长,得先管好全省人民的吃饭问题。 这叫,以退为进。 沙瑞金的眉头,不易察觉地皱了一下。 这个高育良,比李达康难对付多了。 滑不溜手,根本不接招。 “育良同志说的,很有道理。” 沙瑞金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 “发展中的问题,当然要在发展中解决。” “那依你之见,政府这边,打算怎么解决这些问题” 他把皮球,又踢了回去。 高育良似乎早有准备,不慌不忙地回答:“解决问题,首先要有钱。”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现在省财政紧张,很多扶贫项目,产业转型的项目,都停滞不前。” “如果省委能支持,从财政上,给我们政府口划拨一批专项资金,比如……五十个亿。” “用于解决贫困地区的产业发展和下岗工人的再就业问题,我想,很多矛盾,都能迎刃而解。” 五十个亿! 高育良一开口,就是狮子大开口。 会议室里响起一片倒吸冷气的声音。 这哪是提建议,这分明是趁机要钱啊! 沙瑞金的眼角,抽动了一下。 他死死地盯着高育良,高育良也平静地看着他。 两个汉东省最高级别的官员,在会议桌上,用眼神无声地交锋。 沙瑞金心里清楚,高育良这是在跟他做交易。 你要我支持你的政治行动,可以。 拿钱来换。 这笔钱,给了,就是他沙瑞金支持高育良的民生工作。 不给,那后续的任何事情,高育良都有理由不配合。 “好!” 几秒钟后,沙瑞金吐出了一个字。 “钱!我批!” “但是,育良同志,我要看到效果!” “这笔钱花下去,你必须保证,不能再出第二个大风厂事件!” 高育良推了推眼镜,露出了一个淡淡的笑容。 “请书记放心。” “政府一定尽力而为。” 一场无形的交锋,就此结束。 祁同伟坐在下面,将这一切尽收眼底。 心里,对自己的老师,又多了几分佩服。 不动声色之间,就从沙瑞金这个铁公鸡身上,薅下来几十亿的羊毛。 这手腕,这水平,不愧是纵横官场多年的老江湖。 …… 与此同时。 汉东省,京州市,新大风厂。 几辆挂着普通牌照的黑色轿车,缓缓停在了工厂门口。 车上下来几个穿着白衬衫,神情严肃的中年男人。 为首的一人,出示了证件。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我们想了解一下新大风厂的重组和生产情况。” 工厂门口,接待他们的是郑西坡。 这位头发花白的老工会主席,如今精神矍铄。 “欢迎欢迎,欢迎领导下来视察工作。” 郑西坡热情地把人往里让。 “领导,咱们厂子,现在叫‘汉东新风服装有限公司’。” “跟以前那个大风厂,法律上已经完全切割了。” “以前那个老板蔡成功,还在里头蹲着呢。跟我们现在这个厂,一毛钱关系都没有。” “现在厂子的法人,是我儿子,郑廷。我呢,就是个顾问,帮着看看。” 郑西坡一边走,一边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