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孩子懂事了,你该怎么做 (第2/3页)
石甲武提示您:看后求收藏(阿里小说网novels.allcdn.vip),接着再看更方便。
有一次,爷爷对我那刚上幼儿园的侄儿感叹,要好好珍惜上学的机会,以前很多人都没有机会上学,所以也没有什么大成就。侄儿一脸不在乎,骄傲的说:“哼,我才不会那样,我就算不读书,也会很厉害的!”
从孩子的话中,他们似乎会低估外界对他们的影响,非常的相信个体自身。所以我们可不可以猜想,他们也会低估环境对他们性别形成的影响力
心理学上就有人对儿童关于生物学因素与环境因素对性别差异的影响展开了一个实验研究。我们现在就来看看那个实验。
4.2 心理实验:岛上的孩子
实验的被试是一群4岁、5岁、8岁、9岁和10岁的儿童。实验开始的时候,实验者给这些孩子讲一个故事,实验的要求是被试对故事的的主人公:名为克里斯或者帕特的10岁儿童作出预测。
实验中,实验者告诉其中一些儿童,克里斯(或者帕特)在生活的隔离的岛上完全由同性别的亲属抚养,即假如克里斯是男孩,那么抚养克里斯的人就全部都是男性。或者对儿童们说克里斯完全是由异性亲属抚养,即假如克里斯是男孩,那么他的抚养者就全部都是女性。
然后实验者让参加实验的儿童对克里斯的行为和想法做出猜想与预测。结果发现9岁以下的儿童都认为,不管克里斯由谁抚养,即不管抚养克里斯的人的性别,作为男孩的克里斯总会表现出男孩有的典型行为与想法,他们认为克里斯有可能会想成为消防队员。而女孩克里斯则会表现出女孩相应的典型表现,认为女孩克里斯可能会想要成为一个护士。
而被试中年龄相对较大的孩子则认为克里斯的行为表象会更受抚养环境的影响,他们认为克里斯的选择不一定只会受到自己的性别的影响,还会受到他或她的抚养者的性别的影响。
4.3 实验结论:年幼的孩子会低估环境对性别的影响
从这个实验的结果中,心理学家得出这样的实验结论:
年幼的孩子会低估环境对性别的影响,高估生物学因素对个体性别差异的影响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不够正确的观点会渐渐的改变。
4.4 教育策略:给孩子提供有利于性别差异发展的环境
从实验中我们可以看出年幼的孩子对于环境的影响力的意识水平较低,他们会低估环境对形成性别差异的作用,所以他们并不会有意识的为自己选择一个有利于自己性别形成的环境。
但是成人知道环境的影响力,所以作为家长,要给孩子提供一定的有利环境,促进孩子性别差异的形成。
5. 孩子对周围事物的概念是怎样的
心理观察:分类实验
5.1 那不是午饭!
一次和朋友约好了去爬山,山不高,说的过分一点就是一个小土坡,但是山上环境很好,于是朋友把自己那对可爱到爆的、还没上小学的双胞胎也带来了。因为爬山消耗体力,怕小孩子饿着,所以刚到11点,我们就带着两个孩子去附近的肯德基吃了午饭。
结果12点多的时候,两个小家伙问他们的妈妈:“妈咪,我们还不吃午饭呀”感情俩小孩不认为刚才那一顿是午饭!
不知道别的家长有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孩子早上非得要喝粥才算早饭,午饭非得在12点吃才算午饭
在他们的认识里,好像早饭和午饭的概念和我们是不一样的,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状况
5.2 心理实验:孩子的分类能力
概念化是人类的一种基本特征,概念的形成与发展是个体成长中的一个重要的模块。个体对世界的认识,对周围事物的思考,以及问题解决都离不开对相关概念的认识与理解。从而在研究儿童认知、思维等的发展情况的时候,很多心理学家对儿童概念的形成与发展也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与探讨。
实验一
1998,有学者通过研究提出,婴儿在他们出生的第一个月后就能够形成概念。但是学者们普遍认为这种概念是建立在事物的表面属性上的,认为个体对概念的行程是一个逐渐深入的过程。
在概念形成与发展的实验研究中经常出现这么一些专业名词,要想理解这些实验,首先我们先要理解这么几个名词。
第一个是表征,从字面上我们就可以看出它的意思是:事物表现出来的特征。概念表征是指所形成的事物概念中所包含的事物的那些特征。定义表征指事物的定义性特征,即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主要的、必要的特征。特性表征即事物的一些特殊的特点。
1934年,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设计了一个分类实验,研究了儿童概念的发展。
维果斯基的实验内容是要求儿童们将一些颜色、大小和形状不一样的木块进行分类。
实验前,维果斯基先准备了不同形状、大小、颜色的木块作为实验材料。实验时,维果斯基将这些不同的木块混在一起摆放在被试前面,然后要求儿童对这些混在一起的木块加以分类。
通过观察被试们的分类结果发现,学龄前的儿童的分类比较多变,经常是出现按好几种标准进行分类。比如他们的分类中即会出现按颜色分类的情况,把几个红色的木块分为一类,也会出现按木块的形状进行分类,把三角形的木块摆在一起而不管木块的颜色。
相对而言,6岁和6岁以上的儿童的分类标准很单一,他们一般会选择木块的某个单一特性作为分类的定义特征。比如他们会按照木块的颜色分类,将木块按红色、绿色等一一分类。
维果斯基的关于儿童概念形成与发展的实验研究之后,皮亚杰、布鲁纳和海尔德等对儿童的概念形成与发展进行了类似的研究。进一步验证了维果斯基的研究结果。
实验二
在20世纪60年代,皮亚杰他们以儿童为被试,给儿童呈现一些熟悉的自然事物,如动物玩具,交通工具,家具等,然后让儿童进行分类。结果发现年长的儿童会把动物分为一类,交通工具分为一类,也就是说他们能够按照事物的定义特征给事物进行分类,形成了稳定的、真正的概念。而年幼的儿童,则出现了把猫与椅子分为一类等类似的现象,只因为他们认为猫经常蜷缩在椅子上睡觉。他们是根据事物之间的联系分类的,没有形成真正的概念。
5.3 实验结论:儿童的分类概念形成的较早
维果斯基从自己的实验结果得出关于儿童概念发展的以下结论。
结论一:在儿童早期,儿童是主题式概念,他们按照自己的主观愿望对木块进行分类,强调特定物体之间的关系;年龄稍长之后,儿童会形成链式概念,他们有一定的分类标准,但是分类标准经常转变;更为年长的儿童才会形成稳定的分类标准,根据充分必要的事物特征形成真正的概念。
而综合两个实验来看的话,心理学家们得出了了这么一个结论。
结论二:儿童对事物真正的概念的形成要到学龄期。
两个实验的结果影响很大,但是也被很多后人所挑战,并且后人通过实验研究得出了不一样的实验结论。
挑战一:markman等人的研究得出,儿童在更早的时候就形成了对事物的概念,只不过在分类的时候,容易受到外界、儿童注意力本身的干扰。
挑战二:现在心理学家普遍认为儿童很早就具有了分类的能力,在3岁或者更早的时候,儿童就能够按照某一标准分类。也就是说这个时候,儿童就形成了相关的概念,只不过因为某些因素的影响,他们容易变动这些概念。
5.4 教育策略:适当锻炼儿童的分类能力,促进儿童的概念形成
究竟孩子的分类能力是在什么时候形成的,从心理学家们的研究来看,得不到一致的结果。但是我们至少可以从实验中知道,孩子在很早的时候就会形成关于事物的概念,而且他们这种对事物的概念越来越成熟,越来越全面。
从生活和学习中,家长们可以知道,概念的形成对于认识世界,解决问题都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家长可以在儿童形成对事物的概念的时候,适当的进行引导。也就是帮助孩子形成概念。
那么怎样才可以帮助孩子形成概念呢有一个很好的方法就是通过锻炼孩子的分类能力,加强孩子对事物概念的认识。在分类过程中,父母引导孩子发现事物的共同属性,从而帮助认识一类事物的定义特征,产生对一类事物的概念。
比如说,当孩子把苹果、香蕉、菠萝等水果分为一类的时候,就说明孩子能够认识这3中物体中的共同属性,意识到水果的概念。
6. 看看孩子的计算能力
心理观察:算术运算实验
6.1 “1+1=2,2+2=老师没有教”
小时候,别的事情记不清了,但是有一句话记得很清楚,就是大人们总是喜欢问我一些简单的加减运算,然后在我回答不上来的时候调侃着说:“1+1=2,2+2=老师没有教!”原意是想说我上课没有认真学,找理由推脱。
但是长大后,身边出现好些小孩之后,发现这句话还是存在一定的正确性的。
有一次去朋友家玩,朋友高兴的向我炫耀她不到3岁的女儿会算数了。为了满足一下朋友作为妈妈的骄傲,我很识相的就问她的女儿:“1+1等于几啊”小宝贝很快的就答道:“1+1等于2!”我又问道:“那2+2等于几”结果孩子被难倒了,不知所措的看向她妈妈。看来,先人的话还是有一定的依据的啊,果然是1+1=2,2+2=老师没有教。
从儿童的这种现象来看,儿童最初的计算能力是非常有限的,只有到达一定年纪,才会慢慢的掌握基数更高的计算。那么儿童究竟是什么时候开始拥有计算能力的呢,他们的计算能力又是一个怎样的发展过程
6.2 心理实验:失踪的和忽然出现的老鼠
心理学家认为孩子的计算能力的发展跟孩子关于数字概念的形成与理解分不开,认为只有当孩子认识到数字的基数属性的时候,儿童才能够逐渐进行运算。因此很多心理学家在研究儿童数字概念的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对孩子的计算能力也进行了一定的研究。
其中wynn为了探索个体早期是否有运算能力,利用不可能场景的实验方法,设计了一个实验。
实验中,wynn把一个5个月大的婴儿放在一个架子前,架子的前面有一个可以升起与降落的屏幕,架子旁边还有一个小窗口,实验者可以通过小窗口把玩具放上架子,或者把玩具从架子上拿走。屏幕只是遮挡住架子展示玩具的一部分,架子离窗口较近的那一部分并未被遮挡,坐在架子前面的婴儿可以看到从窗口上伸出的手放置玩具或拿走玩具。还有就是,实验者通过特殊设计,当屏幕升起后,实验者可以在婴儿看不到的地方把玩具放到架子上,或者从架子上拿走玩具。
实验内容基本上是分为两部分,加法部分和减法部分。在加法部分中,婴儿看到架子上有一只玩具老鼠,然后实验者把屏幕升起,婴儿们可以看到一只手拿着一只玩具老鼠放到了屏幕后面的架子上,然后再空手离开。接着实验者再把屏幕降下来。屏幕降下来后,婴儿会看到两种结果,一种是可能结果,即架子上有了两只玩具老鼠,另一种是不可能结果,架子上依然只有一只玩具老鼠。
实验者需要观察与记录的是婴儿在看到两种不同的结果是的反应与时间,然后再加以比较。结果实验者惊奇的发现,婴儿对不可能结果注视的时间更加的长,这说明婴儿对这种不可能结果感到惊奇,不是自己所预期的结果,也就说明了婴儿能够进行1+1=2的运算。
实验者给用另一些婴儿进行了减法部分的实验,实验中,婴儿们首先看到了架子上有两只老鼠玩具,然后实验者把架子前面的屏幕升起,婴儿门紧接着看见一只手从窗口伸进屏幕后面,从里面拿走了一只老鼠玩具。接着实验者再把屏幕落下,婴儿们同样看到了两种结果。其中一种是可能结果,架子上只剩下了一只老鼠玩具,另一种是不可能结果,架子上依然有两只老鼠玩具。
结果实验者发现,5个月大的婴儿对不可能结果注视的时间长于可能结果。说明他们能够进行2-1=1的运算,预期屏幕后面只剩下一只老鼠玩具,所以当屏幕后面没有出现自己预期的结果时,便感到惊奇,花更多的时间注视。
6.3 实验结论:个体在很小的时候就能够进行简单的算术运算
wynn从实验结果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
结论一:个体在很小的时候就能够进行简单的算术运算。
wynn的实验影响很大,在后来被学者们多次重复,并得出了不一样的结果。后来,经过反复的实验、大量的观察与统计,心理学家们得出这样的结论:
结论二:个体在婴儿阶段就已经能够进行简单的算术运算,但是他们的计算能力很弱,仅限于1+1=2的运算,稍大一些数字的加减运算他们就不能理解,比如说2+2的运算要到儿童4-5岁的时候才能理解。
结论三:儿童这种加减运算跟他们的思维发展一样,存在着具体到抽象再到口头计算的一个发展过程。
6.4 教育策略:儿童早期的数字教学要适当
从实验中我们可以看出,儿童早期的计算能力有限,他们对于数字运算有一个发展的过程。因此对于孩子的数字的教学也应该循序渐进,符合孩子的发展规律。
有些家长比较心急,很早就拿着写字板教儿童进行数字运算,但是这种不符合儿童数学计算能力发展特点的训练没有多大的效果。
家长与教育者应该针对儿童数学计算能力发展的特点进行相应的训练,从具体到抽象。而运算的强度也不可过大,应该遵循儿童的发展规律,比如一般情况下5岁左右的儿童不能接受超过数字5的计算,这个时候也就不需要强求儿童。
7. 孩子什么时候能够区分多与少
心理观察:序数实验
7.1 孩子序数能力的发展
小侄女刚学会开口说话,非常的调皮。今天上她家的时候给带了点路上买的小橘子。橘子很甜,一会儿就被吃掉不少。结果小侄女急了,把塑料袋里的橘子霸占在怀里,再也不让别人拿。嫂子怕她把橘子给败了,拿着一个大橘子跟小侄女换。结果小侄女提溜着小袋身子一扭,留给了她妈妈一个美丽的背影。嫂子笑道:“难道这么小就知道你那个多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