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帮助孩子适应这个社会 (第2/3页)
石甲武提示您:看后求收藏(阿里小说网novels.allcdn.vip),接着再看更方便。
这种做法并不是一直是错误的,有时候家长们也需要告诉孩子正确的认识世界。不过一味的对孩子的想法进行批评,将会对孩子的创造性进行很大的打击,限制孩子创新能力的发展。因此家长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不要因为孩子的一些特别的观点和看法就打击孩子,应该对孩子的想法表示赞赏和鼓励,然后再慢慢地引导孩子认识成人世界是不一样的看法。
4. 让孩子在探索和发现中学习
心理观察:发现学习教学实验
4.1 该让孩子怎样学习
邻居家有个上小学的孩子,父母在城里打工,平时由自己的爷爷奶奶带着。在家长关心的事情中,除了孩子的身体健康,就是孩子的学习状况。我的邻居也是,我经常看到孩子的爷爷带着老花镜教孩子做数学运算、背乘法口诀。
不过似乎教学效果并不是很好,孩子总是记不住乘法口诀,很多时候都需要一个一个的背过去,找到自己想要的,或者就是直接找乘法口诀表进行对照。孩子的爷爷觉得可能是自己教孩子的方法不对,但是自己知道的不多,实在也不知道该怎么教孩子学习。
其实不仅是我的邻居,很多人教孩子进行学习的时候也会有这种困惑。他们在教导孩子学习的时候,大多都是直接教孩子认识、学习课本上的知识,当效果不佳的时候,也不知道究竟应该怎么做。
4.2 心理实验:积木块里的数学知识
其实孩子的学习教育不仅仅是家长们关心,研究学者们也很关心,它一直是儿童心理研究中一个重要的课题。许多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都致力于研究出学习的特点和方法,以便让孩子学得更好。
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学家杰罗姆布鲁纳,对认知过程进行了大量研究,在词浯学习、概念形成和思维方面有很多著作,对认知心理理论的系统化和科学化作出很大贡献。布鲁纳在1965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
布鲁纳对儿童的智力发展有很大的研究,在研究儿童智力的过程中提出了学生的心智发展,主要是遵循学生自己特有的认识程序。教学是要帮助或形成学生智慧或认知的生长。于是他提出了发现学习理论,并设计了一个教学实验来论证发现学习。
教学实验的内容是引导8岁儿童发现二次方程式的因式分解的规律。
实验教学中,有一些表示数量的积木块:大正方形、长方形、小正方形。让儿童玩弄并熟悉这些表示数量的积木块,并在玩耍中发现并获得知觉经验。
然后教师向儿童提问、启发,儿童按教师的要求搭出一个比一个大的正方形,不断在教师的提问和启发中进行各种探究、操作,并对整个探究过程进行记录、对照。
结果是这些儿童逐渐领悟到隐藏于组装正方形的过程中的重要规律,记录如下:
x2+2x+1=
x2+4x+4=
x2+6x+9=
x2+8x+16=
x2+10x+25=
儿童们发现当方程左边x前面的数字与2,4,6,8,10……的比例递进,另一行的增加是1,4,9,16,25……时,方程的右边的数字是以1,2,3,4,5……递进。
4.3 实验结论:学生们可以在自己的知觉经验为基础进行发现学习
布鲁纳从实验结果中得出结论:
结论一:发现学习存在与孩子的学习过程中。
结论二:学生们学习是以自己的知觉经验为基础进行发现学习的。
布鲁纳的发现学习对孩子的教育学习上给了很大的启示,也引发了教学上很大的变革。教师对学生们的教学,不在是一味的让孩子处于被动的地位接受知识,渐渐地让孩子们主动地去学习,去发现知识。
4.4 教育策略:帮助孩子进行发现学习
在实验中,我们知道,发现学习存在于孩子的学习过程中,因此,家长和老师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就可以帮助孩子进行发现学习。而从实验中,我们知道,在帮助的过程中,应该做好这么两件事:
(1)加强儿童的学习主动性。
主动地探索知识,是一个很好的学习习惯,不但可以让孩子体验到学习的兴趣和成就感,还可以加深孩子对知识的理解和印象。
因此,家长和老师们在教育孩子学习过程中,不要一味的像孩子灌输知识,让孩子进行被动地学习,要启发式的让孩子自主探索,进行发现学习,养成独立思索的习惯和学习的主动性。而要加强孩子学习的主动性,那就要引起孩子的学习兴趣,在孩子的游戏中融入一些知识的学习,能够达到这个效果。
(2)给孩子建立认知结构。
发现学习需要在学习之前通过一定的活动形成一些相关的经验。因此家长们和老师们,可以在孩子学习前,多让孩子进行一些启发式的活动,进行一些相关的学习,帮助孩子建立相关的知觉经验,从而在发现学习上起到促进作用。
5. 培养孩子学前预习的习惯
心理观察:知识背景对学习的影响实验
5.1 预习对于学习重要吗
预习对于学习重要吗大部分人都会回答:重要。不过当问到为什么重要,是否确定的时候,那又有多少人能够回答上来。
从简单的目的入手,预习当然是为了学的更好,也就说预习能够起到一个促进学习效果的作用。不过很多家长和老师让学生进行学前预习并不是因为确定预习带来的效果,只是因为有这么一个传统,大家都这么做,大家都这么认为,所以自己也这么做。
虽然如此,但是从生活的观察中,人们还是能够在一定的把握确定预习带来的效果。接下来,我们就来看一个非常有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做的相关实验,从他的实验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个非常肯定的答案。
5.2 心理实验:预习的效果
学习是儿童心理发展中一项非常重要的事,在心理学研究中也非常重要的一个课题,很多儿童心理学家和教育心理学家都对儿童的学习进行了研究。
学习其实可以简单的分为三个阶段,学习准备阶段、知识学习阶段、知识巩固运用阶段。除了中间的学习阶段,另外两个阶段也是被教师们反复强调的阶段。最后一个阶段很好了解,是为了避免遗忘。但是第一个阶段呢,它是否很重要,如果很重要的话,那又是为什么
皮连生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对学习的心理研究比较多,曾出版《教育心理学》一书。
皮连生等在进行儿童学习的相关研究时,曾做过这么一个实验。实验室在在小学一年级中进行。实验的主题是知识背景对学习的影响。
实验中,实验者要求学生利用生成表象策略记忆配对词组。即通过在脑海中想象出记忆对象的具体形象进行记忆。配对词组一共a、b两组。a组的动物是被试所熟悉的,b组的动物则是被试不熟悉的。比如说:
a组:大象—强壮 松鼠—灵巧 狗熊—愚蠢 乌龟—长寿
b组:猞猁—敏捷 伯劳—凶猛 树獭—迟缓 考拉—可爱
当然,词组不止这么多。
实验结果显示,被试在对a组自己熟悉的动物的配对词组时,能较好地利用生成表象策略,顺利的生成记忆表象,记忆成绩也较好。
而当被试对b组中自己不熟悉的陌生动物的配对词组进行记忆时,策略应用明显存在困难,记忆效果也较差。
5.3 实验结论:良好的知识背景有利于促进学习效果
皮连生从实验结果得出结论:学生的原有知识背景是学习策略与应用的一个重要的先决条件,良好的知识背景有利于促进学习效果。
这个实验结论,肯定了预习对学习的促进效果,在教育学上意义重大。
5.4 教育策略:让孩子养成学前预习的好习惯
从实验中,我们可以肯定的知道,预习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知识背景,能够帮助学生学习。
因此家长和老师在教育孩子学习时,要有意识的先让孩子为将要学习的东西做准备,铺垫好知识背景,这样有利于促进教学效果。
除此之外,还应该让孩子养成学前预习的好习惯。不过习惯不是一日两日养成的,它需要家长们的耐心。也正因为如此,很多家长都做不到这一点,因为现在家长们都有自己的事业,很少能够再分出时间去帮助孩子做学前预习,更多的家长会给孩子报一个辅导班,代替自己帮助孩子学习。
但是辅导班的老师并不能代替家长,家长们对孩子来说更加的重要,起到的作用也更大,而且辅导班过多,反而容易给孩子造成大的学习压力,让孩子对学习的兴趣丧失,不一定能够起到更好的作用。
因此,家长和老师们应该相互配合,帮助孩子进行学习,养成良好的学前预习习惯。
6. 让孩子听到你的反馈
心理观察:反馈实验
6.1 你的反馈对孩子而言,非常重要
记得有一次回老家的时经过舅舅家,那时候刚好是小学生开学的日子。舅舅的小孙子刚好在上幼儿园。那天下午,小侄子回来后兴奋地从书包里翻出一个用橡皮泥做的装着各种“水果”的“果盘”,献宝似的拿给他爷爷奶奶看。舅舅、舅妈当然是高兴地夸了小侄子一通。
似乎所有的孩子都一样,做完一件事情后,总是喜欢跑到家长面前,期待的看着父母,希望获得家长的表扬和赞赏。然后当他们得到赞赏后,做这件事情的热情就会更加的高涨。
从这种现象来看,家长们的反馈对孩子来说似乎是非常的重要。那么究竟家长们的反馈对孩子有多重要,会对孩子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我们可以来看一个实验。
6.2 心理实验:学习反馈实验
反馈除了在生活中很常见,更容易见到的地方就是在学生学习上。为了研究如何让儿童学得更好,研究老师对学生学习结果的反馈对学生学习的影响,心理学家进行了这么一个实验。
这是一个由心理学家罗西和亨利做的实验,实验的名字叫反馈效应心理实验。实验对象是一个班的学生。实验中罗西和亨利把这个班的学生分为三组,学生们每天学习后就进行测验。
每次测验完成后,对三组的学生分别给予不同的反馈方式:第一组每天告知学习结果;第二组每周告知一次学习结果;第三组只测验不告知学习结果。
实验进行8周后,各组的反馈方式进行了一些小的改变。对调第一组和第三组的反馈方式,第二组反馈方式不变,这种反馈方式下实验也进行8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