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夺宫 (第1/3页)
易中天提示您:看后求收藏(阿里小说网novels.allcdn.vip),接着再看更方便。
为了对付情敌萧淑妃,
王皇后将削发为尼的武媚娘引进宫中。
但她万万没有想到,
这块石头不但砸了自己的脚,
也砸了大唐帝国的头。
麻烦岂止是情人
据说,女皇陛下又要选美了。
当然,据说而已。
然而响应号召的却很是不少。有位官员郑重推荐了自己的儿子,理由是那男孩长得白白净净眉清目秀。还有一位官员毛遂自荐,公然声称性器官雄壮伟岸,十分给力。这事闹得朝野上下沸沸扬扬,街谈巷议大多不堪入耳。于是一位名叫朱敬则的谏官,便认为不能不说点什么。[1]
谏官也叫言官,职责是给皇帝提意见,正如台官的职责是监督官员。这种制度是秦汉就有的,但最为完备并起到作用是在唐宋。魏徵能够不断纠正唐太宗的错误,原因之一便在于他长期担任谏官。所以,谏官哪怕品级再低,发言权和影响力都不小,尽管他们只能提出批评。[2]
朱敬则就是中书省的谏官,职务是右补阙,级别是从七品上,相当于副县级。不过,问题并不在于地位高低,而在话不好说。不好说也不因为事关私生活。我们知道,在“家国一体”的制度框架下,皇家即国家。因此,作为天下之主和帝国元首,皇帝理论上是没有私生活的。如果他娶非其人或纵欲过度,从宰相到谏官都有权表示反对。
可惜当今圣上却是女人。
女人成为国家元首,其他民族史不绝书。埃及有,罗马帝国有,后来的英国和俄国有,当时的日本和韩国也有。中华帝国却从来就没有为女人当皇帝,做过任何思想准备和制度设计,因此女皇陛下的性生活便成为难题。[3]
这个问题是男性皇帝没有的,因为有制度保障。唐代制度规定在皇后以外,还有四妃、九嫔(读如频)、九婕妤(读如捷于)、九美人、九才人等等。一般地说,这已够用,何况他还可以挑选,可以换人,甚至扩招,就像晋武帝。
贵妇人也问题不大。丧偶可以再嫁,甚至可以公然索要性伙伴。南朝刘宋的山阴公主就曾对弟弟说:我和陛下都是先帝骨肉,陛下后宫万人,姐姐我却只有驸马一个,这也未免太不公平。结果,当皇帝的弟弟便为她挑选了三十个年轻貌美身强力壮的男人充当床上用品,号称面首。[4]
可惜,这并不适用于女皇。
女皇是不能再嫁的。再嫁以后,谁当皇帝她也无法册封皇后和嫔妃,除非有同性恋倾向。至于男性后妃,则史无前例闻所未闻。问题是,女皇又不能没有性生活。如果连这都没有,怎么称得上九五至尊再说也不人道。
没奈何,只好偷情。
偷情是半公开的,第一个情夫是薛怀义。这家伙本是洛阳街头卖狗皮膏药的混混,原名冯小宝。由于身材魁梧肌肉发达,被高祖皇帝的女儿千金公主一眼看中,试用之后又推荐给女皇。推荐语是:小宝有非常材用,可以近侍。
这时的女皇虽然名义上还是太后,实际上已是临朝称制的一国之君,她那个傀儡儿皇帝当然管不了这事。陛下本人则虽然年逾花甲,却依然性欲旺盛。孀居两年之后得到这样一个男人,真是久旱逢甘霖,根本顾不上什么身份。不过为了掩人耳目,她还是让冯小宝改名薛怀义,并剃度为僧,因为僧侣和道士能以宗教活动为借口自由出入后宫。[5]
献身于女皇当然会有丰厚的回报,假和尚薛怀义也立即成为炙手可热的人物,飞扬跋扈不可一世。可惜这个没文化的市井无赖忘记了,或者根本就不知道,中华传统文化是讲名分的。他薛怀义虽然在床上深得女皇欢心,却不是正式册封的男妃。因此,当他公然对宰相苏良嗣傲慢无礼时,便被政府大堂的法警按倒在地,狠狠地打了几十耳光。
薛怀义逃进宫里向情人哭诉,未来的女皇此刻的太后却并无雷霆之怒。她只是笑了笑说:呵呵,法师呀,以后你走后门吧!前门是宰相们的地盘,不可冒犯。
公是公,私是私,老太太心如明镜。
苏良嗣当然也一点事儿都没有,反倒是一位名叫王求礼的监察官员上书朝廷,奏请割掉薛怀义的生殖器,以保证“宫女们的贞节”。毫无疑问,太后对此也是一笑了之。[6]
假和尚与女皇帝的性关系大约维持了十年,最后以薛怀义的死于非命而告终。这家伙多半是女皇杀的,原因可能是他既对提供性服务感到厌倦,又要争风吃醋。这当然为已经有了新欢的陛下所不能容忍。总之,此人在坏事干尽之后变成了死狗一条,朝野上下没有人表示同情。[7]
女皇的态度也一样。
实际上,两年之后她又有了两坨小鲜肉,这就是张易之和张昌宗兄弟。兄弟俩都只有二十多岁,女皇则已是七十三岁高龄。不过陛下的兴致丝毫不减当年。也许,由于她的前夫高宗皇帝长期多病,性生活的质量很可怀疑,大好光阴实际上被虚掷不少。现在,帝国既然已是她的天下,自己的性能力又被薛怀义开发出来,当然要安享晚年。
张氏兄弟是通过太平公主得以入宫的,事先是否经过试用则不得而知。情况大体上是:女皇陛下那位乖乖女很贴心地将张昌宗推荐给母亲大人,张昌宗又推荐了自己的哥哥张易之,理由是哥哥的器官更伟岸,还精通房中术。[8]
女皇欣然接受。
这是风格完全不同的情夫。假和尚薛怀义是粗俗不堪的肌肉男,张氏兄弟则是眉清目秀的小白脸,而且能歌善舞多才多艺,所以人称五郎和六郎。当时有个被舆论讥为“两脚野狐”的马屁精便曾这样吹捧他俩:大家都说六郎漂亮得就像莲花,依我看应该是莲花漂亮得就像六郎。[9]
看来,女皇要换口味,而且胃口不小。
朱敬则也因此有了批评的理由,指导思想则是儒家主张的中庸之道。他说,男欢女爱乃人之常情,关键在于要张弛有度。陛下已经有了薛怀义、张易之和张昌宗,应该可以心满意足。像现在这样众人以性能力自荐,恕臣愚钝,实在是不可理解。愚臣职在言谏,也不敢不奏。
女皇却淡然一笑:是吗若非你直言,朕还不知道。[10]
于是重赏朱敬则,后来还让他当了宰相。
呵呵,女皇并不糊涂,因为她是武则天。
武则天堪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甚至就连她的这个称呼也都独一无二。没错,她是姓武,名字却不叫则天。后者是她的尊号——退位后叫“则天大圣皇帝”,去世后叫“则天大圣皇后”。姓氏加尊号,就成了“武则天”。
这就等于称唐太宗为李太宗,唐明皇为李明皇,其实不伦不类。但是没有办法,因为不能称她为“周则天”。她建立的那个周朝,不但别人不承认,就连她自己,最后都只好宣布放弃。同样,我们也不能称她“唐则天”,因为“则天大圣皇帝”是武周的,不属于李唐。[11]
至于她自己起的名字武曌,则几乎从没用过。因为当她有资格发明这样一个怪字时,已经没人胆敢直呼其名。她本人当然也用不着。那时,她的自称是“朕”。
也只好叫“武则天”。[12]
然而就连这也大成问题。武则天,是则天皇帝,还是则天皇后、则天太后都是,又不全是,不只是。其实对于正统历史学家,她就是一个麻烦的制造者。制造的麻烦也远不止情人或名称,而是把整个系统和程序都打乱了。[13]
这当然因为她以女人之身而为皇帝。事实上,中华帝国并不乏女性执政者,只不过之前的吕后,之后的慈禧,都是女主而非女皇。女皇只有武则天,也只有她那个时代才会产生女皇。因此问题便很清楚:她为什么会当皇帝
夺嫡之争
没人想过武则天会当皇帝,包括她自己。这不仅因为她既非皇族又是女人,更因为她接手的大唐江山其实本是李世民的。太宗皇帝是那样励精图治和深得人心,如果不是出了差错,他的政权怎么会被颠覆,又有谁能够颠覆
差错出在接班人。
接班人原本不是问题,因为李世民有十四个儿子,而且长子李承乾、四子李泰、九子李治都是长孙皇后嫡出。皇后为人贤德,威望极高,太宗皇帝对她也十分敬重。因此于情于理于法,储君都非嫡长子李承乾莫属。时年八岁的承乾在李世民即位后两个月就被立为太子,便是证明。
可惜这位太子实在不争气。太宗皇帝为他先后聘请了数位名师进行教导都无济于事,以至于彻底失望。他自己则在汉王李元昌和宰相侯君集的煽动下谋反,事败被废,流放黔州(今四川省彭水县),两年后孤独地死去。[14]
依照宗法,储君之位便轮到皇四子魏王李泰。
李泰比承乾只小一岁,而且相貌英俊,聪明好学,端肃多才,是父皇一直比较喜欢和看好的。事实上废太子李承乾铤而走险,与李世民偏心眼,以及李泰气焰嚣张和步步紧逼不无关系。兵变失败后,承乾曾对太宗作结案陈述:儿臣贵为太子,还能有什么图谋只不过为泰所逼而已。如果父皇立泰为储君,那就正好中了他的圈套。[15]
唐太宗心里不免咯噔一下。
朝中重臣也反对李泰,尤其是已故皇后的哥哥长孙无忌和谏议大夫褚遂良。他们主张立皇九子晋王李治。李治时年十六岁,虽不失为仁爱孝悌的良善青年,却是出了名的糯米团子,一点魄力都没有。唐太宗就曾对长孙无忌忧心忡忡地说:你们都劝我立治儿,可是治儿懦弱,奈何[16]
然而长孙无忌等人看中的,恰恰正是李治的温厚文弱和一无所长。也许,他们伺候李世民已经很累,不想再来一位“雄主”。更重要的是,元老派有自己的既得利益,李泰身边却集结了一大批以功臣子弟为主的少壮派。这个班底就是他的“小舰队”和小朝廷,随时准备抢班夺权,改天换地。这可是长孙无忌、褚遂良他们不愿意看到的。[17]
相比较而言,李治就要好控制得多。他没有党羽,没有能力,也没有经验,只能躲在元老派的大树下,实现唐太宗和魏徵一贯主张的君臣共治。至于性格的柔弱或懦弱,则是可以非常善意地正面理解为“仁孝”的。
这个算盘打得并不错,只是没把武则天算进去。长孙无忌也好,褚遂良也罢,都不可能想到李治身边会出现蛇一样的女人。他们当然也想不到,李治虽然好控制,却不是控制在他们手里,而是控制在武则天手里。结果,他们把李治扶上了台,李治却在老婆的指使下把他们整了下去。
当然,这是后话。
李泰这边也屡犯错误。他为了讨得父皇欢心,夺取储君之位,竟信誓旦旦地对唐太宗说:臣只有一个儿子。将来儿臣寿尽之日,一定为陛下把他杀了,传位给晋王。
这话实在太假,精明过人的唐太宗却信以为真,满心欢喜地告诉了褚遂良。他说:父子之爱,本是天性。泰儿为了遂朕心愿,居然提出作此牺牲,实在让朕感动。
褚遂良立即警觉。没错,正因为父子之情是天性,所以李泰必是作伪。于是上前一步对李世民说:陛下失言。请问天底下,哪有杀了爱子传位给弟弟的何况承乾谋反,不就因为太子之外另有夺嫡之人吗如果陛下要立魏王,那就非处置晋王不可,否则魏王和社稷都没有安全。
如此一来,事情就严重了。其实动动脑筋就能明白:魏王现在是只有一个儿子。将来呢不再生了如果像父皇李世民一样,也生出十个八个来,难道统统杀了就算李泰自己说话算数,他的儿子难道就坐以待毙如果十几个儿子都只有死路一条,难道不会联合起来对付晋王李治
李治这边也有问题。李泰已经许愿死后让位,李治难道就不紧不慢地等着哥哥去死他难道就不会对哥哥之死做点什么促进工作如果李泰死前来不及杀掉那些侄子,他又将如之何难道亲自动手或者刀兵相见都不可预料。
可以预料的是,按照李泰提出的方案,太宗皇帝百年之后必有一场骨肉相残的血光之灾。而且,由于预设了先后两位储君,朝中大臣必定会分为两派。到时候,两派都会参加到宫廷斗争中来,就连国家都有分裂的可能。因此,如果要立魏王李泰为储,那就只有现在就杀了晋王李治。
唐太宗也明白了。他泪流满面地说:我不能。[18]
李泰却继续上蹿下跳,甚至对李治进行恐吓:你平时跟汉王李元昌关系最好,现在他参与太子谋反被砍了头,你就不害怕吗李治本来就胆小怕事,闻言果然愁眉苦脸,在父皇面前也战战兢兢。只不过李泰没有想到,他的自作聪明反倒提醒了李世民:如果立李泰,承乾和李治都有危险。只有立李治,才能保证三个儿子一生平安。[19]
于是,太宗皇帝毅然决定将太子和魏王同时废黜,后者也被打发到了均州(今湖北省均县)。事实证明,保全三个儿子的想法得到了实现:李治对两个哥哥的不幸遭遇表示了极大的同情,甚至由于担心他们衣服不够,饮食不好,还特地请求父皇下令沿途有关部门给予特别关照。[20]
李治确实孝悌。
承乾和李泰的夺嫡之争终于偃旗息鼓,太宗皇帝却感到筋疲力尽甚至心灰意冷。他私下对几个心腹大臣说,你们看朕这三个儿子一个弟弟(汉王李元昌)都干了些什么!想想活着真没意思。说完拔出佩刀,竟然要自尽。
大臣们立即上前拦腰抱住。
褚遂良则一把夺过佩刀,交给了李治。
长孙无忌马上就看懂了褚遂良的这个动作,他自己也不愿意错过机会,于是当即问李世民:陛下究竟要立谁
太宗皇帝脱口而出:我想还是立晋王。
长孙无忌立即表态:谨奉诏。有异议者,臣请斩之!