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容词貌提示您:看后求收藏(阿里小说网novels.allcdn.vip),接着再看更方便。
“看山是山,是什么意思” “你看我身后这是什么啊” “竹子啊~” “谁告诉你这是竹子的” “大家都这么说啊,小时候父母老师告诉我的。” “那你有没有想过他们说的未必全对” “应该没错吧,大家都这么认为。” “这就是“看山是山”的阶段。 你对竹子的认知,是别人灌输给你的,你从没怀疑,我也没深入思考过它的本质。 这就像我们对世界的认知,从小被各种规则观念框住,想当然的接受,却忘了问为什么。” “您的意思是我的认知是被动的,对吗” “对?,良知是你内心的明灯,但它常被外界的想当然遮蔽,看山是山的认知,是被动接受的第一认知。就像装了个未经检验的软件,你却觉得,它天经地义。” “那我该怎么突破” “这个阶段先试试跳出框框,拿这支笔来说,除了写字他还能做什么” “嗯~可以用来做成伞~” “不错,还可以当书签,撬开小物件,甚至在野外钻木取火,万物皆有无限可能,但你的认知却把它局限成了竹子。 突破认知的第一步是学会格物,深入探究事物的本质,不被表面定义束缚。” “明白了…那“看山不是山”又是什么” “当你开始怀疑竹子就是竹子,发现它有多种用途。你就进入了看山不是山的阶段,你会看到父母不只是父母,他们有自己的喜怒哀乐,工作不只是赚钱的工具,它还能带来成长,这是知行合一的开始。 你通过思考和实践打破旧观念,形成新认知。” “那我要怎么到达这个阶段” “心学有三把钥匙。 第一,觉察局限。 看看你的生活状态,如果常感到迷茫,累,好,说明你的认知系统需要升级。 你的父母,朋友,他们的思维模式可能也影响了你。 第二,空杯心态。 放下我全懂的傲慢,像个孩子般重新学习、虚心,只有清空旧观念,才能装进新智慧。 第三,向高手学习。 读古今贤人的书,比如传习录,看看他们如何面对人生困境,听智者的演讲,汲取他们的经验,慢慢的~你的良知会苏醒,认知会升华。” “我读过一些书,但感觉没太大用~” “读书不是囫囵吞枣,要格物致知,把书里的智慧内化成自己的。 带着问题读,带着空杯心态才能有所突破。 心学不是让你背道理,而是让你用行动点亮内心。” “那看山还是山是什么境界” “到了看山还是山的阶段,你会发现你还是你,但它不再局限你的思维,你可以用它写字,也可以用它创造无数可能。 你看待父母、伴侣、事业都不再执着于单一的角色,而是尊重他们的本,尊重自己的内心,这是一种自由的状态,我把它称之为“万物一体”~” “这听起来好高深,怎么才能到这一步” “从“看山是山”到“看山不是山”可以靠学习和实践,但从“看山不是山”到“看山还是山”,靠的是心的觉醒,你需要放下执念,活在当下,用心感受每一刻。 我讲“此心不动”,不是不动如山,而是心如明镜,随境而转,却不被禁锢。” “能简单说说怎么做到吗” “简单来说,带着觉知生活,每天问自己,我今天的决定是被旧观念驱动,还是听从了内心 找到适合自己的修行方式,比如冥想、写日记,或者只是静静的感受自然。 心学不是空谈,而是让你身体力行,活出良知的自由。” “谢谢你…我感觉思路打开了,回去要好好想想。” “好!突破认知,从觉察开始。心学之路,愿你用良知照亮前程。” 网友评论: “看山是山,万事只看表面;看山不是山,看到了事情的内核;看山还是山,看透不说透,并且有能力解决事情。” “拓展,打破认知。 空杯心态,重新学习。 向高人学习,汲取圣人的智慧。 万物一体,觉知生活,听从内心,写日记,觉察每一刻。” 觉醒,觉知,觉悟,决策,决定,觉行,才是良知开始合一。” “核心是看透事物的价值。” “是不是透过现象看本质” 七玥嘀咕。 好深奥~.jpg 各朝各代的老祖宗们看完这个对话视频也在暗自思量这三个维度。 纷纷觉得,不愧是最后一个半圣人,说的话确实蕴含哲理。 七玥又打开了一个视频,她决定还是看看另一个之前很喜欢的博主发的小视频吧。 看完这个,她打算换一个人物看看。 圣人的思想真的境界好高呀。 “他是千古第一完人~ 是中国历史上的两个半圣人之一~ 连孔子都因立功不足,输他半筹~ 他文能开宗立派,武能安邦定国~ 仅用35天就平定10万叛军~被明史称为“文臣用兵第一人”~ 他是文臣中的“军神”,思想界的狂人,是中国历史上唯一公认的三不朽圣人。 他就是明朝最强六边形战士————王阳明。 说到圣人,我们总会在第一时间想到孔子,却很少有人会想起王阳明,甚至都不知道王阳明这个名字的存在。 那是因为孔子的仁礼观念通俗易懂,适合社会各阶层实践。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致良知需要结合具体实践才能深刻理解。 普通人较难直接应用。 公元1472年,王阳明出生于浙江余姚一个书香门第。…” “啊,这么评价这么高的吗不过确实,毕竟是大思想家嘛。” 七玥已经知道接下来要讲的,那不就是讲他出生之地吗大概都差不多。 各朝各代的老祖宗们也在积极讨论着。 “不是谁评的孔子是圣人啊,凭什么为什么不是老子” 先秦时期的一些思想家们集体抗议。 而唐朝以后的朝代就接受的比较理所当然了,孔圣人啊,不过,这个是明朝的王阳明居然能和孔圣人比肩,真是了不得。 明朝人则是觉得既骄傲又嫉妒,百姓们骄傲,皇帝和朝臣们则意味不明。 自己的朝代出了一个圣人,按理说明朝皇帝应该高兴的。 比如说明太祖朱元璋以及明成祖朱棣,明宣宗朱瞻基,明仁宗朱大胖都一副与有荣焉的样子,这说明他们明朝是正统啊,不然怎么能出现一个圣人呢只可惜了不在他们所在的时代。 而与王阳明同朝的人又嫉妒了,凭什么 ………~~~(反正不遭人妒?? ??是庸才) 要说最不满的,那么就是宋朝朱熹的拥趸了,他们认为朱熹才是公认的“心学”大佬,是大思想家。 朱熹表示:格物致知明明是我的思想,好吗 为什么一个小小的王阳明还超过了他 朱熹老夫子虽然表面上一派云淡风轻,内心里多少还是有点郁闷不得劲,天幕怎么就不先讲讲他,他难道只配背景板 七玥要是能听到他的心声多少得回一句:是的,背景板就很不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