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第1/2页)
王福胜提示您:看后求收藏(阿里小说网novels.allcdn.vip),接着再看更方便。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互联网状况白皮书.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安德鲁基恩.网民的狂欢:关于互联网弊端的反思.丁德良,译.海口:南海出版社,2010
田克勤.博士生学习与博士生导师的作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9(9)
张豪锋,卜彩丽.略论学习生态系统.中国远程教育,2007(4)
王广新,白成杰.网络虚拟学习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电化教育研究,2005(1)
罗明东.教育技术学基础——现代教学理论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探索.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南国农.信息技术与创新人才培养.教育技术学报,2008(9)
realizingthe inforand beyond.washington.d.c.,national academy press,1999
马克斯劳卡,著.大冲突:赛博空间和高科技对现实的威胁.黄锫坚,译.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
.syberspace:first steps,cambridge ma:the mitpress,1994
冯务中.网络环境下的虚实和谐.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wilson,b.g.:whywetalkaboutlearningenvironology,1995(5)
陆根书,杨兆芳.学习环境与学生发展研究述评.比较教育研究,2008(7)
武法提.基于web的学习环境设计.电化教育研究,2000(4)
蒋泽标.学习共同体的基本问题.http:///shzz 2/shzz/show article.asparticle id=797,20070323
冯锐,金婧.学习共同体的思想形成与发展.电化教育研究,2005(3)
张建伟,孙燕青.建构性学习——学习科学的整合性探索.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郑葳,李芒.学习共同体及其生成.全球教育展望,2007(4)
j莱夫,e温格,著.情景学习:合法的边缘性参与.王文静,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王蔚虹.博士生质量影响因素权重研究.现代教育管理,2009(2)
李云鹏.由美国博士生课程看创新人才培养——以教育学为例.中国高教研究,2010(11)
王珏.杜威的教育思想与深度学习.教育技术导刊,2005(9)
赵健.学习共同体——关于学习的社会文化分析.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郑旭东,孟红娟.在联合中走向变革:学习科学与教育技术创新发展的新景观.远程教育杂志,2011(1)
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理论.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顾小清.应对挑战:促进学习的整合途径——美国“aect2009年会”综述.开放教育研究,2010(1)
王小雪,程东元,程小珺,等.赛博变革:在我们相互连接的世界里学习——aect2010年会评述与思考.远程教育杂志,2011(1)
王小雪,陈小珺,崔国强,等.庆祝3.0:设计、学习与社会群体——从2011aect年会审视教育技术的现状与发展.远程教育杂志,2012(1)
王龙.地平线研究报告及其启示.中国远程教育,2009(7)
n(2012higher edition).http://tions/horizon-report 2012higher-ed-edition,20120904
刘永贵,郑旭东.美国高等教育信息化的进展与趋势——educause年度高等教育信息化十大战略议题解读.开放教育研究,2008(6)
詹姆斯e凯茨,罗纳德e莱斯.互联网使用的社会影响.郝芳,刘长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马丁特罗.从大众高等教育到普及高等教育.濮岚澜,译.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4)
马丁特罗.信息与通信技术对高等教育的影响.陈运超,译.复旦教育论坛,2003(1)
dh乔纳森.学习环境的理论基础.郑太年,任友群,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g西蒙斯.网络时代的知识和学习:走向连通.詹青龙,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glenn r.inlearningorganizations.http:///detailsuuid=e 82db 6a 3133a 1000b 350e 724242786ee&object id=oid:e 82dfc 72133a 1000b 387e 724242786ee,20111114
李海伟,徐乃庄,王福胜.基于天地网的优质教育资源东西部共享体系的研究与实践.中国远程教育,2005(5)
郑旭东.杜德斯达特:直面无声袭来的危机.http:///li_lun_yj_1652/20091118/t 20091118_422218.shtml,20091118
郑素侠.互联网使用与内地大学生的社会资本——以武汉高校的抽样调查为例.华中科技大学,2008
the next decadeof open sharing:reaching one billion minds.http://ocw-decade/initiatives,2012107
王立.麻省理工学院开放课程计划十年回顾与展望.高教发展与评估,2012(4)
李运福,傅钢善.网络学习中反思性学习及模型研究.现代教育技术,2012(2)
章伟民.学习资源与学习过程.中国电化教育,1997(7)
王珠珠.数字化学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理想.http:///yantaohui/image/szh.ppt,20040109
凯斯林克里斯托弗.明智的使用技术——借助技术进行教与学的新途径.大卫沃德.编/令人骄傲的传统与充满挑战的未来:威斯康星大学150年,李曼丽,李越,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oclc简介.http://n/about/default.htm,20120604
王左利.“十二五”倒计时.中国教育网络,2010(9)
顾立平.网络信息查询行为调查:博士生与研究生学术信息获取.http://ir.las.accn/bitstream/12502/1170/6/003.pdf,20100718
尹睿.网络学习环境研究的困境与转向.中国电化研究,2009(6)
梅家驹.虚拟学习空间与真实学习空间.现代教育技术,2001(2)
刘啸霆.当代跨学科性科学研究的“式”与“法”.光明日报,20060328
数虎图像.虚拟实验室国内外研究的状况.http:///news/552.html,20090706
赵向阳,朱滢.互联网——心理学研究的新工具.心理科学进展,2002(2)
黄慕雄.高校教学型虚拟实验室建设的现状与建议.中国电化教育,2005(9)
王济军,魏雪峰.虚拟实验的“热”现状与“冷”思考.中国电化教育,2011(4)
人大经济论坛.http://zh.wikipedia.org,20101227
wendyeye.土鳖发topssci.http://bbs.pinggu.org/thread 127817111.html,20111208
张志,刘文婷.论公民的互联网表达及其法规制问题.现代传播,2009(1)
小木虫.http://baike.baidu.com/view/1909168.htm,20101227
亚当乔伊森.网络行为心理学——虚拟世界与真实生活.任衍具,魏玲,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柯惠新.互联网调查研究方法综述.http://acade/article.phpid =2747,20051128
邢建民.男男性行为(msm)人群对中国艾滋病流行的影响:一项以网络为平台的msm人群调查研究.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7
李阳琇,曾德超.美国大学终身聘任后评审制政策的网络调查问卷设计及实施.比较教育研究,2006(2)
庄丽君.我国研究型大学的本科英才教育研究——基于上海交通大学教改连读班的调查分析.上海交通大学,2010
余建华.从定量到定性:网络调查的人文转向.电化教育研究,2012(2)
曾迎春,李定梅.采用电子邮件访谈形式对护士工作压力的分析.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8(22)
田友谊,邱月.媒介环境及其对创造性人才成长的影响.现代教育技术,2011(5)
冯建华.价值视野下的实践正负效应.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3)
李晓娟,吴志功.法国博士生教育的现状及启示.中国高教研究,2007(11)
罗尧成,谢安邦.“相关和集中”:博士生个体课程体系建构的理论思考.中国高教研究,2008(7)
杜文超.开启世界课程资源共享的先河——mitocw项目评析.现代教育技术,2011(4)
国外名校课程视频风靡网络,可能冲击我国.http:///dfpd/201012/08/content_1167297.htm,20101208
何克抗.从blending learning看教育技术理论的新发展.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9)
孙银黎.对深度学习的认识.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7(11)
弗兰克h.t.罗德斯.创造未来——美国大学的作用.王晓阳,蓝劲松,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2007
李艳,kim e.dooley.james r.lindner.美国优质网络课程的案例介绍.远程教育杂志,2011(1)
李艳.美育高等农业教育在线研究生培养项目的研究与启示.远程教育杂志,2007(5)
周其凤.在北京大学2008年信息化建设工作会议讲话.http://web 5.pku.edu.cn,20081122
郑旭东.杜德斯达特:直面无声袭来的危机.http:///li_lun_ yj_1652/20091118/t 20091118_422218.shtml,2009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