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人生设计在幼年 (第3/3页)
石甲武提示您:看后求收藏(阿里小说网novels.allcdn.vip),接着再看更方便。
心理学家朱迪德罗切为了验证自己的猜想,进行了相关的实验研究。现在就让我们来看看朱迪德罗切的实验。
7.2 心理实验:大小汽车的秘密
2004年,德罗切和他的同伴设计了一个实验:
实验中的被试是18到30个月大的幼儿,研究人员安排他们在一个大房间内玩耍,这个房间中排放了一些与他们身体大小相符合的玩具,像滑梯、儿童椅和儿童汽车,这些孩子可以在滑梯上爬上爬下,可以坐在儿童椅上,也可以开着汽车来回地跑。研究人员让这些孩子使用这些玩具尽情玩耍,熟悉玩具的使用方法。
然后,他们将房间内的大玩具换成形象一致的小玩具,也就是说,滑梯、儿童椅或者儿童汽车等玩具的外表不变,只是个头由大变小。再让这些孩子们玩这些玩具,观察他们是否会发现这些玩具已经改变了大小尺寸。
结果发现,这些参加实验的孩子中,大约有50%的孩子并没有发现这些玩具已经不是一开始的玩具,他们依然像一开始一样用这些玩具玩耍,当他们发现,他们试图滑滑梯、坐在梯子上或者想要开汽车却都不能实现时,他们会反复地查看自己的操作方法和玩具的情况,并露出困惑与不解的表情。
心理教授卡尔罗森格伦招募了一些志愿参加实验的父母,他们家中的孩子都是13至27个月大的幼儿,实验的任务就是让他们在家中观察孩子在自然情境中发生尺度误差的情况,并加以记录。
结果发现,这些被观察的孩子中,几乎都会至少发生一次尺度误差的情况,他们平均发生尺度误差的次数是3次左右。在随后的网络调查中,家长们也反映了同样的情况。
研究者认为,之所以发生这样的情况并不是因为孩子的知觉发育不完全,实际上,他们的知觉发育在1岁左右就已经很完善了。
促使他们做出错误判断的原因是幼儿在兴奋抑制方面的能力没有成人那么强。当他们非常想玩,非常高兴的时候,大脑的兴奋程度得不到抑制,结果影响了他们的判断。
7.3 实验结论:幼儿容易出现尺度误差
从这个实验结果中心理学家们得出结论。
结论一:儿童早期的时候容易出现尺度误差,错误的估计事物的尺度与大小。
结论二:儿童之所以喜欢穿父母的鞋子,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他们无法正确的估计鞋子的大小。
实验得出的结果引发了很多心理学家的思考,纷纷对实验结果给出了解释。除了前面实验中给出的解释,还有心理学家提出是幼儿受到了经验作用的影响,在他们的大脑世界里,大汽车是用来开的,那么小汽车也应该是用来开着玩的,因为,大汽车和小汽车都是我们的朋友,他们的功能是一样的。
7.4 教育策略:不要责怪孩子穿错鞋
看到实验结果,很多家长会恍然大悟:“哦,原来是因为这样啊,看来这并不是他们的错!”
但是在这之前很多的家长因为不知道原因,所以对待孩子穿父母的鞋子的态度、采取的措施并不是这样。有的父母觉得孩子这样的形象很滑稽,很好笑,所以只是笑笑,并不在乎;有的父母会认为孩子是因为则认为孩子不会区分别人的鞋子与自己的鞋子,所以专门为孩子准备了他们自己的鞋架;还有的父母会为孩子买上更多的,更漂亮的鞋子,避免孩子穿自己的鞋子;更有父母因为孩子穿错鞋而责怪孩子。
前面几种还好,最后一种反应对于孩子来说就是一种伤害。因为无论是孩子想要模仿你,还是孩子想要成为和你一样的人,这样的原因都不值得你责骂,这说明孩子很爱你。而如果是因为尺度误差,导致孩子容易穿错鞋,那么就更不应该责骂孩子,因为他们自己也无法避免。
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错误的发生率会降低,所以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无需将其视为严重错误,只要耐心加以诱导即可。
8. 什么时候开始教孩子学说话
心理观察:婴儿音素实验
8.1 孩子的语言发展从什么时候开始
语言交流是一种复杂的交流活动,作为语言的交流工具——言语也是一种很难掌握的东西。对于成人而言,要想掌握一门自己完全没有接触过的外语,是一件很难的事情,需要花很大的功夫去学习这门语言的字、词、句等。那么对于刚出生的婴儿呢,对于他们来说,语言的学习是一种怎样的难度他们学习语言的能力是天生的吗,他们学会一门语言需要多长时间他们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学习语言、准备学习语言
这是孩子家长和研究儿童心理与发展的心理学家非常关心的一个问题。家长想要知道答案,因为这样他们可以直到自己应该在什么时候教孩子学习语言。心理学家想知道答案,因为语言交流能力是儿童成长过程中需要掌握的重要能力,在儿童发展研究中具有很重要的研究价值。
还记得汉语学习中,学习字词时最先学习的是什么吗是拼音。因为我们学习一门语言,最首先需要掌握的就是这门语言的基本声音,即音素。所以有人在研究儿童语言发展的时候就以儿童对音素的掌握为标准。
8.2 心理实验:新生儿的音素识别能力
peter d eimas是美国布朗大学心理学和认知科学方面的专家和教授,他对婴儿的语言学习很感兴趣,他想知道婴儿对声音的区分是否是天生的如果不是,那么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于是他和同事们进行了一个很经典的实验。
该项试验对象是1到4个月的婴儿,主要是测试婴儿对音素的区分。实验材料选择的是“b”和“p”两个音素,因为这两个音素十分的相近,彼此只有10毫秒的细微区别,区分难度相对较大。所以假如婴儿已经能够区分着两个因素的话,就说明婴儿区分声音的能力很强,具备很强的语言学习基础能力。
peter d eimas让婴儿叼着一个假的乳头,假乳头可以测量婴儿吸吮的频率。peter d eimas和同事们的初步设想是,吸吮频率可以反应婴儿对于周围发生的事注意力与感兴趣程度,他们对周围的事情越感兴趣,吸吮的频率就会越高。
实验还有一个背景,就是习惯化与去习惯化。习惯化是指当一个刺激反复出现后,婴儿习惯了这个刺激,这个刺激再次出现时婴儿的反应程度就会降低,甚至不会再作出反应。而去习惯化则是指当婴儿习惯一个刺激后,刺激忽然改变,变成另外一个刺激,婴儿就又会出现反应的现象。
peter d eimas的实验就是利用习惯化和去习惯化的原理来探讨婴儿是否能够区分两个非常相似的音素。
实验时,先让婴儿重复听“b”这个音。实验者观察到,开始时婴儿觉得这个音挺有趣,他们吸吮的速度在听到这个音时变快。过了一会,他们就习惯了这个声音,觉得无聊了,吸吮的速度慢了下来。而当他们觉得无聊的时候,声音变成了“p”,这时候婴儿的吸吮频率又出现了变化,吸吮速度变快。这是实验的其中一个场景。相对应的还有另一个场景,在对应的这个场景中婴儿听到的声音一直是“b”音。
实验结果发现,一个月的婴儿已经都能区分出“b”和“p”两个音素。
8.3 实验结论:他们很早就能够区分具有细微差别的音素
从peter d eimas的实验结果中,心理学家们得出这样的结论。
结论:个体还是在刚出生一个月的时候就已经具备了区分细微差别的声音的能力,具备学习语言的基础能力。
研究语言能力发展的实验很多很多,远远不止这一个,在这个实验之后,又有很多的心理学家进行了此类的研究,他们也得出了相似的结果。
并且有研究表明,婴儿3个月大就能够发出一些基本的音素,已经为学习说话做好了准备。当婴儿到11个月,就能够熟悉的掌握所有不同语言中的音素,这是成人无法企及的。只不过由于11个月后,他们确定了自己的母语,这种分辨其他语言中音素的能力就减退了。
8.4 教育策略:语言学习要趁早
语言沟通能力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社会生存能力,在教育孩子学习说话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从实验中得到一些相关的启示:
(1)跟孩子说话,帮孩子做好开口说话的准备。
个体的音素区分能力很早就有了,1个月就能够区分只有细微差别的音素,3个月就能够发出一些基本的音素,为学习说话做好了准备。所以应该多与孩子交流,早教孩子说话,因为他们已经具备了学习语言的能力。
现在很多家长因为各自都有自己的工作,所以很少有时间跟自己的孩子进行交流,尤其是很小的孩子。因为家长们认为婴儿什么都不懂,不需要跟他们说话。又因为现在的人们都住在楼房,孩子出生后就一直呆在高楼大厦里,接触外界的人的机会与时间很少,所以孩子学习音素的来源与机会也会相对较少。
其实,父母应该多跟孩子说话交流,带孩子出去接触外界,听听周围的声音。这样可以让孩子多掌握一些语言中的音素,做好学习说话的准备。
(2)为孩子早点提供外语学习环境。
孩子的音素辨别能力小时候很好,在11个月的时候就能够熟悉的掌握所有不同语言中的音素,在这之后会因为母语的确定而逐渐消退。所以要想让孩子学习外语,其实在孩子开始说话之前就应该加以培养了。
很多家长都想让孩子多掌握一门外语,所以在孩子开始学习后就给孩子报很多的外语学习班。这样其实很不好,不但把孩子童年玩乐的时间都占去,而且学习效果也不一定好。
其实只要在孩子开始学说话之前记忆之给提供孩子一些外语的语言环境,比如说让孩子看外语动画片、用外语跟孩子交流,就可以为孩子的外语学习打好基础。因为这样可以减慢孩子优秀的音素辨别能力消退速度,在保留外语音素的基础上学习好外语。
9. 该以怎样的方式和孩子说话
心理观察:语言模仿实验
9.1 儿童的语言是否通过模仿获得
经常有人发出类似的感叹:“孩子真是长得太快了,昨天还在子咿呀学语,今天就已经能够和大人们贫嘴。”这种说法也许过于夸张,但是儿童的语言成长真是一个非常快速的过程。
那么儿童究竟是怎样在那么短的时间内习得大量的语言词汇以及理解和应用复杂的语法体系的呢
不同的心理学家有着不同的观点,有的认为儿童是通过模仿成人的语言而获得了语言,有的认为个体天生就具有语言能力,认为人类先天就有一种“语言获得装置”,可以创造出句子,使儿童获得语言。
这两种观点针锋相对,人们也不知道究竟该以哪一种观点为准。而一旦他们选择了以其中一种观点论,这将决定他们跟孩子交流时,应该选择什么样的语言,是语法正确的成人语言,还是幼稚可爱的幼儿语言。
究竟哪一种观点是正确的呢,我们来看看同样抱着这样的疑问的心理学家做的实验,也许从中我们可以寻求到自己想要的答案。
9.2 心理实验:日托中心的语言训练
1965年,cazden为了研究模仿对儿童的语言获得的作用,做了这样一个实验。首先,她在日托中心找到了她的实验被试:12个3岁半以下的黑人儿童。然后她根据所选儿童的年龄和语言水平,把他们平均分成了 4组,每组3人。
接着她对每组的3个被试分别进行了3 种不同的实验处理,将他们分别放在3中不同的实验条件下。
第一种实验条件称为扩展条件,处于该条件下的被试每天要接受实验者安排的40分钟的强化扩展训练。即成人将儿童的话进行扩展与强化,比如说当儿童说“that cat”时,成人就说:“yes,that is a cat.”对儿童所说的话进行补充使意义变得更加明确。
第二种条件是模仿条件,实验者对接受这种实验处理的被试每天与成人进行40分钟的自然对话。对话过程中,成人以语法完善的成人句子与儿童交流对话。
第三种条件是控制条件,实验者安排这一水平的被试主要是为了与前面两组被试进行对比,所以这一水平的被试不接受任何训练,只需要呆在实验的房间里,熟悉实验房间的情况。
实验一共进行了3个月,实验者在实验进行的过程中对儿童的语言进行录音, 并将录音复制下来。最后,实验者根据被试的语言中句子的平均长度、动词的复杂性以及重复句子的能力等6种语言发展尺度,对被试的语言进行整理与统计分析。
结果发现,处于扩展条件与控制条件儿童的语言水平在本质上并没有得到改善,而处于模仿条件下的儿童,语言能力在语法水平上有显著地提高。
9.3 实验结论:模仿可以促进儿童对语言的获得
从cazden的实验结果中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模仿可以促进儿童对语言的获得。
这个结论支持了语言模仿论的观点,但是也无法完全否定先天论的观点。这个实验之后,国内的学者也以同样的研究模式对儿童语言的获得进行了相关的研究。
从1979年开始,北京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徐政援就开始用实验对儿童的语言获得进行研究。
她选择的被试是11-14个月大的婴儿及其父母,实验的内容是让婴儿与自己的父母进行语言活动。其中,父母与儿童进行语言活动的一共有4种:示范、强化、扩展和激励。
然后,徐政援对每组被试进行跟踪观察,并且对儿童的语言进行记录。结果发现,被试们获得的词语与父母和儿童进行交流活动时父母所用的词语的符合率高达80%。
从国内的后续研究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结论:儿童在11-14个月时,言语词汇的获得绝大部分来自于对成人的模仿。
这证实了模仿在语言获得中的重要地位,支持了语言模仿论。不过在徐政援的进一步跟踪研究中,发现儿童到14个月时,这种词汇的符合率下降到38.5%。心理学家对此的解释是因为儿童因为语言能力的提高,可以从更多的途径获得词汇。
9.4 教育策略:以成人语句跟儿童进行自然的生活交流
虽然无法证明究竟儿童的语言是模仿获得的还是先天就有的,但是我们至少可以从实验中肯定儿童的语言在一定程度上是通过对成人语言的模仿习得的。所以家长应该多以自然的成人语句跟正在学说话的儿童进行语言交流。
许多家长没有理解到这个道理,跟孩子说话的时候刻意把自己的语言换成儿童语言。比如叫孩子吃饭会说成:“宝宝,用碗碗吃饭饭。”家长们以为这样会有利于孩子理解,但是这样其实不利于儿童向父母模仿正确的语言。
孩子在语言获得过程中会出现很多特征性的现象,比如说他们会说电报式语言,即用一个词代替一句话的语言。家长们不用担心,但是也不用可以去学习孩子的语言跟孩子交流,这样反而不利于儿童对语言中语法的掌握。家长应该以语法正确的成人语言和孩子进行交流。
虽然在用成人语言跟孩子进行交流的时候,可能会出现一些理解困难的问题,但是只要家长们有耐心,跟孩子多交流,多解释,孩子终会更好的掌握一口流利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