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公事公办
网网有鱼提示您:看后求收藏(阿里小说网novels.allcdn.vip),接着再看更方便。
咬了咬牙,张启年没吭声,转身走到右首的空位坐下,重重一哼,震得案几上的茶杯都晃了晃。 正堂内的气氛像被冰水浇过,冷得刺骨。 一边是低头汇报、声音发颤的御史,一边是面色铁青、浑身散发着戾气的张启年, 而主位上的贾政,却始终神色平静,偶尔还会对汇报内容提出一两句疑问,条理清晰,仿佛身旁的低气压根本不存在。 张启年坐在那里,手指攥得发白。 他刚从外面赶回来,一听说贾政要查麒麟,还把差事给了徐冰,气得差点掀了轿子。 可他终究是老狐狸,知道此刻不能硬碰硬——贾政占着“公事公办”的理,他若闹起来,反倒落人口实。 只能忍。 他倒要看看,这贾政能得意到几时。 查他的儿子简直是自寻死路! 汇报在诡异的沉默中继续着,每一个字都像踩在刀尖上。 终于,最后一位御史说完,正堂内彻底安静下来,只剩下张启年压抑的呼吸声。 贾政放下手中的茶盏,目光缓缓转向身旁的张启年,嘴角勾起一抹浅淡的弧度: “张大人来得正好,刚巧汇报完了。接下来,该议议都察院的整顿事宜了。” 张启年猛地抬头,眼底寒光乍现。 来了。 他就知道,这贾政今日召集议事,绝非只为听几句汇报那么简单。 “整顿” 张启年猛地拍了下案几,茶水溅出几滴, “贾大人刚到都察院不过半日,就要谈整顿依老夫看,都察院各司其职,运转如常,何必多此一举” 他这话带着明显的抵触,目光扫过在场的御史,大半人都下意识低下头——这些人里,不少是他一手提拔的,或是靠着他的关系才坐稳位置,整顿二字,无疑戳中了他们的软肋。 贾政却像是没听出他话里的火气,平静道:“张大人觉得运转如常那方才诸位御史汇报时,为何十有八九都拿不出明确的进度河道贪腐案拖了三月未结,盐运舞弊案查了半截便没了下文,这也叫‘如常’” 他顿了顿,声音陡然提高:“都察院是天子耳目,不是养闲人的地方!其一,御史办案各自为营,汇报拖沓,连基本的卷宗交接都混乱不堪,长此以往,何谈肃正纲纪” 张启年的脸色沉了沉,这些事他不是不知道,只是手下人办事难免有疏漏,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也就过去了,被贾政当众点破,无疑是打他的脸。 “其二,”贾政没给他反驳的机会,继续道,“方才议事时,廊下有仆役,后院有闲杂人等随意走动。都察院经手的案子,多涉机密,如此松懈的门禁,怕是不等案子查清,消息就已传到了嫌犯耳中!” 这话一出,不少御史都变了脸色——他们确实没少让家人或幕僚在院外等候,从未觉得不妥,此刻被贾政点出“泄密”的风险,才惊觉问题的严重性。 “所以,”贾政的目光落在张启年身上,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决,“从今日起,都察院需立两条新规:一,所有案件需按周提交进度简报,由本官与张大人共同审阅;二,设立出入登记制度,凡工作时间进出都察院者,不论官阶高低、身份贵贱,都需在门房登记姓名、事由、进出时间,由门吏核对无误方可放行。” 张启年听得心头火起。 第一条,等于将他手下人的办案进度牢牢攥在贾政手里;第二条,更是断了他私下传递消息的便利,那些靠着他通风报信的人,怕是要慌了神。 “贾大人是不是管得太宽了” 张启年冷笑, “都察院的规矩沿用多年,岂能说改就改再说,登记出入难道让各部官员来查案,还要像奴才似的去门房登记传出去岂不惹人笑话!” “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 贾政寸步不让, “若规矩成了藏污纳垢的保护伞,留着何用至于官员登记,正是为了正风气——难道来都察院公干,还见不得人” 他看向在场的御史,朗声道:“诸位觉得,这两条新规,可有不妥” 不少与张启年无甚牵连的御史,早已被贾政说动。 尤其是那些想办实事却苦于掣肘的年轻御史,纷纷抬头附和:“大人所言极是!”“确该整顿!” 张启年看着底下此起彼伏的应和声,脸色铁青。 他没想到,贾政竟能如此快就拉拢人心,更没想到,自己经营多年的都察院,竟有这么多人盼着变天。 “哼,”他重重一哼,别过脸去,“既然贾大人执意如此,老夫倒要看看,这新规能撑多久!” 贾政知道,他这是默认了。 “很好。”他点头,对身旁的老吏道,“即刻拟定文书,张贴于都察院各处,明日起,新规正式施行。” 正堂内的气氛虽依旧紧绷,却多了几分不同以往的清明。 那些曾依附张启年的御史,此刻面色复杂,而更多人,则悄悄松了口气——或许,这位新上任的左都御史,真能给这积弊已久的都察院,带来些不一样的东西。 正堂的人陆续散去,脚步声在回廊里渐行渐远。 贾政没有立刻离开,转身回了左都御史的值房。 刚进门,就听见院门口传来门吏高声询问的声音—— “姓名事由” “吏部文书房的,送卷宗。” “登记在册,进去吧。” 新立的出入登记制度,已经在门口严严实实地执行起来。 他走到案几前坐下,将一叠厚厚的卷宗拉到面前。 这些是各省监察御史的职司记录,泛黄的纸页上密密麻麻写满了字,墨迹深浅不一,显然是积年累月攒下的。 贾政翻开最上面一本,指尖划过“江南道监察御史”几个字。 江南富庶,监察御史的差事也最是繁杂: 既要查漕运粮船的损耗,又要核地方税银的账目,连盐商与官吏的勾结、驿站驿丞的贪墨,都在其监察范围内。 卷宗里夹着几张青灰色的纸,是去年江南大水时,监察御史暗访得来的灾情密报,字里行间都是灾民的哀嚎与地方官的推诿,看得人眉头紧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