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聪明的孩子会记忆 (第3/3页)
石甲武提示您:看后求收藏(阿里小说网novels.allcdn.vip),接着再看更方便。
记忆策略有很多种,如复述、组织、联想、谐音等,都是很好的记忆策略,掌握好的记忆策略,形成好的记忆习惯,能够让孩子的记忆事半功倍。而这种记忆策略的培养可以在孩子3岁的时候就开始了。
7. 你的孩子会利用复述和分类进行记忆吗
心理观察:复述实验与分类实验
7.1 儿童记忆策略的发展
前面我们讲了,儿童的从3岁开始就能够使用记忆策略帮助记忆了。但前面的那个实验也只能说明记忆策略使用的最早年龄,并不能给我们足够的信息,说明记忆策略是一种怎样的发展过程。
记忆的策略基本的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复述,即通过对记忆信息的重复来增强记忆水平的方法。比如小学生在早读时间的时候通过不断的重复朗读课文使自己达到背诵的行为就是复述。
另一种是组织,即通过将记忆信息组织成一定利于记忆的形式使记忆水平得到提高的方法。比如孩子通过把语文书后面的词语表进行分类组织后进行记忆。
那孩子的这两种记忆策略的发展究竟是怎样一种发展规律呢,家长从什么时候开始可以帮助孩子有效地利用这两种策略呢我们一起从心理学家的实验中去寻找答案。
7.2 心理实验:儿童复述与分类能力的发展
实验一
1966,美国发展心理学家约翰弗拉维尔选择了一些5岁以上的儿童和别人一起做了一项关于记忆策略的实验。
实验时中,主试首先给被试呈现7张物体的图片,然后从中依次指出3张图片要求被试记住。然后告诉儿童,15秒后,会要他们从7张图片中指出要求被识记的那3张图片。
在被试识记完图片后,主试给被试戴上盔形帽,让帽子的帽舌遮住儿童的眼睛。这样儿童就看不见图片,但是实验者却能观察到儿童的唇动。弗拉维尔以儿童的唇动次数作为儿童复述的指标。
通过对儿童带上盔形帽的时间里观察儿童的唇动次数发现,被试中10%的5岁儿童,60%的7岁儿童与85%的10岁儿童进行了复述行为。
实验者把每一年龄组中进行复述策略的儿童的记忆效果与未进行复述的儿童的记忆效果进行比较,发现前者的记忆效果优于后者。
这个实验结果说明儿童在5岁的时候就已经能够使用复述这种记忆策略来加强记忆水平,且儿童对复述这种记忆策略的掌握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加强。
实验二
除了1966年这个关于复述的实验,弗拉维尔还在1969年的时候,做了一个关于组织的记忆策略的研究,在该研究中,主要研究内容是测试儿童对于分类这种记忆策略的掌握。分类是组织策略的一种。
这次选择的被试为5~11岁儿童,实验材料为一组图片,图片上面画着生活中各种东西。根据图片上的信息可以将图片分为四类:动物、家具、交通工具和衣服。
实验者先把桌子上的图片摆成圆形,使两两相邻的图片属于不同类别,再呈现给儿童。实验者让儿童先学习这些图片,并且告诉他们,过一会儿会要求他们把图片的名字说给主试听。然后,主试找个借口离开,离开之前告诉告诉儿童,他们可以进行任何有助于记住这些图片的活动。观察并记录儿童的行为反应。
这个实验中,实验者们以儿童将同类的两个图片挨着摆在一起的次数与同类的两个图片挨着摆在一起的可能的次数的比值作为儿童对分类记忆策略的掌握水平的评分指标。
通过统计观察记录的数据发现,10、11岁的儿童基本上能自发应用归类策略以提高记忆效果,而其低于这个年龄的儿童则不能。但当年幼的儿童经过短暂的归类训练,他们也能达到10、11岁儿童自发归类水平。经过短暂归类训练,低年龄组儿童也能达到10~11岁儿童的归类水平。
7.3 实验结论:儿童的记忆策略使用水平逐渐增强
从实验一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结论一:儿童在5岁的时候就能够使用复述这种记忆策略,且儿童对复述这种记忆策略的掌握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加强。
从实验二中我们可以得出儿童分类策略发展的结论。
结论二:儿童10-11岁的时候才能自发的使用分类策略进行记忆,但是通过相关训练,可以促进儿童对分类记忆策略的掌握。
总之就是儿童对复述与组织这两种记忆策略的掌握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加强,适当的训练可以促进儿童对记忆策略的掌握与使用。
7.4 教育策略:跟随记忆策略发展规律培养孩子记忆策略使用能力
从实验中,我们可以知道成人对儿童进行适当的训练,可以促进儿童对记忆策略的掌握与使用。所以家长和老师可以在儿童学习的时候,适当的培养儿童对记忆策略掌握与使用,这样不但可以让儿童提前掌握相关的记忆策略,还可以加强儿童的记忆效果,提高儿童的记忆水平,促进儿童学习。
8. 让孩子集中注意力进行记忆
心理观察:注意与记忆的匹配试验
8.1 选择性注意的伴随发展
张女士的苦恼:孩子在幼儿园的学习成绩一直不怎么好,我很苦恼。我觉得我的孩子也不笨,很聪明,但是为什么就是学不好呢他的班主任也说了,说我家孩子挺聪明的,非常的机灵,但就是做事的时候不专注,注意力不集中,所以总是学不好。这该怎么办
当人的注意力不集中的时候,就很难做好一件事情,尤其是在学习上。在学习时,如果记忆力不集中,很分散,那必然无法很好的理解和记住所学的知识,最终导致学习效果不好。相信张女士的孩子就是处于这样一种状况。不过这种状况究竟该怎么解决呢,孩子大一点之后会不会好一点呢我们需要一步步的从儿童身上寻找答案。
其实在记忆活动中选择性的把注意力集中在记忆任务上,也是一种记忆策略。在心理学领域,随着对儿童复述与组织等记忆策略的研究,有关儿童利用选择性注意策略进行记忆活动的研究也逐步展开。
现在我们就来追随研究者的脚步,寻找我们想要的真相。
8.2 心理实验:盒子里的玩具
从1988开始,米勒与其同事们进行了一项关于选择性注意与记忆活动的实验。实验被试是不同年龄的学前儿童(3-8岁),实验时,实验者给被试呈现两排盒子,其中每排有6个盒子。盒子上面都有一个小门,门上画着笼子或者房子。门上画着笼子的盒子里装着不同的动物玩具(斑马、狮子、长颈鹿等),门上画着房子的盒子里则装着不同的家居用品玩具(桌子、椅子、灯具等)。每一排盒子里分散的装着三只动物玩具和三个家居用品玩具,而每一列的盒子中则都装着一个动物玩具和一个家居用品玩具。
实验开始的时候,实验者先给被试呈现盒子里的玩具,然后实验者要求其中一部分被试记住每个动物所在的位置,要求另一些被试记住家居用品所在的位置。其中,在进行记忆活动时,儿童可以打开任意盒子帮助自己进行记忆。
一定时间后,儿童识记完毕,实验者询问儿童画着相关标记(笼子或者房子)的盒子里装的是什么玩具。
实验者的设想是,假如儿童具有明智的记忆策略,那么他要是需要记住动物玩具所在的位置,那么他会打开门上画有笼子图片的盒子,查看盒子里装的是哪一种动物;相反,他要是需要记住家居用品玩具所在的位置,那么他会打开门上画有房子子图片的盒子,查看盒子里装的是哪一种家具用品。
结果通过观察与实验结果发现,被试中最年幼的儿童会打开所有的盒子查看,不加区别的进行记忆,他们被实验者认为是最不明智的儿童。年纪稍长一点的儿童则稍微明智点,他们更多地打开相关类别的盒子进行查看与记忆,但是他们还是会频繁的打开不相关的盒子查看。还有一些孩子几乎只是查看相关类别的盒子,他们似乎更加明智一些,但是从后来的检测中发现,与那些查看不相关的盒子的儿童相比较,他们的回忆效果并没有多大差别,没有表现的更好。
剩下的是,最为明智的儿童,他们把注意力完全集中在相关盒子的查看与记忆中,没有再去查看不相关的盒子。而从检测中,实验者们也发现,他们的回忆效果比那些不能良好的应用选择性注意策略进行记忆的儿童的记忆效果要好。
8.3 实验结论:儿童使用选择性注意的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增强
从这个实验结果中,心理学家得出了有关儿童选择性注意发展的结论。
结论一:注意的选择性动确实会影响记忆效果。
结论二:儿童使用选择性注意的记忆策略的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发展的,且这种能力在学龄前发展的很快。
8.4 教育策略:培养孩子的注意力集中能力
从实验结论中,我们知道在学龄前,儿童的选择性注意能力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中。所以如果家长适当的对孩子加以引导,教会孩子在进行记忆活动的时候进行选择性记忆,让孩子能够集中自己的注意力,会有利于在进入学习阶段的时候,更好的利用这一记忆策略进行学习。
但是生活中很多家长在孩子上学前都很少关心孩子的注意力集中问题,他们关心的只是孩子画的好不好,认识了几个字,只有在孩子上学之后,注意力集中问题出现了,影响到孩子的学习了,家长才会心急。
所以在孩子的学龄前阶段,家长应该通过一定的方法适当的锻炼孩子的注意集中能力。比如说平时在玩游戏和生活中中,可以让孩子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某件事情,然后进行奖励(夸奖、亲吻、拥抱等),如果完成的不好,或者没有完成,就让他重新进行。家长可以按照集中的时间从短到长,循序渐进。这样既可以加强孩子的注意力控制能力,也能够提高孩子的自信心。
家里也应该为孩子集中注意力完成事情提供一定的环境,不要在孩子集中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受打扰。而对于不能集中注意力的孩子也可以通过对孩子进行类似:“你能这么专注的做好一件事情呀,真棒!”的夸奖,逐步改变孩子的现状。
9. 其实他们记不了那么多
心理观察:元记忆实验
9.1被骗了,她根本记不了那么多
女儿第一天上小学,孩子很兴奋,我也很兴奋。一周之后,我很高兴的听着女儿跟我兴奋的聊着学校里的事情。我问她老师上课有没有意思,学那么多知识累不累问她能够记住老师讲的多少东西。女儿很骄傲的回答:“我全都能记住!”
我很高兴的拿着女儿的课本打算考考女儿,挑了一首明显已经讲过的古诗,让女儿背诵。哪知,她也就能支支吾吾的背下两句,还是前面一句半,后面半句。气死我也,这小妮子居然学会骗我了,她根本就没有记住那么多!
这种现象其实很普遍,很多年幼的儿童都会这样,他们似乎都喜欢“吹牛皮”,把自己的记忆能力说的更高。这是怎么回事呢,是孩子故意在撒谎吗还是孩子太骄傲自大了,不能够正确的认识自己
9.2 心理实验:你们能够记住多少
1976年,约翰弗拉维尔在《认知发展》一书中首先提出了元认知的概念。指出“元认知是对个人关于自己的认知过程、结果及其他相关事情的知识”而上文中孩子们对自己记忆过程的知识或认知活动的认识就是元记忆。
在心理学上,关于元记忆的研究很有魅力,因为儿童关于记忆活动的认识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他们怎样去记忆。于是有很多的学者又展开了关于元记忆的研究。我们从他们的研究中来寻找想要的真相。
1970年,在弗拉维尔与另外两位学者的研究结果中公布了一项关于儿童元记忆发展的实验。
实验的被试是不同年龄的儿童,实验要求儿童们对自己瞬时记忆的广度进行预言。实验中,实验者给被试们呈现一套印有10张图片,然后问他们能够记住图片中的几幅,是否能够全部记住。
结果大多数4岁儿童认为他们能够记住全部图片。而8岁儿童中,则只有较少的一部分认为自己能够记住全部图片。从这一个结果来看,年幼的儿童对自己的记忆能力估计的比年长的儿童高。
实验继续进行,实验者在不限定时间的条件下,让儿童们识记这套卡片,要求他们完全识记后向实验者报告。结果4岁儿童很快就向实验者宣布他已识记好全部图片,但当实验者对儿童的识记效果进行检验的时候,却发现他们只记住很少几张图片。
相对于年幼的儿童来说,稍年长的儿童:8岁儿童,他们花较多的时间去识记所有的图片,在较长一段时间后才向实验者报告自己已经识记完所有图片。而通过检验出的识记效果,则显示8岁儿童对自己记忆能力的评价比4岁的幼儿要客观很多。
9.3 实验结论:儿童元记忆的发展随着年龄的递增而逐渐发展
从弗拉维尔的研究结果中,实验者得出这样的实验结论。
结论一:儿童期元记忆的发展是随着年龄的递增而逐渐发展的,年幼的儿童对记忆的认知不如年长的儿童客观。
在弗拉维尔关于元记忆的研究之后,出现了很多关于元记忆研究的实验。
1986年施耐德一项研究结果显示,小学以及小学以上的儿童和青少年有了更为广泛的关于记忆任务、记忆策略与学习者特征对记忆的影响的认知。
9.4 教育策略:正确看待孩子对自己记忆水平的评估
从实验中,家长们可以看出儿童的元记忆能力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在早期,他们对自己的记忆能力估计过高,不能有一个客观的认识。
但很多家长都不能够意识到儿童的这个发展规律。有的家长认为孩子爱撒谎,把孩子责骂一顿;有的家长认为孩子太骄傲,于是在多方面上打击孩子的自信,想要把“长歪”了的孩子“扶正”;还有的家长则相信了孩子的一面之词,给孩子布置很多的学习任务,压得孩子喘不过气来。
这三种做法都是不正确的。年幼的孩子根本不能客观的评估自己的记忆能力,他们总会认为自己能够记住很多。所以他们不是存心想要骗你,也不是骄傲自大。因此作为父母不要因为这个问题责骂或者打击自己的孩子,这会让孩子的心灵受到伤害,打击孩子的自信。
同样,给孩子加很多的学习任务也不可取,从他们真正的记忆能力来看,这只会加强他们的负担,还有可能打击他们的自信。
对于这种现象,家长应该要做的是引导孩子正确认识自己的记忆能力,让他们学会正确的评估自己。而且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不要打击孩子的自信心,要帮助孩子记忆、学习,并从成功的结果中帮孩子获得自信,而不是对孩子进行责骂或者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