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人生设计在幼年 (第1/3页)
石甲武提示您:看后求收藏(阿里小说网novels.allcdn.vip),接着再看更方便。
1. 提前训练儿童的动作有用吗
心理观察:行走训练实验
1.1 儿童的行走能力早就有了
为新生儿接生的医生和护士,还有那些细心的家长们会发现,刚出生的婴儿就会用稚嫩的双腿进行“行走”:当托着新生儿的腋下让其光脚板接触平面时,新生儿就会作迈步动作,看上去非常像动作协调的行走。后来,心理学家把新生儿的这种这种现象称为行走反射,也叫无意识步行。他们在经过一系列的观察后发现,这种行走反射会在婴儿出生8周后消失。
那么,这种无意识步行跟儿童的行走动作的发展是否存在关系,会不会是婴儿在为以后的行走做准备它是否算得上是行走能力发展的起点,作为家长能否利用新生儿的这种行走反射培养孩子的行走能力
在心理学上,曾经就有人对儿童的这种行走反射进行了研究,并且其研究成果为儿童动作发展与生理成熟的研究领域的提供了新进展。
1.2 心理实验:儿童行走反射
1976年,科学家泽勒佐和科布尔以24名新生儿为实验被试,进行了婴儿行走训练实验。
泽勒佐和科布尔将这24名新生儿平均分成了4组,每组的儿童通过引出其行走反射来让他们学习行走动作。这四组新生儿的区别在于每天“行走”的时间各不相同。其中训练时间最长的那组被称为积极练习组,这组的婴儿从出生到第8周,每天进行4次,每次进行3分钟的行走训练。
所有的被试从出生后就进行行走训练,进行训练的时间为8周,刚好是行走反射存在的时间。
结果四组被试中每天训练时间最长的那组被试走路的年龄最小,在平均10个月时就会行走。而其他组的儿童学会行走时间也都比普通儿童的平均水平要好,比他们要提前几个月。
1.3 实验结论:行走训练的关键期在1岁以前
从这个实验结果中,心理学家得出几个结论:
结论一:新生儿的这种随意的行走,能使婴儿在学习行走的时候具有更大的活动与发展空间,促进婴儿行走能力的发展。
结论二:个体从出生到第8周,存在一个行走的关键期,这个关键期正好是个体行走反射存在的时间段。在这个关键期对婴儿进行行走训练,可以将婴儿的行走反射从无意识的反射行为转变为随意行为,即一种个体的自发行为。
1.4 教育策略:要不要抓住机会训练孩子
行走训练是孩子肢体发展训练的一个关键内容,很多父母都很在意。上面的实验,也给年轻的父母几个重要启示:
(1)抓住孩子的发展关键期,适当的挖掘孩子的潜能。
在孩子身体发育的关键时,适当地对孩子进行类似的训练,可以发掘出孩子潜能,促进孩子的身体发展,某种意义上也能够加强孩子的长期成长效果。
(2抓住行走关键期,不要掉以轻心。
很多家长也会对孩子进行训练,但是训练的东西有限,也缺乏对训练关键期的认识。比如说会大部分家长都会训练孩子叫爸爸妈妈,但是很少家长会在孩子小的时候训练儿童的动作发展。如很多家长都会把一岁以前、还不会行走的婴儿放在婴儿车上推着孩子走,而不会托着孩子的手臂训练孩子行走。他们几乎全都认为孩子行走是一个自然发展的过程,不用自己操太多心。
但是事实上是,在关键期对孩子进行训练,可以帮助孩子更好、更快的学会相关技能。比如说在婴儿1-8周的时候,对婴儿进行行走训练就能够提前让婴儿学会行走,继而提前让孩子自己去探索这个世界。
所以让儿童更早、更好的掌握某些能力是有可能的,只不过这种可能是建立在找准关键期,并在关键期进行相应的训练的基础上。从实验中,我们知道儿童行走能力发展的关键期是出生后的1-8周。
2. 你要警惕孩子掉下“悬崖”多久
心理观察:视崖实验
2.1 孩子从什么时候开始知道深浅
孩子们出生后,对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东西都保持着好奇心,一张小小的纸片都有可能会引起他们强烈的好奇心。当他们学会爬走,他们就会爬上爬下,开始他们的探索之旅。面对这种状况,很多家长都不放心,也许会想:“如果我的孩子在爬走的时候不分深浅,从床上或者沙发上掉下去怎么办”
这个问题关系到儿童深度知觉的发展,也就是儿童对深浅的知觉能力的发展。假如儿童很早以前就能够分辨深浅,知道深浅交错的地方可能会让自己摔伤,那么家长们的这种担忧就可以放下,至少担心程度可以减轻。
那么究竟个体的深度知觉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发展的呢抱有遗传决定论的心理学家认为儿童的深度知觉是遗传决定的,是自动生成的;而抱有环境决定论的心理学家则认为感知觉的能力是在后来的学习中得到的。
两种观点针锋相对,而两个阵营的心理学家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也分别对儿童深度知觉能力的发展进行了相关研究。
2.2 心理实验:从小羊而来的发现
埃莉诺吉布森是美国著名的女发展心理学家,她研究心理学的时候,学术界还存在着有着重男轻女的社会现状。因为她对动物研究很感兴趣,所以最初她是一个的动物心理学家。
吉布森有一次在给母羊接生的时候,吉布森刚刚给第一只出生的小羊洗完澡,还没安置的时候,发现另一只羊崽也即将出生,于是吉布森便把刚洗完澡的第一只小羊放到了旁边一尺见方的高台上。给第二只羊接生的时候,吉布森担心第一只小羊会从台上摔下来,但是她惊奇地发现刚出生的第一只就已经能够分辨出悬崖并且本能地回避危险。
吉布森是一个“先天论”者,加上自己的观察,她深信人类的深度知觉是天生的。她通过小羊的例子,猜想个体的深度知觉能力是天生的,于是她和康奈大学的沃克教授设计了视崖实验。
他们设计的视崖装置是这样的:一张1.2米高的桌子,顶部是一块透明的厚玻璃,一块厚度约为0.3米宽的长方形木块横放在玻璃板中央而将其分成面积相等的两个部分。桌面的玻璃下铺着的布料,其中一半布料紧贴玻璃,形成“浅滩”,另一半布料远离玻璃铺在在桌面下面的地板上,形成“深渊”。在浅滩边上,图案垂直降到地面。这样从上面看是直落到地的,不过实际上有玻璃贯穿整个桌面。
视崖实验的被试最初是一些动物,如老鼠、鸡、羊等。他们将出生后的动物分别在黑暗和亮的环境中饲养,然后把这些动物放在视崖装置中间的木板上,结果动物们无一例外的避开“深渊”走向“浅滩”。
吉布森又通过广告招募的方式找了36个婴儿来进行视崖实验。其中婴儿们都已经会爬,年龄在6-10个月之间。
在以婴儿为被试的视崖实验中,婴儿被实验者放在桌面的中间板上,婴儿的母亲先后站在视崖装置“深渊”和“浅滩”的两侧召唤婴儿,实验者观察婴儿是否拒绝经过有“深渊”的一边爬向母亲。
结果,36名婴儿中,只有3名犹豫着爬过了“深渊”,27名婴儿在母亲的呼唤中愿意从中间板爬过“浅滩”到母亲身边,其余几名婴儿不愿意离开中间板。母亲在“深渊”这侧呼唤孩子时,婴儿们的反应大部分是拒绝爬过“深渊”,不愿意朝母亲的方向爬而是朝相反的方向爬,试图逃避或者另找通道爬向母亲。
2.3 实验结论:孩子很早就有了深度知觉的能力
从实验结果来说,吉布森和沃克的视崖实验并不能说明婴儿的深度知觉能力是否是天生的,因为婴儿已经至少有6个月的生活经验,无法判断深度知觉是天生的还是在这6个月里学会的。但至少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结论:婴儿很早就有了深度知觉能力,至少到儿童6个月的时候就已经具有深度知觉能力。
这个实验后,吉布森和沃克进行了进一步的相关研究,并且发现婴儿的深度知觉能力是随着年龄的递增不断发展的。
同时,这个实验又给我们带来了疑问:为什么被试中有些儿童会犹豫着爬过“深渊”呢他们没有深度知觉能力吗如果有,又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们爬过明显很危险的“深渊”呢
心理学家猜想是父母的反应影响了婴儿们的行为。
2.4 教育策略:怎样面对孩子脚下的“悬崖”
至今天为止,孩子究竟什么时候开始出现深度知觉依然并没有十分确凿的答案。不过,上面的试验也给了我们一个较为有用的启示:
(1)原则上,我们不要要太担心孩子掉下悬崖。
视崖实验告诉我们,在儿童6个月的时候已经具有了深度知觉能力。所以从原则上来说,这个时候父母已经不用过于担心他们会从高处跌落,摔伤自己。家长们可以放心的把儿童放在床上,或者沙发上,让他们自己爬来爬去,去认识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
(2)引导孩子识别深浅,认识从高处掉落的危险。
虽然从原则上,儿童们有了深度知觉后,就不用再担心他们从高处掉落,但这是否说明,所有的儿童在6个月以后就安全了呢
事实上并不是的,从实验中,我们可以看到还是有儿童会犹豫着从“深渊”爬过。可见,有些儿童在外界吸引的情况下,还是有可能会忽视“深渊”带来的危险。
所以,作为家长还是要在儿童很小的时候就教会他们识别、认识深度,认识“悬崖”带来的危险。并且尽量避免让他们在高处玩耍,他们可能会因为玩的过于兴奋而忘记“悬崖”的存在。
(3)关注自身言传身教的影响。
在这个实验中得到的疑问和心理学家们对此的解释上,我们还可以获得一点启发,就是孩子会观察父母对自己行为的反应,并且其行为受父母的反应的影响。比如当孩子的行为获得鼓励与赞赏的时候,孩子的这种行为出现的频率就会更高。
家长们都会认为,孩子小的时候什么都不懂,所以自己的反应也是随心所欲。高兴地时候,就算孩子乱打人,也会亲孩子一口,赞扬孩子做得好;郁闷的时候,整天板着个脸,让孩子在行为上战战兢兢,猜想自己是不是没有表现好。从这一点来说,家长们这种随意的表现,对孩子的成长和行为的形成是非常不利的。
所以家长们不要认为孩子们还是几个月,什么都不知道,都不了解,其实他们已经会看脸色。家长们应该给孩子的行为正确的态度反应,对积极正确的行为以鼓励,对不好的行为则适当的让他们感觉到这样做你不高兴、不喜欢。
3. 应该给新生儿看什么
心理观察:视觉偏好实验
3.1 新生儿喜欢看什么
通过长久的观察和研究,科学家们发现,新生儿的视线是模糊的,事物在他们眼里都只有一个模糊的影像,直到7-8个月,个体的视觉才能和成人相当。
那么在儿童的视力还未发展成熟的时候是否需要给儿童提供一些视觉刺激呢如果需要,应该提供给儿童一些什么样的视觉刺激他们对这些视觉刺激又是否存在选择偏好
这些疑问都需要通过进一步的观察和研究才能解答。在心理学的研究中,有人对儿童的视觉偏好进行了研究,而美国发展理学家罗伯特范兹就是其中一员。他利用视觉偏好法对儿童的视觉偏好进行了研究。
视觉偏好法是指通过给婴儿呈现两个或更多刺激物,观察他们更喜欢哪一个,从而获得婴儿知觉发展相关信息的方法。20世纪60年代早期,范兹首先用此方法来判断出生不久的婴儿能否分辨视觉图案,从此该法得到广泛运用。
3.2 心理实验:罗伯特范兹的发现
实验所用的装置是一个观察箱,实验时,主试让婴儿躺在观察箱里,实验者给婴儿同时呈现两个图案,实验者在观察箱上方观察并记录婴儿注视每个视觉图案的时间。从婴儿对图案的注视时间判断婴儿对图案的喜爱程度,如果婴儿看某一个图案的时间比其他图案长,次数更多,那就证明他更喜欢该图案。
通过对数百名新生儿的实验研究,范兹发现新生儿喜欢看带有环形和条纹的图形超过不着色的图形。而相对于那些简单的、直线的、内容贫乏的图形,新生儿更喜欢那些复杂的、曲线的、有丰富内容的图形。
在此之后,罗伯特范兹对婴儿的视觉偏好进行了更加深入的研究。在另一个实验中,主试同时给婴儿呈现一个面部图案,一个含有混杂的面部特征的似面部刺激图案,即一张将鼻子、眼、口等脸上的结构搬了家的、歪曲的脸谱图案。
结果发现,新生儿喜欢看规则的、整体的脸谱,而不喜爱面孔特征随便排列的面孔。因此罗伯特范兹认为新生儿天生就有认识自己同类的面孔的能力。
3.3 实验结论:新生儿能够辨别人脸
罗伯特范兹从视觉偏好实验的结果得到以下结论。
结论一:相对于那些简单的、直线的、内容贫乏的图形,新生儿更喜欢复杂的、曲线的、有丰富内容的图形。
结论二:新生儿喜欢看整体的脸谱,而不喜爱面孔特征随便排列的面孔。
罗伯特范兹的视觉偏好实验在儿童心理学研究中非常的经典,对后来的研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很多人参照罗伯特范兹的实验方法对婴儿的视觉偏好进行了更深层次的研究,结果均证明婴儿有辨别人脸的能力。
1995年,一位科学家做了一个实验,将一个4天大的婴儿放在一个椅子上,让他们面对一个灰色的屏幕,屏幕上边有两个窗口。实验开始时,母亲的面孔和陌生人的面孔分别出现在这两个窗口,两人的面孔保持中性表情,不能移动和讲话。其中陌生人的面孔与母亲的面孔大致相仿。
结果经过两次实验后,实验者发现婴儿看母亲面孔的时间是看陌生人面孔所用时间的两倍。
这个实验获得的结论就是新生儿能够辨别人脸,能够对周围有关的信息进行一定的存储。这也进一步的验证了罗伯特范兹的猜想。
3.4 教育策略:给幼儿提供适当的视觉刺激
在孩子的成长阶段,给孩子提供适当的视觉刺激有利于儿童视觉能力的发展,同时也可以刺激幼儿的大脑发育。
很多家长对于幼小的儿童,尤其是新生儿,都抱着孩子什么多不懂的想法,认为只要保证好孩子的身体健康就行。其实这种想法也是正确的,但是它也存在着很大的不足之处,比如,他忽略了外界环境对儿童成长发育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